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力教学指导第一单元力的作用、力的测量和力的图示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力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理解力的初步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4、记住力的单位:牛顿(N)。5、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6、知道弹簧秤的构造、最小刻度、测量范围和使用方法。7、理解力的三要素。8、会作力的图示。(二)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以实例为基础,通过分析、概括、理解力的概念;学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领会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含义。3、能估计生活中常用力的大小。4、会正确使用弹簧秤测力并正确读数。5、领会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6、学会作力的图示。(三)情感目标具体要求1、重视形成物理概念的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操作和探究的技能。(四)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力的测量和力的图示。对于这二个知识点,从学习性质上来看,是不相同的。力属于概念学习,力的测量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力的图示属于既有概念学习,又有作图能力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知识点来讲,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初步力的概念,具体的说,力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即创设情境师生举例归纳概念简单应用。通过“推,拉,提,压”等实例,将“手,绳,压路机”等用“一个物体”来概括。将“车、弹簧、重物、路面”等用“另一个物体”来概括,将“推、拉、提、压”等“感觉”用“作用”来概括,进而建立力的初步概念。第二阶段,主要讲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谈到力必然涉及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问题。这可从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提货物、压路机压路等实例来说明。关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点认识,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演示(例如缚有磁铁的两辆小车在水平玻璃板上相互吸引或排斥)和实例(例如用手掌拍打桌面;脚踢足球时,体验手掌和脚趾的感觉)来说明,让学生认识到施力者也受到力的作用,至于相互作用的物体究竟谁可看作施力物体,谁可看作受力物体,一般是按研究对象和习惯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第三阶段,主要讲述力的作用效果,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阐述时,教师可以提出下述问题: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过程中为什么会慢慢的停下来?竖直上抛一块橡皮,上升时速度为什么会变小?下落时速度为什么又会变大?足球运动员为什么能用头把横向飞来的角球顶进球门?排球运动员靠什么把球拦回到对方区域?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本中最后两个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力的作用效果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这一点认识。对于力的测量教学,可分为二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讲述力的单位,对于力的单位,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策略进行教学,即可以启发学生回忆长度、时间、体积、质量等物理量单位的学习过程,并用力的单位进行类比,以加快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阶段主要是认识弹簧秤,使学生知道弹簧秤的构造、最小刻度、测量范围和使用方法。前半段阶段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讲解的方法上课,以提高效率。后半阶段主要是讲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包括弹簧秤的指针调零和使用弹簧秤测力),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弹簧秤测力。对于力的图示教学,可以分为二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讲述力的三要素,通过实例“让学生亲手试一试用板手拧螺母”来领会力的三要素。指导学生比较试验现象,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结论,并结合实验现象分析,体现控制变量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教育。第二阶段主要是学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把作用在物体上的点作为力的作用点,把线段的长度表示为力的大小,把线段上的箭头方向规定为力的方向,即让学生能识别和学会画简单的力的图示。(五)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双向细目表:要求题号知识点理解知识会答对题数达标率(%)力的概念(1)(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3)(9)(11)(16)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单位(5)(10)力的测量(5)(14)力的三要素(6)(8)力的图示(7)(12)(13)(15)答对题数达标率(%)(2)检测题:1、力是对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2、运动员用脚踢足球,以球为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是施力物体;以脚为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是施力物体。3、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岸时,船会离岸而去,这现象表明。4、如图11-1所示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如图11-2所示,是足球运动员开出角球,队友上来冲顶,球被对方守门员鱼跃接住。三个运动员对球都有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足球发生变化。图11-1图11-25、力的国际单位是,单位符号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是。6、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和有关,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7、在物理学中常用一根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为力的方向,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8、如图11-3中,用力拉同一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B、C、D四种形变,其中F1=F3=F4F2。则(1)比较A、B两图,可知。(2)比较A、C两图,可知。(3)比较A、D两图,可知。9、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图11-3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可能不接触。C.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产生相互作用力。D.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10、某物体重为0.5牛的是()A.一杯茶水。B.一只鸡蛋。C.一枚五分硬币。D.一枚针。11、用绳子系着水桶,手拉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水桶C.手D.绳子12、如图11-4所示,甲、乙两物体分别受到拉力F1、F2的作用,则()。