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第一节加涅的学生素质观第二节学生认知发展及其教育含义第三节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第一节加涅的学生素质观一、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二、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加涅的学生素质构成成分图一、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2.加涅从学习全过程:信息输入:视敏度内部加工:工作记忆的容量信息提取:概念提取速度3.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学生品质,教学的目的不是去改变它们,而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一)学生的先天素质1.传统的素质(diathesis):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二)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1.此类素质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2.学生在发展中形成两类素质:能力(abilities):包括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智力人格特质(traits):包括焦虑、成就动机、性格、自我满足等,不易被教学所改变。(三)学生后天的素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学生素质对学习的作用学生习得的素质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是新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能力(IQ)与人格特质不直接参与新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学习的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二、加涅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一)教学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从学习过程来看,影响最大的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如何在容量限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短时记忆的作用?一是利用扩大组块的办法来增加适时记忆的信息量二是提高操作效率,即使一些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规则的提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二)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教育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教育应考虑学生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教育应考虑学生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三)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根据习得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智慧技能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智慧技能的教学要注重做到“四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条件化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含义一、关于发展二、学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三、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关于发展发展: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此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发展通常指向好的方面的变化,并产生更有适应性、更有组织、有效率、更为复杂和更高水平的行为。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社会发展、认识发展等四个方面发展内容包含的两个方面:个体的生长和成熟,受生理规律支配,是遗传带来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一、学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心理运算为标准,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心理运算: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皮亚杰皮亚杰(Piaget,Jean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不同水平的认知结构作为划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根据。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主要发展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的推理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数量守恒:•◎◎◎◎◎◎◎◎◎◎•体积守恒:•容积守恒: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假设-演绎思维:不仅从逻辑上考虑问题,还可能考虑情境抽象思维:运用符号的思维系统思维: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的组合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在物理环境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的经验(physicalexperience),是指个体作用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逻辑-数理的经验(logico-mathematicalexperience),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识图式的发展。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二、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一)一般1.发展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2.认知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既不会颠倒,也不会超越。(二)特殊1.每个发展阶段的长短,存在个别差异2.同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而在另一个新的陌生领域则可能仍停留在原先的认知阶段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教学应既不超出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向更高阶段发展,富有启迪作用的(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良好的教学能加快新的认知阶段取代旧的认知阶段的速度。利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到新水平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阶段。第三节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一、人格发展二、自我意识发展三、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发展一、人格发展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中舞台上戴的假面具,以代表剧中人物的身份。米谢尔的定义: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特点: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贯的稳定心理特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一)人格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各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每一阶段都是从它前一阶段中开始和发展起来,并存在于后继阶段之中。埃里克森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年龄特定心理危机积极结果消极结果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3~5岁主动对内疚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5~12岁勤奋对自卑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20~24岁亲密对孤独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避免亲密,关系淡漠24~65岁繁殖对停滞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有秩序感和意义感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对社会环境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时期发展的基础。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实现过程可能存在的四种情况:同一性成功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混乱同一性延迟(二)埃里克斯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指明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年龄特定心理危机积极结果消极结果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3~5岁主动对内疚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5~12岁勤奋对自卑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20~24岁亲密对孤独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避免亲密,关系淡漠24~65岁繁殖对停滞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有秩序感和意义感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意志成分:对自己的控制。自我意识的特点1.组织性:将有关自我的大量信息组织成自己总体的、较一般的认识与态度;2.多维性:划分为几个领域,各领域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3.层次性:整体的自我意识由几个较具体的概念组成,这些概念又由更为具体的、独立的自我意识组成。综合的自我意识非学术性的自我意识学术性自我意识动力能力自我意识身体吸引力自我意识社会学习自我意识数学能力自我意识语言能力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层次组织(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最原始形态,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三岁后,从轻信别人评价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此评价不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3.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三、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一)个体社会化的含义个体社会化: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社会现实内化的过程。(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1.儿童社会化:动作的沟通逐渐被语言代替,并在语言基础上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2.青年社会化:外在强化方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