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教学》谈有效课堂提问最近,“增效减负”成了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其实现的一种可能性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课堂提问”又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带着“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这个问题,本人研读了《有效教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并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得出了些许体会。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答或回应,且这种回答或回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不仅兼顾教学进程的展开,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刺激学生的学动力,即问题的深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查显示,中小学一般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那么,有效提问的标准是什么呢?1、清晰。提问必须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课堂上,很多问题会遭遇冷场的尴尬,究其原因,可能不是问题太难,也不是学生没有思考,而是问题的表达或指向性不够清晰,导致学生无从思考和应答。再有,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可能都会有预设,但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常常会超出预设?可能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我们的问题不够细致,点不够准,当问题的答案趋向没有答案,教师就真的应该认真反省问题的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即表述是否明确具体,指向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明确的问点、思维路径和前提条件。2、有价值。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3、有趣。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只是填空式的知识搬运,贵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有大众性。提问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寻找相应的提问对象。全班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尽相同,始终存在个性差异。在提问时,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应照顾到,以便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给差生“出难题”,不给优生“出易题”。5、有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综合性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思维潜能,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深想。6、有反馈。有效提问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取向和适当、客观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正面评价为主的原则。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对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2)全面评价原则。一般从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性这六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与综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3)及时准确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应及时作出评价,以使学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向正确目标靠近。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对于教师的提问就有不同的反馈,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切忌笼统,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学生才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准确信息找到正确的答案。有效提问的操作要注意哪些事项呢?1、把握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2、注意细节。发问:(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上课开始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宜于设问;上课过程中,为了疏理学生思路,引导深入思考,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调整课堂节奏等,宜于设问;课堂接近尾声时,为了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宜于设问。更重要的是,提问的时机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的“存疑”状态,据以设问。例如,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等。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存疑”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诱导、激发、调整、煽动而产生的。不善调动之术,被动地等待时机的出现,是不可取的。(2)发问时态度要自然,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不宜用考问、责罚的语气或严肃的表情。(3)教师的问话要清楚明确,有吸引力,确保学生都能听清所有问题。(4)发问时,一般情况下只说一遍,不再复述问题,以免学生养成不注意听取问题的习惯。(5)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必须提出回答的要求。因为,学生听到问题,没有接受作答的任务,同样产生不了思维。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发问时,教师的眼神应是向着全体学生的,并示意或告知全体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准备回答。等待:教师把问题提出之后,要留有充分的时间(有人认为以3——4秒为宜,有的认为应在4——6秒之间。其实,时间的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简单问题,就时间短些;复杂问题,就时间长些),让全班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确定怎样回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做好回答的准备;第二,当某生把答案说出之后,全班学生就会把回答者的答案和自己心中的答案进行比较和评判,以确定优劣;第三,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那么,只有被指定的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未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回答义务而不认真思考,这样就违背了全面性原则;第四,问题的解决总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发问与请学生作答连续进行,学生的思维容易“卡壳”,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舌尖反应”——形成的思维结果到嘴边突然刺激一下反而忘得无影无踪了。事实上,只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发展到一定高度。启发: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帮助学生理解思路,启发学生比较鉴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理解问题等。虹桥中学闾衍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