A.F1F2.B.F1=F2.C.F1F2.D.无法判断。图11-413、力F1、F2、F3如图11-5所示,F1、F2、F3按从小到大排列为。图11-514、如图11-6所示,弹簧秤最小刻度为_牛,测量范围是牛,指针所指的读数是牛。图11-615、一辆铁轨上的手拉车。已知车受到的拉力为40牛,方向向左,用力的图示,画出拉力。图11-716、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这是什么缘故?第二单元重力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重力属于知道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知道重力的概念。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3、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4、记住g=9.8牛/千克。5、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能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2、会用重垂线检验竖直面或水平面。3、能正确读出g=9.8牛/千克的读法和物理意义。(三)情感目标具体要求1、根据“苹果落地”的传说,介绍牛顿探索物理规律的精神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2、利用“重垂线”或“自制的水平仪”来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垂直或水平,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具体建议对于这一单元的单一知识点重力,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初步的重力概念。主要是通过实例和设问来创设情境,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角度来分析实例,引出重力概念,得出重力产生的原因。第二阶段是要让学生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重力与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大小是有联系的。通过分析“大石块质量比小石块质量大或重杠铃比轻杠铃的质量大”这些事实,领悟到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再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概括结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另外,要强调公式G=mg的物理意义,尤其是g的物理意义。第三阶段主要强调的是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通过设问“静止的苹果和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都会从上面垂直下落,这说明了什么?”指导学生讨论,得出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结论,并介绍重垂线。对重心的概念及几个均匀物体的重心稍加强调。(五)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双向细目表:要求题号知识点理解知道会答对题数达标率(%)重力概念(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3)(4)(8)(10)(11)(9)重力方向(1)(5)(7)(10)(12)(13)重心(6)答对题数达标率(%)(2)检测题:1、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向上抛出的球总是要落到地面的。这是因为球受到了___________力的作用,该力的方向是_________的。该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2、实验表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______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用公式______表示,其中g=______,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3、质量为5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牛,重为49牛的物体其质量为_____千克。4、一质量为55千克的宇航员在地球所受重力为______牛,当他飞到月球时,他的质量为千克,所受重力_____牛。(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1/6)5、向上抛出的石块在上升过程中所受重力的方向是_____,放在斜面上静止的木箱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6、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_____,粗细均匀木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质量均匀的圆球的重心在它的______。7、一位同学用重垂线很快地检验出旗杆是否竖直,这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的道理,利用重垂线也可以作成______仪来检验桌面是否水平。8、某小球重0.1牛,此球与另一物体的质量之比为1:50,则另一物体重_____。9、物体的质量是10千克,要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下列各种计算过程正确的是()A.G=m=10千克=98牛B.G=g=9.8牛C.G=mg=10千克×9.8牛=98牛D.G=mg=10千克×9.8牛/千克=98牛10、在图11-8中,能表示质量为2千克的铁球所受重力的是()A.图(A)B.图(B)C.图(C)D.图(D)图11-811、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2:3,则它们的重力之比为()A.1:3B.1:2C.2:3D3:412、细绳下悬挂一质量为0.5千克的小球,用力使小球摆动,如图11-9所示。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球所受的重力。图11-913、用力的图示法在图11-10中作出重力为8牛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图11-10第三单元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理解合力和力的合成概念2、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3、领会一直线上二力可以由一个力等效代替的含义。(二)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领会合力的概念,能计算合力。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作图方法。(三)情感目标具体要求1、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从中体会等效替代的含义。(四)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要点主要有一个: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对于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力的合成”的概念,具体的说:在“力的合成”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师生举例——归纳概括——概念形成。通过创设情境及师生的举例,说明两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由一个力的作用等效代替,得出“力的合成”概念。第二阶段是主要讲述同一直线上同向力及反向力的合成。在第二阶段学习中,教师仍可采用第一阶段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既创设情境——师生举例——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通过“锯木头、拉弹簧”等一些实例,可得出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和反方向的二力的合力的规律,为了加深学生对“同向力的合成与反向力合成规律”的认识,可举一些例题加以巩固,如“质量为0.2千克的物体,运动中所受空气的阻力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反,大小都是1牛。则物体在上抛和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多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同一直线上同向力合成和反向力合成的规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