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1.图6-2-12展示的是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站在舱口处手举五星红旗的情景.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图6-2-12A.地球B.太阳C.月亮D.“神舟”飞船2.(2014年滨州)甲乘车去北京,乙前来送行.甲看到乙逐渐向后退,而乙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甲看到“后退的乙”、乙看到“远去的汽车”,则甲、乙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A.汽车、地面B.地面、汽车C.汽车、汽车D.地面、地面新课标第一网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是()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B.在太空中遨游的卫星没有惯性C.下坡的自行车,速度越来越大,其惯性也越来越大D.一切物体都有惯性4.(2014年随州)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静止B.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C.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D.物体不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就一定不改变5.(2014年呼和浩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百米运动员冲刺后,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不会立即停下来B.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D.抛出去的实心球会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才落回地面,是因为实心球有惯性且受到重力的作用6.(2013年襄阳)如图6-2-13所示,小车上的木块突然向左倾倒,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图6-2-13A.小车突然向左运动B.小车突然向右运动C.向右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D.以上原因都有可能7.如图6-2-14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匀速直线滑动.以下叙述中的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新-课-标-第-一-网图6-2-14.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8.小李同学对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A.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受到平衡力作用B.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是力使弓的形状发生改变C.皮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9.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10.如图6-2-15所示,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效果与力的()图6-2-15A.大小有关x_k_b_1B.作用点有关C.方向有关xkb1.com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新课标第一网11.有一小木块静止地放在光滑车厢底板上,如图6-2-16所示,当该车厢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时,车厢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向右加速运动(假定车厢底板足够长).那么在车厢运动过程中,小木块相对地面()图6-2-16A.沿车厢同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B.沿车厢反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C.沿车厢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D.依然处于静止状态12.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那么宇宙飞船将()A.立即静止B.减速飞行C.加速飞行D.匀速飞行13.(2013年扬州)关于足球受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足球只有受力才能运动B.足球受平衡力,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足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不一定受力D.足球踢出后继续运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14.(2014年广东)如图6-2-17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物体的宽度是________cm.图6-2-1715.(2013年肇庆)停止蹬车后,行驶在水平路面上的自行车仍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自行车具有________,自行车最后还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它受到____________的缘故.若路面光滑,自行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曾对此做过研究,并总结出____________定律.16.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这是因为汽车具有________,车速会逐渐变小,是由于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如在雨天,车会滑行更远,这是因为摩擦力____________.17.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s内匀速提升了15m,货物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18.(2013年清远)如图6-2-18所示,在2013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丁俊晖成功闯入四强,临时排名升至世界第三位.比赛前台球静止在球台上,台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____________(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击球后,球离开球杆仍能向前运动是由于________的缘故.而球的速度越来越小,是因为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图6-2-18图6-2-1919.如图6-2-19所示,人站在跳板上,人对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12年广东)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6-2-20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__和__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__.图6-2-20新课标第一网21.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____________(只填序号).正方反方观点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xk|b|1xkb1.com②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③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④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⑥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⑦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⑧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⑩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2.(2013年孝感)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在表面材料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分别停在如图6-2-21所示的不同地方.图6-2-21(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3)由实验现象可以推断:假如表面绝对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它将做_______________.(4)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进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A.运动的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改变.()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在本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如果可以补充器材,你还能进行的实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出实验名称).2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6-2-22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填“考虑”或“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探究两个力大小的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2)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________(填“挤压”、“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3)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图6-2-22第2讲运动和力1.D2.A3.D4.D5.D6.B7.B解析:判断平衡力一定由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来判断,缺一不可.A选项中拉力和重力不在同一直线上;C选项中压力和支持力的受力物体不是同一物体;D选项中压力和重力的受力物体不是同一物体,因此它们都不是平衡力.8.A解析: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9.D解析:A、B、C三项都是由于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D项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题不符.10.C11.D解析:由于车厢底板是光滑的,当车厢受力做加速运动时,小木块与光滑底板间不存在摩擦力,即小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而小木块相对地面仍保持静止.12.D13.D14.1mm(或0.1cm)1.4015.惯性阻力(摩擦力)牛顿第一16.惯性运动状态较小17.310.818.平衡力惯性阻力(摩擦力)19.使跳板发生形变能力题组20.甲丙乙解析:甲在s-t图象中是过原点的直线,故其为匀速直线运动,v甲=s甲t甲=20m5s=4m/s;乙、丙在v-t图象中,可得v乙=6m/s,v丙=4m/s;即v甲=v丙,又因为v乙v甲=v丙,所以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是乙车.21.②④⑤⑦⑩22.(1)获得相同的速度(2)小慢(3)匀速直线运动(4)A.(√)B.(√)C.(×)(5)①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②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③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3.(1)不考虑(2)旋转(3)测力计未校零;或两个滑轮的摩擦不同;读数误差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