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物流發展歷程一、1970年代之前新加坡原本是一漁村,萊彿士在1891年發現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開發成為往來印度洋和南中國海之間貿易船隻的轉運站。接著商人從印度、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家跟著在新加坡河停舶。新加坡成為貿易集中地,早期的貨倉都是分散新加坡河兩岸,其用途大部分是存放,做為貨物交換的地點。當時貨物大部分是土產和原料。新加坡是一個小島,沒有天然的資源更沒有寶貴的礦產等等。人民必須靠這些商人引進食料和日用品。新加坡原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到1959年新加坡人民組織自治政府,為獨立做準備,領導者曾認為新加坡要繼續成長最好是和馬來西亞135合併。可是由於政治策略差異,兩國無法達成共識,結果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成為自主獨立國家。為了生存政府開始進行生產貨物的活動,而不只是依存於商業和轉口貿易。新加坡開設一個工業園區,即裕廊工業園區。其他工廠紛紛設立其中。跟著貨物存放和產品分銷處理也是工廠的一部分。其功能為儲存原物料和產品。第一個工業計畫執行相當的成功,95%的產品提供國內的需求。英國政府擬定在1968年撤退新加坡,因此政府決定加速工業化,以解決失業問題。政府接二連三的推出五年工業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建廠,那時製造業是以勞力密集產品為主。隨著多個工業園區的設立,廠房和貨倉分布全島。貿易和工業繼續增長促使海港和機場的開發,1960年代在直落亞逸和岌芭碼頭共有16萬平方公尺的倉庫和5公里的碼頭。而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內銷,因此利用空運的貨物不多,貨物大多數是胡姬花、熱帶魚和探油儀器。二、1970∼1980年代1970年代是新加坡運輸史上重要的萌芽時期。1972年6月3日新加坡開發了深水碼頭處理貨櫃,並大量投資現代化的深水處理貨櫃碼頭,因此國際貨物處理量相繼產生,海港內外另設貨櫃儲存集散站。同時海港內規劃成為自由貿易區,貨櫃及貨物能在新加坡便捷的轉移到任何目的地。新加坡政府開始籌劃重建機場,政府預測巴亞耶巴機場是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和貨量。由於舊機場位在距離居民較為密集的地方,加上機場周邊地下基礎設施,如廢物排除管、水電等都必須搬遷,因此政136府決定在樟宜(新加坡的東北角)填海興建大規模的國際機場,可處理超越4,000萬人次及200萬噸的貨物。新的機場和貨櫃港對於貿易及服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並促使產品能銷往世界各地。1970年代初期雖然受到石油危機,但由於世界經濟快速成長,加上越戰急需提供資源服務,跨國公司的產品外銷,還有貨櫃巨輪和大型貨機的產生,新加坡開始大幅度的國際化。新加坡政府對於物流業的發展政策是採取領先的地位。政府不但維持貨物自由流通,免徵收大部分的貨物稅(約占總進出貨物的95%以上),還制定獎勵措施,吸引外來投資,同時加速提高服務效率。新加坡的資源只有300萬的人力資源,因此政府必須提升人民的素質,大量投資教育。提高文化、技術水準,同時培育專業人士,資助和派遣公務人員到國外吸取國際服務生產的寶貴經驗。由於交通方便,還有世界各國時髦產品集結新加坡,價錢不昂貴,這也促使貨物的集結、採購、分銷、維修等行業產生。貨倉因此向內地移動,在輕工業和商店的周圍紛紛設立。1970年代,製造業大部分採取先製造,然後再推銷到各消費市場,所以產品千篇一律,產品必須預先運送到市場,然而在各市場並無倉儲設施。新加坡作為歐美和日本等國家提供東南亞貨物的集中所在地,因此許多本國的倉儲大多數是提供這些國家的服務。三、1980∼1990年代1980年代是新加坡物流業的轉捩點,從簡陋的倉儲和運輸提升為集合供應商,採購、原料處理和儲存、生產步驟、客戶的需求及反應、產品銷售後服務及維修等服務,利用高科技的軟硬體設施,與通訊系統來處理文件,同時綜合金融、交通、人力貨源和培訓,在政治穩定及社會137安寧的環境之下,通暢無阻地完成準確、快速、有效、準時的服務,低廉地將所需產品貨物運送到目的地客戶的手上。