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机械化养护管理模式的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高等级公路数量及里程逐年增加,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对公路“建、养、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养护,迫切需要新型的养护机械、高素质的养护机械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养护机械队伍,以适应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已成为我们公路人共同关注的课题。就本处机械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如何加强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关键词:公路养护机械;模式;管理加快公路养护机械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公路养护质量;适应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养护需要;实现快速养护,保障道路畅通;增加养护的科技含量,提高养路工人的技术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现有养护资源,拓展未来养护市场。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1为什么要进行模式研究如何实现公路机械化养护及实行养护体制改革一直是全国公路部门探索的大问题。在公路养护机械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路养护常由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养护公司(如保洁公司、绿化公司、标志标线公司等)来承包,它的好处是工作饱满,因而便于采用高效机械化作业,人员大大减少,效益和质量却能极大地提高。对于高等级公路,美国弗吉尼亚洲开创了一种新的养护模式(vms),vms不直接进行养护作业,它主要是建立永久性的办公场所,雇佣调查、养护和管理人员,确定所需设备,确定承包商,收集公路设施数据,提出合同内容、预算及风险预防,并向承包商提供所需劳务、材料和装备等。我国公路养护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国道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建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晴雨天均能通车)的路面;第二阶段是在其基础上新建或改建,以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第三阶段是开始考虑到我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强调公路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因此,公路养护机械化也可相应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机械仅作为手工操作的补充而进入公路养护领域,以减轻劳动强度为目的,大多用在劳动强度特别大的工序上,如运输、破碎、碾压等,机械的技术水平低、品种少、性能差。2)发展阶段。一是大中修养护作业中引进了少数产品定型的工程机械;二是公路养护机械化被人们日益重视。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养护技术也逐步提高,养护机械正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迈进。3)提高阶段。公路养护作业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了。机械的数量根据养护作业性质和工作量大小配置,人员的配置从属机械的需要,机械本身的技术水平较高,并持续不断的更新。目前,我国无论是公路建设,还是公路养护机械化都还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新时期,公路养护中材料的运输、混合料拌和、路面摊铺、压实等主要工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在地域分布上,经济发达地区机械化程度高,边远地区差。在机械构成上,路面养护机械少于路面施工机械,日常养护机械少于大中修机械。二是技术不很过关。大、中、小型养护机械各养管单位自行购置,标准化程度低,通用性和配套性差。三是管理不配套。公路养护机械的购置、更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渠道,原有的小道班养护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化养护的要求。目前,各省公路养护的定额大多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现行的定额基本上只能维持人员工资和少量养护材料的开支,无法保证机械的使用费,造成一种“配得起,用不起”的局面。目前就公路机械化养护而言,天津市自身主要分两种模式:一是以专用公路为单元养护体,成立养护管理处;二是以县公路局为养护单元体,成立养护专业队伍,并逐步发展为养护公司。高等级公路大多实行一路一公司制,近年来一部分公路进行经营权转让,所以管理模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高等级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养护手段与高速发展的公路建设严重不相适应,公路养护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职工的传统观念与市场需求现实、投资与效益等矛盾越来越突出。2养管单位、公司、道班等几种模式比较养管单位是我处现行的公路养护机械化的一种模式。养管单位一般设置在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国道、省道干线上,就我市而言,所谓养管单位就是机械基本配套齐全,一般则是因路制宜,有选择地配置机械。养管单位的选址是“线面结合”,“线”就是要体现以国道、省道干线为主的特征,“面”就是要考虑对县乡公路的辐射作用,以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养管单位的重点是实现公路大中修、路面病害处理和压实机械化,提高路面维修和养护的质量,使材料的运输、混合料的拌和、路基路面的压实、路面的挖补和摊铺等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同时重视提高路面清扫、路肩清理、公路绿化和抢险救护等机械化作业水平。设备管理上,对质量好、价格高、局部地区使用的大型设备,由公路管理局或单位自行购置和管理,或采用委托租赁方式有偿使用,机械管理人员一般定员为3~5人。目前的养管单位在管理机制上仍隶属公路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还不能完全推上社会,走向市场,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核算单位。