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搭建合适的台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搭建合适的台阶沪东中学费尔新教学背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知识学习上有其“快捷”的功效,但在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显得很不足。上海市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从“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入手,本文所述的“自主、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调控下,由教师引导、辅助,让学生提出问题,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非是一件易事,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改进—再反思—再实践,我感觉教师搭建合适的台阶,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成功的关键。本学期期中考试前,我开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高一物理的《波的产生》。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经历几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改进,教学设计几易其稿。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的探索、学习和提高的经历,其中颇有一些收益。以下就《波的产生》的主要教学改进过程谈一些反思。案例叙述与分析反思片断之一:(一)波的产生条件的教学过程:[教师]:演示弹簧振子,播放弹簧振子在水中振动形成波的录像,并告知: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叫机械波。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产生波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师生针对刚刚的录像情景,对话得出结论→产生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二)波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过程:[教师]: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实验]:由十个左右的男生排成“一”字,完成“人浪”实验。[师生]:教师播放flash动画(波的形成过程的连续动作和慢动作),学生观察……教师播放ppt动画(波的形成过程的分解动作),学生观察……[提问启发1]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起振方向怎样?[学生]相同(教师反复播放波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和ppt动画并分析点拨后学生回答)[提问启发2]每个质点的振动周期(频率)、振幅与波源振动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相同(教师反复播放波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和ppt动画并分析点拨后学生回答)[提问启发3]相邻各质点的振动谁先谁后?[学生]……[提问启发4]……[学生]…………[师生归纳]先后得出波形成(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特点。(这其中主要由老师组织语言并逐一把波的形成的四个特点显示在屏幕上)。反思一:学生一边看动画情景,一边听老师分析讲解,老师启发、提问到位,学生不用太多思考,就能轻松回答。从传统教学观看,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教学要求,知识点的落实和学生接受与学习知识效果良好。但思来想去,让我感觉不舒服的是,我指向哪里,学生便走向哪里,学生的思维,随我牵引,受我约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整课堂都在我的“掌控”之内。于是我自问:这难道就是二期课改的课堂?虽然整堂课“顺利、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潜能开发、学习能力、科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如何落实?显然这距离二期课改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认知主体对学习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在一定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实现意义建构。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力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另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史重要。”于是,我有了新的大胆的想法:一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改进如下:片断之二:(学生分组围桌而坐)(一)“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师]:演示弹簧振子,播放弹簧振子在水中振动形成波的录像。[教师]:关于机械波同学们有什么疑惑或疑问?[学生]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热烈交流,……[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学生举手积极,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提出问题:1.产生波的条件?2.波是怎样产生?3.波是怎样形成的?4.波是什么?5.波的形状?6.波是怎样向前传播的?7.波的种类?8.波传播什么?9.波的频率、周期?10.波有什么特点?11.波有什么规律?12.波有什么用处?13.波有什么好处?14.波有什么坏处?……[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略的罗列于黑板,对大胆举手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以鼓励并简要点评)。非常高兴的是,想不到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有趣的又有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不能一一都解决,我们挑选几个问题供大家这节课讨论学习,其余问题将在以后陆续解决。(其中有波的产生要哪些条件?波是怎样形成的?波的种类等)(二)波是怎样形成的学习问题的教学过程:(1)“波的产生条件”的教学:[教师]播放弹簧振子在水中振动形成波的录像。请同学们讨论:波的产生要哪些条件?[学生]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讨论热烈)[学生回答]波的产生条件是需要:波源和介质。(2)“波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教师]: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学生实验]:由十个左右的男生排成“一”字,完成“人浪”实验。[教师]:刚才一些同学作为波的一分子,已经亲身经历、感受到波的形成过程,下面让我们再观察波的形成的慢动作。教师播放flash动画(波的形成过程的连续动作和慢动作),教师播放ppt动画(波的形成过程的分解动作)。[学生]观察……观察……[教师]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波是怎样形成的?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学生]学生观察……(屏幕上反复播放波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和ppt动画),讨论…………(各小组大部分同学只观察,不能讨论,只有少数同学之间有交流,课堂比较安静,……)[教师]……巡视……(发现课堂情况不对,感觉告诉我,我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太大、太笼统,以至于学生无法讨论,立刻作调整……)反思二:课堂教学让学生提出疑问,并把学生的疑问作为课堂学习内容,对于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实践下来感到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改进后的“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由于有波的实验和录像引入,加上学生对波已有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提出关于波的疑惑和疑问,这个做法切合课程和学生实际,教学效果很好,值得发扬。但是对于“波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讨论环节,老师的备课没有到位。由于“波的形成过程”本身比较复杂,一言难尽。老师事先没有充分研究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在所讨论的问题和学生的学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感到知识的跨度太大、台阶太高,造成无从下手,茫然无措,以致于在课堂上一度出现“停滞”现象。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个辅助性的支架协助学生,使他们保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并最终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学习水平。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需求等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课标要求,确定好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好每次合作学习的契机,让学生对每次合作学习都有感受,都有体会,都有收获。一般来说,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处、讨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在小组里,尽量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见解。鉴于此,我对困难跨度较大的“波的形成过程”教学作了如下改进:片断之三:(2)“波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教师]: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学生实验]:由十个左右的男生排成“一”字,完成“人浪”实验。[教师]:刚才一些同学作为波的一分子,已经亲身经历、感受到波的形成过程,下面让我们再观察波的形成的慢动作。教师播放flash动画(波的形成过程的连续动作和慢动作),教师播放ppt动画(波的形成过程的分解动作)。[学生]观察……观察……[教师]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教师把“波是怎样形成的?波的传播特点”这样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各讨论小组,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些小问题是:a.你看到每个质点的起振方向怎样?与波源起振方向怎样?b.每个质点的振动周期(频率)、振幅与波源振动有怎样的关系?c.相邻各质点的振动谁先谁后?先振动与后振动有何联系?d.介质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怎样?介质是否随波逐流?……)→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结果,本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师生归纳。再次改进后的课堂教学,在波的形成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提供的支架中学生自主学习,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学效果良好。但也不能否认,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中,一部分学生积极热情,善于思考,乐于言表,而仍有少数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充当陪衬或者旁观者的角色,有待进一步改进。我们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达到预设的学习水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应当努力学习,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给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搭建合适的台阶,营造一个合适的课堂学习环境,使课堂改进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家点评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波的产生》这节课,一波三折,教学设计几易其稿,我们不能说现在的教学设计已经是至善至美了,但是我们从几次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课程理念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情况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惟有这样,教师才能为他们设计、创造最切实际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到成果的快乐。小组合作在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环节中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按座位就近组合,可以按能力水平建立同层/分层小组,还可以自由组合,等等。形式可以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将会产生出来,必将会结出累累果实。上海市沪东中学教育科研室柴庆荣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