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支架理论”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改进建平实验学校矫福田课堂教学改进实录:(一)申领课堂教学改进课题时间:2005.10.12地点:建平实验学校会议室参加人员:宋立、吴耀忠、于海峡、建平实验学校全体物理教师内容:布置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宋立校长:在这一轮校本培训过程中,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老师们的参与方式可以是讨论——上课——反思——改进。吴耀忠老师:老师们要围绕理念准备课,成果展示要求:备课有理论指导;理论和活动相结合;加强教研组团队作用。赵希凤老师:梳理现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的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改进课题。(二)运用“支架理论”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改进一附:《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设计大气压强的存在建平实验学校矫福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实验探究,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⑵知道大气压产生的原因。⑶会解释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现象,会解决简单的相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⑴学会观察现象,学会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⑵能够提出猜想,并设计有关实验进行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⑵懂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2.难点: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起点:初三的学生,充满好奇心,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大气压现象,必然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学习、探索的主动力。他们虽然一直生活在大气层中,但是对大气压的认识是茫然的。对抽象问题的综合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前面液体压强的学习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可降低本节内容的学习难度。2.学习支架:情景支架:通过两幅图片,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的心理状态。问题支架: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大气压强的存在”的资料,然后交流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新一轮的学习状态。实验支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交流实验中的体会,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四、教学媒体吸盘、玻璃杯、水、硬纸片、大小试管、饮料瓶、抽气机、易拉罐、纸盒式饮料盒、集气瓶、去壳熟鸡蛋、酒精棉等多组,马德堡半球。多媒体网络、ppt五、教学模式实验——归纳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展示图片,flash动画,创设液体存在压强的情景,并创设我们生活在大气中的情景。2.提出问题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存在压强?⑵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二、新课(一)通过网络搜集生活中奇妙的大气压现象1.师生共同提出一些有关大气压现象的例子,并分析思考。如:吸饮料、吸墨水等2.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大气压现象。(二)交流讨论1.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现象,并相互交流。2.发现各种和关于大气压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三)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生活中奇妙的大气压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四)阅读课本情景图片短片大气层大气压强活动1网络搜集交流材料活动2实验交流活动3大气压产生原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1.通过阅读理解在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2.明确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五)反馈练习1.根据学习资源,自己有选择的练习。2.学生交流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六)小结作业:搜集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利用大气压的事例。八、教学后记(三)备课组教研时间:2005.10.24地点:进才北校会议室参加人员:吴耀忠、建平实验学校全体物理教师内容:说课研讨矫福田:我备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第一课时。吴耀忠老师:我们最后开课时间订在11月21日,从教学进度方面考虑,课题是不是要调整一下。赵希凤老师:我认为课题需要调整。廖宝民老师:是不是选择热学部分的课题。矫福田:课题就定《比热容》第二课时吧。吴耀忠老师:我建议这节课实验可以考虑使用DIS数据采集系统。(四)运用“支架理论”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改进二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建立比热容概念建平实验学校矫福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⑵初步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感悟身边的现象,学会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⑵能够提出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体验探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参与和团结协作,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2.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三、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起点:⑴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明确了热传递中物体吸收热量的概念。理解了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温度有关等知识。⑵学生初步具有了分析问题、实验探究、归纳处理数据的能力。2.学习支架:情景支架:通过两幅图片,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的心理状态。问题支架:若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首先应明确:判断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方法。即需要控制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用加热时间表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进入新一轮的学习状态。实验支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利用“热得快”加热的热水作为热源,同时对两个试管中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并记录升高相同温度所需要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课件、DIS数据采集系统支架:使用DIS数据采集系统便捷采集加热相同时间,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并通过多媒体设备适时展示记录的数据和对数据的处理。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建立比热容概念。四、教学媒体DIS数据采集系统,铁架台,热得快,水,煤油,试管等,ppt课件五、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情景问题支架:情景1:大屏幕投影两幅图片:①炎热的夏天,有两个小朋友在海边游玩,站在砂滩上的小朋友感觉砂子很烫,而站在水中的小朋友却感觉海水很凉?