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科:历史教学内容: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一、考点(一)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3.“改订新约运动”(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三)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的战略转移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长征(四)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1.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2.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通过“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南京国民政府与广州国民政府两次北伐的比较。“改订新约运动”与中国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比较,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其背景、内在联系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及其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和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6.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7.通过探讨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8.通过概述抗日民主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9.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复杂历史现象的能力。三、知识结构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10年,是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有三:一是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对外民族战争。其中,国共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历史具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八七会议定方针,三大起义拉序幕,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以中共领导为核心,中共在井冈山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2.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30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而英美忙于应付国内危机疏于东顾,蒋介石专力“剿共”又便利了日本侵华,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3.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华北事变促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动。“一二·九”运动中学生宣传了中共抗日救国的主张,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东北人民保家卫园,英勇抗敌。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吉鸿昌和蔡廷锴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之后,张杨“兵谏”。蒋介石被迫改变对日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步达纲练习】四、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A、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打击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C、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和发展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答案是A。2.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A、中共建立了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B、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C、工人发动了一系列罢工D、中共党内出现了机会主义错误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阶段历史的归纳能力。答案是B。3.下列对秋收起义的认识,不确切的是:()A、是发动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正确抉择B、进攻长沙是在“八七”会议“左”倾情绪影响下的错误决定C、文家市会议,迈出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步D、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再现能力。答案是D。4.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区别在于()A.是否削弱封建剥削制度B.是否消灭封建剥削制度C.是否维护农民基本利益D.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答案是B。5.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提出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包括:()①日本对华侵略加剧②中共及其领导的力量发展壮大③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舆论压力④蒋介石的阶级本性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综合理解能力。答案是D。6.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共仍未找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B.“左”倾冒险政策的推行使中共失去了广大农民的支持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有严重失误D.中共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答案是C。7.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B.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C.它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中实的理解、再现能力。答案是C。8.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A.蒋介石妥协政策不得人心B.日本已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C.抗日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D.要抗日就必须反蒋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分析能力。答案是A。9.20世纪30年代,英美对待日本侵华由绥靖到遏制的主要原因是()A.国共两党合作政策的影响B.C.日本大举侵华威胁蒋介石政权D.日本企图独霸中国威胁其利益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特证的把握和理解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答案是D。10.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各种矛盾有()①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③国民党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④英美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与答案: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答案是D。(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说:“九月十八日夜半,在奉天附近的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的路轨,袭击了我们的守备队,以至发生冲突。”材料2以下是柳条湖事件的参加者花谷正写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18日夜,弯月挂穹,高梁地黑沉沉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日]《文献昭和史》材料3以下是张学良部将何柱国根据“事变前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回忆录《九一八沈阳事变前后》中的一段话:“1931年9月17日拂晓,日军在沈阳北部八公里左右的柳条沟(湖),由日本关东军派出一个工兵中队,开入该地区进行警戒,隔断了交通,中午时分,抓住了在该地区横跨铁路的农民八人,强迫他们穿上东北军的旧军装,对他们说:‘你们违犯了铁路的戒严令,罚你们修铁路半天。’这时日本的工兵中队拍了好多照片,注明:‘东北军破坏铁路,被日军发现后的战斗情况。’最后把被抓走的四个农民也枪杀了。照片注明:‘东北军破坏南满铁路的应有下场’。”材料4“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河本未守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北大营800米的柳条湖铁路轨上点燃了炸药包,炸断了铁轨,以爆炸声为信号,今田太郎挥舞军刀,率领川岛中队抢先杀进了北大营。”——胡德坤《中日战争史》回答:(1)你认为材料1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为什么?(2)材料4所述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是否具有作为历史证据的史料价值?(3)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分析与答案:此题选取了有关“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四则材料。材料1是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声明;材料2是“九·一八”事变的参加者花谷正写的回忆;材料3是原东北军将领何柱国根据事变前后的经历与调查写的回忆录;材料4是历史学家胡德坤在《中日战争史》中对各种历史材料分析后叙述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此题的主要测试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自身价值的认识:是否理解什么是史料,什么是可信的史料,什么是不可信的史料,什么不是史料。材料1是不可信的歪曲事实真相的伪史料;材料2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材料3是较为可信的史料;材料4不是史料,而是历史研究的成果。只要把握住了这一关键,就会得出正确答案。答案:(1)不符合历史真实:因为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歪曲事实。(2)符合历史真实;但不具有作为历史证据的史料,它是历史研究的成果。(3)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南满铁路,诬为中国军队破坏,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三)问答题12.为什么说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分析中共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考核阶段历史知识的纵向问答题,侧重于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归纳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答案是:表现: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中国共产党人由“走俄国人的路”到开始“走自己的路”。②克服了党内严重的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遵义会议后还克服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③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大革命失败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镇压,中共制订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逐步走上联蒋抗日的道路,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①及时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③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