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奉贤区调研测试试卷高三历史2013.4.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在下列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兼具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是A.《汉穆拉比法典》B.希腊神庙C.《吉尔枷美什》D.十二铜表法2.如右图,中华古代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A.A处B.B处C.C处D.D处3.“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A.国家至上B.公民意识C.平民参政D.牺牲精神4.“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要是龟壳。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夏朝B.商朝C.秦朝D.宋朝5.“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君主立宪制6.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由此可见“市舶”的出现A.缓和了民族危机B.增加了财政收入C.加重了人民负担D.改善了中外关系7.观察右边油画,判断画中所描绘的是A.希腊时代的城邦B.复兴后的城市C.中世纪的庄园D.工业革命前的乡村8.某古代学者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也就体悟“天地生物之心”,并借此明白仁的道理。这种把自然与人心结合加以论述的学问应是A.汉代经学B.魏晋玄学C.隋唐佛学D.宋代理学9.“夫宰相之名,自前朝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仅票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文中的“我朝”指的是A.元朝B.明朝C.宋朝D.清朝10.“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外国人取得上述特权始于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11.“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颠倒圣人名教,君臣伦常……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诗书典籍,一旦扫地荡尽”。这份文告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反对天主教B.捍卫孔子权威C.丑化太平军D.反对英法联军12.“西方的战争和国内革命使这个僵化的帝国终于出现一丝松动的迹象。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文中的“地方实力派”当指A.保守派B.洋务派C.维新派D.保皇派13.“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伏尔泰对儒学的上述评价A.真实客观B.正确妥当C.带有主观意图D.脱离当时实际14.宗教改革中下列言论最有可能被提到的是A.“信徒皆为祭司”B.“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C.“人是万物的尺度”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15.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因素是A.经济危机B.工人运动C.黑死病D.工业革命民间社团数目16.“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威廉•李卜克内西意在说明德国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C.继承了普鲁士扩张政策D.德国士兵享有崇高地位17.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概况,导致民间社团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运动的开展B.科举制度的废除C.民族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深入18.“几年之内,四百家以上的新期刊出现,文章充满了白话文风格的关于西方社会和中国复兴的内容。从孔子到最受人崇敬的古代传奇人物到包办婚姻和裹足,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上述现象开始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共合作时期19.下列运动中的口号,出现最晚的是A.“扶清灭洋”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C.“民主、团结、和平建国”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20.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一战爆发B.十月革命胜利C.苏联解体D.马克思主义诞生21.左图是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其主旨当是A.打败同盟国集团B.反对共产主义C.联合对抗法西斯D.建立联合国22.《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次包括:“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这本书是A.18世纪初期英国对世界地理的看法B.19世纪晚期朝鲜对世界地理的描述C.20世纪初期日本对世界地理的分类D.“二战”后中国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23.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共人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革命根据地的创建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国民革命迅速发展24.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写道:“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这表明他主张A.实现德国统一B.惩治纳粹战犯C.展开对苏冷战D.建立欧洲联盟25.右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苏关系B.自然灾害C.“三面红旗”D.抗美援朝26.“会议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该会议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遵义会议C.十四届一中全会D.中共七大27.“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文中描写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苏联28.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其中“国仇”指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B.甲午战争C.抗日战争D.朝鲜战争29.“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首民谣主要反映的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对外开放国策C.开展土地革命D.建立农业合作社30.“70年代,……美国电影对现时中国政治题材的表现越来越少,传统的中国与华人形象又走上银幕。70年代中期,影星布鲁斯•李(即李小龙)所塑造的中国功夫形象风靡一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美国继续敌视中国B.中美关系改善C.中国重返联合国D.中美正式建交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选项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B.强调明文公示C.体现法官至上D.明确依法办事32.中国的“民主”,最早在《尚书》中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对以上两段材料中的“民主”解读最恰当的是A.两则材料中“民主”内涵有相似之处B.两则材料中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C.前者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D.后者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理念33.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A.作者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B.作者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C.作者主张合乎当时需要但有狭隘民族主义观D.作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强调中华民族优越感34.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A.魏源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为真实叙述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35.“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以上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言论共同体现了A.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表示担忧B.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赞扬C.世界大战背景下对民主制度的绝望D.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自由市场的质疑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36.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8分)材料一: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据《西方的历史观念》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1)据材料一,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2分)(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4分)(3)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7.“周文疲弊”(12分)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2分)(2)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6分)(3)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4分)38.上海开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6分)材料一:(1845年)终于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最早(签订租地协议)的是宝顺洋行,又称颠地公司。……洋行所在位置为“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租地,北至公路(公共使用的道路)”,其中能确切定位的界限只有东至黄浦滩,而西界和北界皆为公路,似乎难以定位。且所载第9分地,因道契遗失,也难觅踪影。材料二:《外滩,1849年》,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外滩的全景画,为画家蒙太尔多的作品,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如图所示,由左往右分布为:华记洋行、中国海关、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以及英国领事馆。材料三:英人一直谋求一块合适的土地建造领事馆。英国领事巴富尔自商议英租界时就一直觊觎苏州河南岸与黄浦江河岸交界处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迤北到苏州河的地块。……巴富尔给英国领事馆选址时可谓极具眼光,“英国的军舰在这里可以停泊,可以使英国人看得见而感到安全,我们的目的是在完全控制扬子江。我们藉着据有这个要塞的威力即可以向中国政府要求公允的条件,以稳定我们的商业关系”。——材料选自《外滩何处是“源”》,2013.3.18《文汇报》(1)宝顺洋行获得租地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及内容是什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