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应用精髓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可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它是利用状态量来描述过程量,因此应用动能定理来解题时,只需考虑始末运动状态,无需关注运动过程中的细节变化,这样显得更为简捷,但动能定理不是无条件适用的,下面谈谈动能定理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应用动能定理的一般步骤为:一选择,二明确,三分析,四判断,五列式。一选择,即选择研究对象,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系统,但在高中阶段,只暂作一个物体的要求。二明确,即明确过程和状态,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的初动能和末动能都是状态量,只有明确过程才有确切的初末状态。三分析,即在确定对象和过程的情况下,对物体准确受力分析。四判断,即判断所受力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五列式:动能定理有两种表述:表述一,物体所受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1222121mvmvW合);表述二,物体所受各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1222121mvmvWi)。这两种表述分别在不同情形下应用,表述二的应用相对更多一些,以下举例说明。一.灵活选取过程是重点【例1】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滑块距挡板P的距离为s0,滑块以初速度v0沿斜面下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的下滑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求滑块总共经过的路程有多长.〖解析〗滑块先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与挡板碰后沿斜面向上做减速运动至末速度为零,再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与挡板碰后再沿斜面向上做减速运动……每一次至斜面的最大高度都不断减小,经过很多次循环最终停止在挡板处.如果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对每一运动阶段将列出一个方程,最终利用等比数列求和解出,过程相当繁复.而采用动能定理对整个过程列式求解,解法相当简捷,具体如下:WG+Wf=0-12mv02,即mgs0·sinθ-μmgcosθ·s=0-12mv02,解得:s=gs0sinθ+12v02μgcosθ.例2.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玩具轨道,其中“2008”四个等高数字用内壁光滑的薄壁细圆管弯成,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所有数字均由圆或半圆组成,圆半径比细管的内径大得多),底端与水平地面相切。弹射装置将一个小物体(可视为质点)以va=5m/s的水平初速度由a点弹出,从b点进入轨道,依次经过“8002”后从p点水平抛出。小物体与地面ab段间的动摩擦因数u=0.3,不计其它机械能损失。已知ab段长L=1.5m,数字“0”的半径R=0.2m,小物体质量m=0.01kg,g=10m/s2。求:(1)小物体从p点抛出后的水平射程。(2)小物体经过数这“0”的最高点时管道对小物体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析:(1)设小物体运动到p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对小物体由a运动到p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2211222amgLRmgmvmv2122Rgts=vt联立①②③式,代入数据解得s=0.8m(2)设在数字“0”的最高点时管道对小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F,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2mvFmgR联立①⑤式,代入数据解得F=0.3N方向竖直向下答案:(1)0.8m(2)0.3N方向竖直向下【归纳】对多过程问题,既可以分阶段利用动能定理求解,也可以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解题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二.求解变力做功是难点【例3】如图所示,在光滑的平台上有一质量为6kg的物体,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人拉紧绳子以v0=5m/s的速度匀速从B点运动到A点。已知OB=3m,AB=4m。求此过程中人对物体所做的功。〖解析〗①确定研究对象为水平面上的物体;②物体受到重力、平台的支持力、绳子的拉力;③重力和平台的支持力都不对物体做功,绳子拉力对物体做正功;④将人在A点的速度作如图所示的正交分解,得V1=V0Cosα,可知物体作变速运动,故物体所受绳子拉力为一变力.在A点时,由几何关系知,α=370,故V1=4m/s;V0αV1V2⑤根据21222121mvmvW总列方程为JmvEEWkk48)545(62102122112人答:此过程中人对物体所做的功为48J。【归纳】利用动能定理可以求变力功,但不能用功的定义式直接求变力功,这又是动能定理比牛顿运动定律优越的一个方面.三.动能定理的应用误区分析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动能定理虽由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却充分体现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从而适用范围更广,它既适应于恒力做功过程,亦适用于变力做功过程,既适应于直线运动,亦适用于曲线运动。可以说,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应该增强运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的主动意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下面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探讨使用动能定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例4】如图示,用长为L的细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悬点O点,把小球拉至A点,使悬线与水平方向成30°角,然后松手,问:小球运动到悬点的正下方B点时,悬线中张力多大?错解:从A到B全程使用动能定理有:mgL(1+sin30°)=21mVB2①对B点由向心力公式T-mg=mLVB2②由①②两式解得:T=4mg错解分析:此题是一道多过程试题,物体从A到C,然后再从C到B,两个过程,而在这两个过程的转折点C处,AOCB有内能产生,说明全过程并不是只有重力做功,绳子也做功。正解:在A点松手后,绳子将为松弛状态,所以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作自由落体运动,当小球落到A点的正下方C点,OC=L时绳被拉紧,使小球沿绳方向的速度分量v2减为零,小球将以L为半径以v1为初速度从C开始做圆周运动,如图。因此,从A到B过程绳子对小球做功。本题应先求出球至C点时切向速度v1,再对CB段运动由动能定理求出vB,最后求绳中张力T。小球从A到C自由下落高度L,则vC=gL2,其切向分量v1=vcos30°=26gL小球由C运动到B,由动能定理:mgL(1-cos60°)=21mv2B-21mv21v1代入解得v2B=25gL对B点由向心力公式T-mg=mLVB2,即T=27mg.从上面例题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对动能定理理解不到位或试题的物理情景分析不清,盲目的乱套公式,则常会得到错误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动能是一个状态量,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动能是标题,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且物体的动能总是大于等于零,不会出现负值。2、动能是相对的,它与参考系的选取密切相关。如行驶中的汽车上的物品,以汽车为参考系、物品动能为零,若以路边的行人为参考系物品的动能就不为零。在动能定理中,位移和速度应选择同一参考系。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系。3、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找出初、末状态的速度情况。动能定理一般只处理单个物体的某一运动过程,物体重力做的功同样要考虑。4、动能定理可用两种表述,一种是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另一种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实际应用时,后一种表述比较好操作,不必求合力,特别是在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受力有变化的情况下(比如有些力在运动过程中并不是始终存在的)只要把各个力在各个阶段做的功都按照代数和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总功。5、动能定理建立起过程量(功)和状态量(动能)间的联系,这样,无论求合外力做的功还是求物体动能的变化,就都有了两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功和动能都是标量,动能定理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一个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6、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理过程,解题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则可使问题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