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教学研究一、整体把握“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的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三角变换的知识框架为:解三角形的知识框架为:(二)教学内容的结构与作用从上述知识框架可知,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问题,常常可视为以若干(三角)公式为基础,解决简单的代数变换(求值、化简、证明等等)问题或实际问题。从主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往往需要对可使用的三角公式有较强的识别、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数学内容是训练学生代数辨析与变形能力的良好素材。从方程观点看,三角变换公式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皆可视为关于公式、定理中包含的各变量的方程,因此,该部分知识内容也是方程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方程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认知价值。从函数观点来看,三角变换公式,可视为:如何用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值表示自变量的和与差所对应的函数值的问题,因此,与三角函数的广泛应用相一致,三角变换的知识内容在数学学科内部与其他学科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从教学内容来看,“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的教学主要重点是:诸多公式的推导与记忆。特别是基本公式(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正弦、余弦定理)的推导方法,衍生公式(如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与基本公式的关系,常用公式(如和、差、倍公式)的准确记忆等等。公式或重要数学模型的识别与应用。这部分数学内容所涉及的公式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在具体问题中又往往遇到的是变换或变形后的公式,或是公式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从角、运算关系、系数变化等等特征观察已知条件与待求结论,识别可应用的公式,选择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一些常见的问题类型,可抽象固化为重要的数学模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题程序或解题策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程序与策略,并在后继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识别这些数学模型的能力,准确、灵活地执行解题程序、应用解题策略的能力。由上可知,“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这部分除了几个常用公式以外,更重视这些公式的应用。因此,这部分教与学的难点,与教学重点有诸多重合,也往往与掌握和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有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或常见的难点是:1.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一般来说,我们会用数形结合的工具来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而任何教材上介绍的证明方法,都不是很难理解。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推导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探讨自己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对任意角皆适用,也有一定难度。2.经角度变换或代数变形后的公式识别:正如在“教学重点”中所述,由于这部分所学内容公式多且结构复杂,在题目中呈现时又多有变形,所以,给学生识别公式带来很多困扰。其中,最常见的难点是:(1)公式需由“展开”化简为“合并”形式;(2)公式中有一些量替换为常数;(3)结合“换元法”进行角的变换,再与三角公式综合应用的问题;(4)常用三角公式形式经代数变形以后的应用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的主要策略就是从角的关系、函数关系、运算关系入手,识别可用的公式,并选择使用公式的方法或途径。3.函数模型的识别:三角变换常用于函数问题。但当变换前的函数表达形式比较复杂时,学生往往会因为不能确定变形的方向而困惑。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的主要策略是以函数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常用的函数类型,并不断提高根据(变形前)函数的特征大致确定变形方向的能力。4.与角的变换有关的条件等式问题:一般来说,与角的变换有关的条件等式问题,往往因为已知条件(等式)和待求中角的表达形式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看不清“已知”与“待求(证)”之间的关系,盲目变形。其结果或者是造成解题过程繁琐、不严谨,或者是越变越乱,无法解决问题。这类情况的解决策略,主要是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换元”意识,通过适当换元,使得题涉各角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明确、简洁,从而帮助学生辨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5.三角形的综合问题:所谓三角形的综合问题,主要是指解三角形问题中,那些条件比较多、表述方式比较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性或灵活性比较强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往往因为不能整体把握题目条件、待求之间的关联而无法顺畅、清晰地设计、实现解题程序。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类型(如:求值,证明,判断三角形形状等等),分析、归纳解决各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的能力。二、“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的教学策略(一)三角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设计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般来说,我们会先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再利用诱导公式、代数变形等方法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通常,教材选用的证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学生并不难理解。但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公式,推导方法众多,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经历其推导过程,对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都是很有帮助的。在推导过程中,可能问题设计开放程度不同,将有不同的收获;选取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也会有不同的解题路径;当然,不同方法为保证其证明过程的严谨性所做的努力也不同。(1)问题设计一般来说,我们所提出的待探究问题对方法和结论的指向性越明确,越容易较快完成探究过程,但这样的问题,往往开放程度比较差,给学生提供的探究空间比较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相对也比较低。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业水平,设计、选择具有不同开放程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变换公式。下面是几个不同层次问题的示例:问题一:在单位圆中作出图1,提问:你能利用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吗?