首先新加坡在1980年初期,面臨經濟衰退,這是繼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最為嚴重的打擊,因此政府組織高層委員會全面深入探討各行業如何能在最短的時期內使經濟復甦並成長,而倉儲和運輸是其中重要的課題,所探討的是倉儲和運輸為一種副業,補助其他行業的發展,對於國內量產總值貢獻約在2.41%,當時倉儲和運輸純綷是提供儲存、簡單的分銷、運輸以及貨運代理的服務。其中倉儲和運輸的成份約占80%,而分銷功能份量占其餘的20%。在探討的過程中,委員會發現倉儲及運輸業可作為企業貨運處理中心,因此開始規劃自由貿易區,使空運貨物可以自由快速的轉運。開發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充分利用高度空間及應用科技,自動化節省能力資源,並充分發展分銷增值服務。政府第一步進行電腦化,鼓勵各行業利用電腦提高效率,並輔以經濟上的補助。這也是建立起大型電腦網路的第一步,於1982年及1983年開始透過網際網路將大約50多個政府機關及私人機構聯繫起來,在文件處理上節省很多的時間,1張準A4大文件原本要花上1天,如今只是短短的幾分鍾即可完成。在1980年代開始可以見到自動化的物流中心開始建立。除了海港是一個自由貿易區,也增加機場貨運處理中心和自由貿易區,使空運貨物也可以自由快速的轉運到國外。隨著海港和機場自由區的規劃,政府大力支持開發海空聯運。貨物從東亞國家如日本、台灣、南韓、香港等海運到新加坡,然後轉運到機場後再空運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英國、荷蘭、德國和美國等開始大量提供飛機的貨源。新加坡航空公司開始在1950年代中期購買貨機。截至1980年代末期其貨機數已增加到3架747貨機。138接著巨型貨櫃的船隻產生,導至現代化貨櫃處理的碼頭相繼投入,因此貨櫃碼頭增至31個,處理速度在1天內完成起落4,500個貨櫃。1980年代的貨運業起了重大改變,尤其是空運貨物的承攬。貨運代理商扮演重要的角色,空運貨物可以說95%以上都是委由代理商處理,貨物從客戶端直接交予代理商,然後經過整理再送交航空公司。新加坡民航局因此大力吸引世界各地的貨運代理商在機場內設立營運中心,以新加坡作為轉運及分銷中心。民航局在機場貨運自由貿易區內興建3個貨運代理大樓。為了提高處理貨物效率,引進2家航空貨運機場服務公司,即新加坡機場航站服務公司和樟宜國際機場服務公司互相競爭。前者為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子公司;而後者則是海港局和其他6家國際航空公司的合資公司。這2家公司大力投資自動化設備,提供大量且快速運輸的服務,並能在6小時之內,裝卸完成100噸的貨機。1980年代製造業產生基本上的變動,以往先製造後銷售的做法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因地區和口味而改變,為了加速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提高競爭力,廠商開始轉移部分製造廠到各市場,這也開始了全球化。廠商也將部分工作如加工、改裝、包裝、維修、標籤、分銷等轉移給物流業者。1980年代電腦的廣泛應用及傳真的發明,也激發了物流業的發展。四、1990年代之後新加坡物流業於1990年代突飛猛進,並在樟宜南方開發物流園區,短短3年內,全部土地均被物流業者所徵用。這樣的策略使得物流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為這些物流公司大多來自於歐美和日本等國,並投入大量資金興建物流中心。由於物流業的蓬勃發展,物流園區遍布在各139角落。自從高科技物流中心在新加坡設立後,每年外來的投資金額高達約2億新加坡幣,並且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如金融、採購、包裝、加工工業,電腦、電訊、旅遊等。政府重視物流業的發展,因此開始規劃一套物流業整體發展計畫,並訂下「發展新加坡成為東南亞最先進物流中心」的目標。首先政府稅務回饋獎勵公司自動化與電腦化,以及興建高科技的物流中心。為了配合硬體開發,政府進行專業及技術人員的培訓,在工藝學院及高等學府開設物流課程。私人方面則是創辦一些實際操作課程。政府也派遣官員到國外物流業先進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等進行考察以吸取先進的經驗。1990年代,機場進行擴大與重新規劃,增添貨運代理大樓到目前的5座,並且重建1座巨型貨運中心,機場營運站因而增加到10座,其容量可達200多萬噸貨物。海港方面也興建1座最先進自動化的集裝箱貨櫃碼頭,且於1990年代後期正式啟用,綜合其他3個碼頭,每年可以處理3,400萬個貨櫃。在船運方面,新加坡海星輪船收購了美國APL船運公司,因此貨運服務開始散布全球,為新加坡的物流業全球化佈局;同時新加坡航空貨運的發展更為急速,新加坡航空公司開始添購多架大型B747貨機,加速了物流全球化的速度。