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中阳光指标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初二物理2018.1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A.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B.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C.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7.医生为心脏病患者诊断时,常用听诊器听患者的心脏跳动情况,使用听诊器是为了A.增大心脏跳动时的振幅B.加快心脏跳动时的频率C.改善心脏跳动时的音色D.增强医生听到心脏跳动声音的响度8.把一个物体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当物体离凸透镜焦点4cm处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一定是A.放大的B.缩小的C.正立的D.倒立的9.如图所示,女孩用一种可以隐身的斗篷遮住身体的下部,人站在女孩的前面,却看到了斗蓬后面的景物,而被斗蓬遮住的身体部分“消失”了.下面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10.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飞机B.模拟气流C.地面D.他本人11.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A.12.365cmB.12.36cmC.12.37cmD.12.38cm12.如图是一静止在水面上的测量船利用声纳测量海底深度的显示装置,图中两个波形是发出和接受到的信号,已知发射信号持续时间为0.2s,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则该处海水深度为A.450mB.600mC.900mD.1200m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5分)13.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14.如图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其声源是(试管/水/空气柱).当水量增加时,声音的音调(变高/变低/不变).15.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现象.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和蓝光.16.在我国古代小说《镜花缘》里写道:“去年一阵大风,把我家院内的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大风前是以为参照物的,在大风后是以为参照物.17.人工降雨时,飞机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入高空的冷云层中,干冰很快由固态(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气态,并从周围空气(吸收/放出)大量的热,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并降落到地面.18.测量空气湿度的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蒸发时要,所以这个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的示数(大/小).两个温度计示数的差值越大,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多/少).19.将一把汤勺对着正处于沸腾状态的烧水壶的壶嘴处,一会就看到有小水滴生成,此时壶内水的温度(不断升高/不断减少/保持不变),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形成的.20.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明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小孔成像仪(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前后移动)。(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虚)像.(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变大/不变/变小),像的大小(变大/不变/变小).21.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所示,它与箱底的夹角为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的性质.22.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水平的河岸上行驶,它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实像),倒影相对于汽车的速度是m/s.23.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完全通过某隧道用时120s,全部在隧道中运行用时80s.则火车行驶的速度是m/s,该隧道的长度是m.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51分.解答30题时要求写出详细求解过程)24.(8分)按要求完成作图:(1)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OA,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的度数.(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A'B'.(3)如图丙所示,在图中画出光线AO通过玻璃砖后的光线.(4)如图丁所示,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人眼在C点处看到筷子B点的像在位置B'点.请画出B点的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过C点的光路图.25.(2分)下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物体的长度AB为m.26.(3分)如右图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之振动,演示声现象。实验中要用手紧靠桌边压紧刻度尺,否则会既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听到刻度尺敲击发出的声音.实验通过改变来改变振动的频率.27.(4分)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蜻蜒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请根据波纹图解答下列问题:(1)从图上看,蜻蜒第一次点水的位置在.A.y=1mB.y=6mC.y=10mD.y=20m(2)蜻蜒的运动方向是沿y轴向(上/下).(3)蜻蜒飞行的速度鱼水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等于/小于).(4)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m/s.28.(6分)如图a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在内径约1cm,长约70cm,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注水近满,塞住管口并使管中留有一个小气泡,然后在距离玻璃管底部一段距离开始标注0刻度,再每隔10cm做一个标记,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气泡从底端开始向上运动,分别测出气泡到达10cm,20cm,30cm,40cm处的时间,记录在下表中.(1)根据测量数据,在图b中画出s-t图像.(2)在0-40cm范围内,气泡的运动特征是.(3)若测得气泡从玻璃管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48cm,所用的时间为6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m/s.(4)标注刻度时没有从玻璃管的一端(即小气泡的初始位置)开始标注,这样做的原因是.(5)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正确的是.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路程与时间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29.(5分)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a所示.他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2)如图b所示,经过调节后,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若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将(完整/不完整).(3)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4)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远离/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30.(6分)苏州开往黄山的K36次旅游列车,当晚从苏州发车,次日凌晨到达黄山,列车运行时刻如下表所示.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求解下列问题:(1)列车从南京到黄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列车从苏州到黄山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1.(9分)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2)如图甲,他在操作过程中有何不妥之处.(3)从记录数据看,第min的数据有明显错误,这个数据偏(高/低).(4)根据记录的数据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的沸点为℃,说明当时的大气压(等于/不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5)小明在做这个实验时,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均匀加热,看见温度计的示数渐渐上升.他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水沸腾前,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否是均匀的呢?由此他提出了下列几种猜想:【猜想1】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快后慢【猜想2】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猜想3】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均匀的【猜想4】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然后,小明再次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