这个问题,是开放程度比较低的。特别是图中标出的单位圆、向量等等,已经向学生强烈暗示了可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方法得到的公式,此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小。问题二:由前期学习可知,我们可以将向量的数量积与两个向量间所成角的余弦值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将借助向量的方法得到用的三角函数值表示的公式。请观察图2,我们如何才能得到的公式呢?问题二虽然也相当明确地指明了推导公式所需用的主要的数学工具——向量,但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应探究关键信息(如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减少非关键信息(如向量的模)的干扰,从而自行发现或选择第二个重要数学工具——单位圆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推导的难易程度,进一步体会坐标法的作用与使用方法,所以,与“问题一”相比,给学生提供的探究空间更大一些。问题三:如何用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问题,对课题的描述最简要,但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任何提示,因此开放性很强。当然,“问题”不是有且仅有这样三个层次,在这些问题之间,特别是“问题二”与“问题三”之间,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问题”的层次分解得更为细化,比如,铺垫一些过渡性的问题,对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方法、途径进行一些提示等等。(2)方法探究我们从前述“问题三”出发,考虑方法的探究过程。首先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问题:观察的关系可知,如果我们在六个量中推导出任一个量的表达公式,结合诱导公式与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就可以得到其他五个量的表达公式。其次,我们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可以先通过简单试数判断,的三角函数值与三角函数值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从以前学习的知识方法来看,单纯的代数方法似乎比较难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数形结合,建立的三角函数值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以数形结合为工具,我们大致有三大类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向量、单位圆与解三角形。向量方法,如前“问题一”或“问题二”所示。单位圆方法,主要是在单位圆中寻找的三角函数值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通常可以有如图3、图4所示的方法推导公式。如用图3,如果学生前期学过余弦定理,则可以在三角形OAB中应用之,求得的公式,如果前期未学过余弦定理,则可以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三角形OAB的面积而求得的表达式,若在作图时将的终边画在第一象限,则学生也有可能用解三角形的方式求得的正弦或余弦公式。方法众多,但基本上是需借助解(直角)三角形才可推得公式。如图4,一些学生有可能在未画出的情况下,就布列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可以非常类似图3中可用的所有方法,但得出方程后,需要做一个角度代换才能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如果学生能够做出,则就可能根据得到的公式。解三角形方法,主要是如图5所示,将置于同一个三角形内,CD=1,。利用等积法等初中习得的方法,推导的公式。类似地,也可以如图6所示,推导的三角函数公式。一般来说,各大类方法中有诸多具体方法,而且各类方法中也有一些方法是重叠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上与课下利用多种形式交流,使大家能共享群体的探究成果。(3)表述完整一般来说,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来推导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的取值范围皆有限制;向量方法,因两向量间所成角的范围为,所以也要进一步考虑推导方法是否可推广到任意角的情况。从前所述可知,以图4为基础推导公式时,不受角的取值范围的限制;用图1所示以向量与单位圆方法为基础推导的公式时,若记向量所成角为,则当为任意角时,有,据诱导公式可知,推导过程可以推广到任意角;若由解三角形而得公式,则推广到任意角的过程就复杂很多,难度比较大。所以,可以分两步处理“表述完整”的要求:(1)通过几类方法的交流,引导全体学生体悟各类方法的优劣,特别是向量方法的简捷,单位圆法的严谨,解三角形法的局限;(2)请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探究性作业的形式,将各类方法的严谨证明补充完整。2.二倍角及其他由两角和公式得到二倍角公式是相当容易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两角和与差、倍角公式“引导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而对二倍角公式,则要求“能进行简单的三角变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2页。)因此,我们在设计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主要关注两点:(1)从角的变换讲倍角与半角公式:由①,通过变形可得②,③,显然,公式②、③作为余弦倍角公式的变形,在恒等变形中使用非常多,这可以表述为当两个角成二倍关系的时,正弦、余弦函数间的代数变形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强调这种角的变换带来的代数变形,而不必过于强调当代换为时,公式②、③两边开方即为半角公式。同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用的三角函数值表述时,由正切倍角公式和同角三角函数推导公式时难易程度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体验在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比较、选择更优方法的过程。当然,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用代换而得到正切的半角公式。总之,我们可以将倍角公式皆视为以的三角函数值表出的三角函数值的公式,于是,可逆向提出问题:是否可由的三角函数值表出的三角函数值?这样的提问方式,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数学公式的学习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在倍角、半角公式的推导中,我们更为关注了公式中的关键信息——原角与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相互表出,弱化非关键信息——将角表示为等,这样更有助于落实重点学习内容“二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代数变换、变形能力。(2)从代数变形讲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皆由两组公式(I)和()而来。每个公式,都可以看成是三个代数项间的关系,每一组公式,都是四个代数项间的关系,特别地,公式(I)为四项的关系,公式()为四项的关系。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有目标的“消项”过程,但推导和差化积公式时,需要对做一下变量替换。应该说,“认清公式结构”、“有目标地消项”是我们学习三角变换公式时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皆从两组原始公式出发,更为强调公式的(代数)结构,更为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的代数消项运算,待学生能完全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后,再处理角度变换的过程。(二)三角变换公式基本应用的教学三角变换公式,有几大类基本变形,对这几大类基本变形的识别与应用,是三角变换公式基本应用的主要问题。1.角度变换典型问题1(1)已知,求;(2)化简:。上述两题,学生都有可能因为不能有效的识别“角”的变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