问题1:相同的日照条件,砂子的温度比水高。对此你可提出怎样的猜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情景图片设计方案活动4比热容分析归纳活动6活动1讨论交流活动2活动3交流讨论比较方法确立方案实验探究活动5情景2:②汽车发动机工作时,可用水来冷却过热的机体。问题2:你们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每位同学可任选一个问题,选择同一问题的同学可自由四人组合成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实验)引题: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和看法,而且都认为与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有关,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问题支架:问题3:如果我们要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我们将如何判断哪种物质(如水和煤油)吸收热量多?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构建判断方法:方法:取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温度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量越多。问题4:加热时间长,表示物体吸热量多,我们是不是应该使两种物质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呢。注意后面的实验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活动3:各组同学按照上述思路,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要求:以实验记录表格的形式展示设计思路)活动4:展示设计方案,并相互交流,选择合理方案。物质质量(g)初温(℃)末温(℃)升高温度(℃)加热时间(s)水煤油实验支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分工合作,合理实验,认真记录。[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热得快”加热水,然后用这些热水作热源,加热两试管中的水和煤油。最好把两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先记录初始温度,然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可记录三次以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活动5: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课件、DIS数据采集系统支架:活动6:请一组同学用Dis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加热相同时间,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并通过多媒体设备适时在大屏幕上展示记录的实验数据。展示实验数据,师生合作处理数据。⑴学生分析讨论,总结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比煤油吸收的热量多。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物体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⑵师生合作归纳结论:单位质量的水或煤油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同。单位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1℃吸收的热量不同。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建立比热容概念。作业:搜集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事例。小结: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后记(五)备课组活动时间:2005.10.31地点:建平实验学校会议室参加人员:宋立、李百艳、吴耀忠、建平实验学校全体物理教师内容:说课研讨矫福田:1.学生起点:⑴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明确了热传递中物体吸收热量的概念。理解了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温度有关等知识。⑵学生初步具有了分析问题、实验探究、归纳处理数据的能力。2.学习支架:情景1:大屏幕投影两幅图片:①炎热的夏天,有两个小朋友在海边游玩,站在沙滩上的小朋友感觉沙子很烫,而站在水中的小朋友却感觉海水很凉?问题1:相同的日照条件,砂子的温度比水高。对此你可提出怎样的猜想?情景2:②汽车发动机工作时,可用水来冷却过热的机体。问题2:你们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每位同学可任选一个问题,选择同一问题的同学可自由四人组合成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实验)引题: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和看法,而且都认为与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有关,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问题3:如果我们要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我们将如何判断哪种物质(如水和煤油)吸收热量多?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构建判断方法:问题4:加热时间长,表示物体吸热量多,我们是不是应该使两种物质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呢?注意后面的实验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活动3:各组同学按照上述思路,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要求:以实验记录表格的形式展示设计思路)活动4:展示设计方案,并相互交流,选择合理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热得快”加热水,然后用这些热水作热源,加热两试管中的水和煤油。最好把两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先记录初始温度,然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可记录三次以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活动5: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活动6:请一组同学用DIS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加热相同时间,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并通过多媒体设备适时在大屏幕上展示记录的数据实验数据。师生合作处理数据。建立比热容概念。廖宝民老师:“情景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可用水来冷却过热的机体”是比热的应用,作为本课的引题不太适合。这节课是《比热容》第二课时,从知识的延续性考虑,是否通过问题情景导入本节新课。吴耀忠老师:各小组实验器材中都用电水壶,实验室用电总功率太大,是否只做演示。问题设置要细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数据处理是否采用图像,通过图像分析效果应更好,学生也容易接受。(六)运用“支架理论”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改进三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建立比热容概念建平实验学校矫福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⑵初步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感悟身边的现象,学会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⑵能够提出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体验探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参与和团结协作,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2.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复习回顾图象分析活动4结论解决问题活动6活动1交流讨论实验方案交流活动2活动3实验探究初步结论归纳结论活动4分析归纳三、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起点: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