為了在世界上增加商業競爭力,新加坡海港局裕廊鎮管局屬下的裕廊散裝海港進行民營化。除裕廊海港轉為貨櫃處理港口外,新加坡海港亦進行對外投資。當地大型私人物流公司在政府的鼓勵與協助下也開始向外發展,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當時向外發展的數量及規模不大。這些公司開140始進軍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有些也到馬來西亞和印度開發物流業。1997年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影響遍及世界各國,尤其日本的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高,美國經濟成長也放慢,新加坡經濟受到全面性的衝擊,經濟低迷由1980年持續到2000年。2000年代世界經濟重組和中國大陸加入WTO後逐步開放市場,為新加坡的物流業帶來另一波衝擊。世界各國企業面臨商業競爭日趨激烈,紛紛尋求廉價生產地直接打進該市場。中國大陸有13億人口、土地面積大、資源豐富、百業待興,且在加入WTO後施行市場開放政策,此舉使得世界各國廠商前仆後繼的湧入,因此大量的人力、財力都匯入中國大陸。反觀其他國家的投資和重要性則日益減少。許多勞力密集的工業都轉移到中國大陸。由於中國大陸對高科技的發展非常重視,加上本身缺乏高科技人才,因此高科技生產也逐漸轉移到中國大陸。新加坡因物流業與生產地的轉移而受到嚴重打擊,因此新加坡必須對製造業做出重新調整,著重發展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尤其是生化物、藥劑品、化工和煉油產品,同時加強海空運作競爭性。最近民航局擴大機場自由貿易區與興建高科技空運物流園區,吸引跨國物流公司投資物流中心,例如新加坡海港和中國遠深船務公司合作海港運作。新加坡政府目前正積極擴大自由貿易範圍,爭取與各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目的是要吸引更多外來投資,產品能夠以較低廉的價格與他國競爭,如果自由貿易協定能早日實現,必能推動物流業到達另一個高峰。新加坡物流產業對國家之重要性新加坡物流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約有11.5萬人受僱於物流行業,為全國總勞動人口的6%。其中,2001年新加坡第三方專業化物流(3PL)服務業產值占GDP的3%以上。新加坡的物流業較為141發達,相對地反映在專業物流企業發展環境較好,規模較大,3PL成為在新加坡較具影響力的企業,從而奠定了其在新加坡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據2001年的調查顯示,新加坡工商企業運用物流組織管理技術和運用專業化的3PL服務非常普遍,約60%的新加坡企業使用3PL服務,其中有83%已經是3年以上的3PL服務客戶。超過90%的使用者認為,3PL的服務能幫助其降低成本,並對3PL提供的物流服務十分滿意,此為新加坡3PL服務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此外,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如敦豪、聯邦快遞、辛克等都在新加坡設立區總部。再加上與網際網路結合,新加坡物流更以搭配子物流公司的全新經營模式,發展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網路供應鏈管理系統(InternetSupplyChainManagement,ISCM),以吸引跨國企業利用新加坡物流業的優勢,構建亞太地區的外包供應網,而跨國企業專注於產品研發及市場營銷,提高國際競爭力,進而更加鞏固了新加坡物流業的支柱地位。新加坡海空物流設施建設情況一、港口目前新加坡與全球超過740個港口連結,主要航線超過400條。已成為國際海運的主要轉運中心及亞洲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二、新加坡與世界各地港口聯絡網港口越多、航線越繁密,也就越能幫客戶爭取到更低廉的存貨成本和更快速的配送貨物,使得製造商及貨運業者獲得客戶的信賴而更具競爭力,並且帶來更多的交易機會。新加坡在2003年為最忙碌的港口,進出口的輸送噸數成長了3.7%,達到3.48億噸的規模,而在集裝箱運輸方142面2003年也達到了19.2億噸,可見其競爭力強。表一新加坡總貨物量及其貨櫃總貨物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