养护道班负责管养15km左右国道、省道干线(或维持现状),在建立机械化养护工区时的指导思想是:在养护工区辐射范围以内的小道班予以撤并,在辐射范围以外的小道班视情况予以保留,在管养范围15km左右的国道、省道干线上,则根据情况建立机械化中心道班。道班因路制宜,有选择地配置机械,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路段的小面积病害的挖补,路肩路缘石、桥涵、挡墙、护坡等日常养护,美化路容路貌,维护路产路权。其实我们有选择的保留或改建一定数量的养护道班是完全必要的。同样现阶段养护道班仍属事业单位,怎样走向市场还要继续探索。公路养护公司是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在我市已有一定的实行,从有关资料来看,公路养护公司本身就是企业,首先它必须在经济上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的法人治理制度,按市场化规则进行运作。自己寻找市场,自谋生计,就必须靠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质量等实力去参与竞争。如果各养管单位也组建养护公司,那就靠各自的实力,通过质量、价格、服务展开竞争,可以跨市跨地区承接养护工程,势必把我市的公路养护推向一个新阶段。但是,现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不是行政机关,其费用支出完全依赖于上一级机构的计划拨款。随着人员不断增加,各级费用开支越来越大,养护费用同样是入不敷出。就目前我市建立的公路机械化养管单位,其主要任务是建、养好本市区域管养的国道、省道干线,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机械化施工手段,使管养线路提高等级,提高好路率。机械化养护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行机械化养护,不仅可以促进养护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使公路养护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的重大变革,它必将使公路养护从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向科学养护的新阶段。目前,由于公路养护市场化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养护公司的推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不可一蹴而就。养护道班是养护工区的补充,但也须探索改革,做到与时俱进。3围绕养护市场,选择管理模式我们借鉴国外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也考察了周边省份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养护公司取代原有的养护单位及小道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的养护组织改革方案是:“放开两头,稳住中间”。“放开两头”是指在新建的高速公路和现有的一般公路上,不再设置小道班和固定的养护人员,高速公路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实行养护,一般公路可由个人或集体承包养护;“稳住中间”是指各级公路主管部门抓住国道、省道干线养护这个重点,建立机械化养护工区,以机械化养护工区为依托,加快公路机械化养护实施步伐,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畅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养护工区机械化的对象(适用范围)是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公路,重点提高公路大中修、路面病害挖补和压实的机械化程度。要使材料的运输、混合料的拌和、路基路面压实、路面挖补和摊铺等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公路养管单位机械配置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机械和购置一批先进设备,使养护作业工序能机械化则机械化,不能机械化的要区别情况,属于应该机械化作业但尚无合适机型的则要开发研制,属于不适于机械化的则仍用人工。公路养管单位机械管理的原则是:软硬齐抓。既要抓养护机械的配套,也要抓养护机械的制度管理,这两点同等重要,要同步进行。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养护机械管理和维修制度,使机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抓好机械配套,注意统一型号,考虑标准化系列,以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出发点来考虑机械选型配套。用财务成本控制的手段来培育、发展工区,使之逐步走向市场。4结论公路机械化养护在全市范围内已经运行了多年,从多数公路运行效果来看,效果很好。我们的体会是:1)只要真正发挥机械设备的优势,合理配备人员,加强管理,科学运行,不仅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改善了路况,而且减轻了道班工人的劳动强度,调动了养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公路部门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树立了公路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还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真正做到完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职工的风险意识不强,依然存在部门优越感,工资分配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还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3)要加强适用技术人才培训和培养,尤其是机械设备的操作与检修、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职工业务素质,造就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技术强、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善经营、会管理的干部职工队伍,以适应公路养护机械化的需要。4)公路机械化养护工区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培育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它的市场运作模式没有现成的例子可循,各地在继续探索的同时,省及省以上的公路交通主管部门要正确引导及必要的扶持。比如,如何办理养护资质、资信方面要给养护工区以明确的政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既要宏观上放开,又要微观上关心,培育市场,在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全面推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