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200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历史2005.3.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瓷器最早见之于A大汶口文化遗址B.商、周遗址C.三星堆遗址D.二里头遗址2.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是A具备“六书”的构字规律B.商王常用的卜辞C.具有象形、会意的特点D.商朝通用的文字3.下列典籍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的是A《禹贡地域图》B.《水经注》C.《水经》D.《两都赋》4.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唐政府对外开放成果的史实包括(1)海陆商路发达(2)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在越南推广(3)港口设有蕃坊(4)波斯人开设“波斯店”A.(1)(2)D.(1)(2)(3)C.(2)(3)(4)D。(1)(4)5.资料记载:清的耕地面积由明初的8.5亿亩,增至10亿亩左右;在籍人口,则由660余万,增至4.1亿。对上述现象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平定叛乱,完成统一B.实行了税制改革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6.列强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而故意曲解和利用了A《黄埔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虎门条约》D.《望厦条约》7.我国创建近代海军的舰船主要来自A向英德两国购买B.自行建造C.购买和自行建造D购买和租借8.洪仁牙与维新派的共同政治主张是A实行民主政治B.提倡以法治国C.强调自主外交D.废除旗人特权9.孙中山认为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的唯一途径是A民族革命B.社会革命C.英雄革命D.平民革命10.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主张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③召集国民会议,实现国家统一④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④11.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确定实行持久抵抗和集中主力攻击的地区是A华东、华北、华南B.华北、华东C华东、华南D华北;西南、西北12.毛泽东指出抗战胜利后组成的政府应是A民主联合政府B.国共两党联合政府C.人民革命政府D.工农民主政府13.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一切工作中心是A推翻国民政府B.完成民主革命任务C.建立新中国D.恢复和发展生产14.建国初,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安定人心,中央人民政府首先在全国进行①土地改革②“银元之战”③“三反”、“五反”④“米棉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5.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了正确分析,其主要依据是A.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论十大关系》D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6.1957—1960年,我国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严重B.“反右倾”斗争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17.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的主要原因是A.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D.促进农业商品化18.为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政府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9.16世纪以来亚、非、拉美地区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B.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C.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应由A.国会提名,总统任命B。总统提名,众议院任命C总统任命,国会批准D.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21.下列技术发明中,对改变工业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最具突出意义的是A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B.电力广泛应用和一系列电气的发明C.电讯技术的发明和推广D.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应用22.对世界近代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是A牛顿的力学体系B.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C.道尔顿的原子论D.爱恩斯坦的相对论23.19世纪后期,改变了欧洲国际格局的重大事件是A.意大利完成统一B.德意志完成统一C.俄国1861年改革D.第二次工业革命24.20世纪80年代开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A.和平、合作、发展B.和平、改革、发展C.统一、合作、交流D.统一、合作、互利25.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是①经济安全②环境污染③经济主权④恐怖主义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二、(本题有3小题,共37分)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围(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秦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材料2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夫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价买、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作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请回答:(1)归纳指出材料1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2分),并扼要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2中的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3)据上述材料扼要指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27.(15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对于实现国民经济三年、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意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材料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位置。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侯,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请回答:(1)据材料1,中国共产党对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作了什么决策和决定?(7分)(2)据材料2,指出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6分)(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心工作。(2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关于1873年俾斯麦对日本赴欧美考察团的谈话片断“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彼此全系表面文章,实用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此之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已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改变,若与己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故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尽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主。是以(普鲁士)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愿。”——摘自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材料2、“……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各国平等协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摘自江泽民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1,归纳指出俾斯麦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判断。(3分)(2)结合材料1简要评析俾斯麦有关国际关系的谈话。(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的谈话对日本的影响。(2分)(4)结合材料2,归纳指出我国政府解决国际问题的正确主张。三、问答题(3本题有小题,共38分)29.概述汉、唐两朝培养和选拔官员的途径,及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管理和监察的措施,并综述其积极作用。(10分)30.概述我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转折,并指出中央政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及成效。(14分)31.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14分)200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D5.B6.C7.C8.B9.D10。C11.B12.A13.D14.D15.D16.C17.A18.A19.B20.D21.B22。D23.B24.C25.A二、材料解释题26.(10分)’(1)现象: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的政治。(2分)原因:一是诸侯割据时期,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2分)二是商业发展,工商业获利较丰,人们纷纷经商谋利。(2分)(2)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的野蛮生产方式并存。(2分)(3)时代特征:封建制度逐渐确立。(2分)27.(15分)(1)决策: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3分)决定: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2分)(2)主要途径:①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②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合理配置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的力量,确定攀登高峰的目标。(6分)(3)中心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分)28(12分)(1)判断:各国之间是实力的竞争,弱肉强食;(1分)以大国利益为中心,弱国无外交;(1分)要取得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必须振兴国力。(1分)(2)俾斯麦对19世纪末国际关系现状的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2分)但他主张以强凌弱,对外侵略扩张的做法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