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迅的伟大意义二、《呐喊》、《彷徨》三、《狂人日记》四、《阿Q正传》鲁迅1、生平与创作2、思想系统3、伟大意义鲁迅的伟大意义创作情况(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诗集:《野草》(3)散文集:《朝花夕拾》(6)翻译:《苦闷的象征》、《域外小说集》等(4)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5)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7)书信集:《两地书》“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愈和中,得到苦刑的涤除,而走上了苏生的路。”“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丰富、深刻、独立的思想1、传统:反抗与承传、对立与选择的复杂态度2、现代:“别求新声于异邦”,形成独立思想(3)批判精神:“向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与否定(1)实践精神: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2)理性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兼济天下”(4)马克思主义思想(1)进化论思想(2)人道主义思想(3)个性主义思想伟大意义(2)二十世纪世界文化的巨人(3)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宽厚的基础(1)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3、鲁迅是现代中国魂(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1、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与鲁迅的名字联系一起。2、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两者的统一,反映了现代文学与思想革命不可分的特点。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巨人1、东西文化的历史交汇点上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变革的伟大先驱者之一2、个人条件:个人才能的多样性、气质的丰富性、文化巨人的渊博学识、思想的彻底与开放、胸襟的开阔与闳放、善于吸收与勇于创新奠定了极其宽厚的基础1、几乎所有的现代作家都是在他开拓的基础上发展了鲁迅的不同方面,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流派2、几乎各种流派都可以在鲁迅那里找到最初的渊源3、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主题、视角(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1、两大基本题材2、两大基本主题3、独特的视角(2)知识分子题材:探索“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1)农民题材:“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2)表现理想的人性。(1)揭示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根。“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1、独特的结构模式2、新的多种创作方法的开拓3、新的叙述方式、角度及表现手法4、新的现代文学语言(1)“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体与基础)(2)“显示灵魂的深”的象征主义等多种方法融合。(1)“看/被看”模式(2)“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3)拷问与对话模式(4)反讽结构模式《狂人日记》隐含的作者“我”(启蒙者资格的质疑)看狂人赵贵翁一路上的人家里的人(看/被看)狂人看被看吃人的本相(包括自我)疯子候补矣(自我背离)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悲凉心情)(所见所闻)(无限感触)阴晦苍黄萧索悲凉母亲闰土杨二嫂高兴凄凉少年中年展示形象勇敢机敏相识原因聪明能干一见如故天真活泼热情交谈见多识广依依惜别纯朴可爱脸色灰黄迟疑皱纹很深沉默眼睛红肿凄凉手像树皮瑟索圆规鄙夷惘然悲哀朦胧希望《故乡》《在酒楼上》“我”(审问)吕纬甫(独白)一同走出------方向正相反(摆脱内心阴影)爽快(苏生)抒遣苦闷《孤独者》“我”(审问)魏连殳(独白)送殓(苦的涤除)轻松、坦然(苏生)绝望的嗥叫《狂人日记》(反讽结构)小说文本(虚构)文言题识(“现实”世界)日记文本(虚构世界)候补(“现实”)狂人(“现实”)正常人(“现实”)叛逆者(象征)愚昧麻木者(意义)《阿Q正传》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民的灵魂来。正是这种不见血的虐杀的揭示,更能震醒麻木的灵魂。鲁迅十分注意对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的描写,笔下的悲剧人物毫无例外地都面对着一大群不觉悟的不觉醒的有名无名的群众。写出一种人性的残忍。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1、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使正常的人性受到戕害而产生了异化。2、中华古国长期受外国列强奴役的屈辱地位的产物。3、中国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造成的贫困、保守的生存环境和简单、凝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命运。4、个人气质、脾性、性格及生理上的缺陷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病苦”主要指的是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形成的国民劣根性。鲁迅注目的中心不是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人民所受的政治经济的压迫剥削,而是精神的毒害,所着重表现的不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与病态。写于1918年4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日记》主题:“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形象独异个人庸众(叛逆者、精神界之战士)(愚昧不觉醒的大多数)个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动和言论越是会受到限制,也越是不能对庸众施加影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其情形反而成了庸众对他的存在的诅咒,注定他要处于一种被疏离的状态中,即被那些他所想改变其思想的人们所拒绝。“看客”(庸众)1、虐杀觉醒者的帮凶2、把玩同胞痛苦不幸的鉴赏者3、寻找精神依托的空虚者在封建社会里,直接死于统治者屠刀下的人少,更多的是死在“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不见血的虐杀中。这不是意味着把迫害悲剧主人公的罪责推之于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否定了支配着大多数人思想行动的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是这不见血的虐杀的揭示,更能震醒麻木的灵魂。《狂人日记》的意义层面:1、对封建家族观念的批判2、对封建化了的人们的拯救失败的启示“说它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栗,是绝不过分的,因为它展示了血淋淋的东方的沉沦。”——徐鳞《鲁迅中期思想研究》狂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悲观性诊断,尖锐而准确地击中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之非人性的要害所在,因此,它无异于宣告了这种文化观念的死亡,而向世人显示了民族文化必须予以现代重建和新生的企图。拯救意向是针对多数的现世生存者,而这些生存者已经为封建文化所浸染,两者已经达到了同构的地步。因此,狂人拯救他人的意愿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没有建立起来并被他们认同之前,是必定失败的。这个失败既深刻地体现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也反映了新的知识者重归历史话语系统的可能性极其悲哀。在一定意义上,这不仅仅是狂人启蒙意图的失败,而且也是隐含作者对启蒙主义在中国必然走向失败的清醒预言。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