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乔传福段海澎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06期高速公路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改善交通条件,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并逐步成网,高速公路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重要。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高速公路网通过改变区域投资环境、贸易条件和消费水平而促进经济增长;高速公路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增强信息流动、降低资源利用成本而扩大资源优化配置选择空间;在高速公路沿线经济社会中心区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区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因此,高速公路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一、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在量上基本实现了平衡,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发展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结构优化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经济收益。但交通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区域农业与市场的沟通。农产品易腐烂、易损伤、难保存等特性决定了其产品价值的实现对良好交通条件的特殊要求,农产品生产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其结构调整与生产决策对市场信息畅通的依赖性。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鲜活、易腐、易损、难贮存与难运输的特征更明显,且价格弹性也更高,对交通运输有效性与市场需求信息可达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在交通条件限制与市场信息不灵的情况下,选择种植相对较耐储存且自给自足性强的粮食作物而不愿发展难以到达市场的经济作物,是农民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是在交通条件限制的约束条件下,农业结构优化进程缓慢的经济根源。交通条件改善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范围,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它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农业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格局,密切了分散在广阔地域中的小农户之间的联系,为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源期刊网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的改善了交通条件,使农业资源可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使区域内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分工与合作,由此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它能够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人多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的国情下,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以联合与共同体的方式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联接市场与千千万万的农户提供了便道。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交通条件改善,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三、促进区域农业协作,提高竞争力交通条件改善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使经济社会分工协作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和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扩大又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依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各个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是区域之间分工协作的基础。分工协作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是各区域按比较优势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增加社会福利。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价格、质量和特色。价格竞争力是指产品价格降低导致需求增加的能力,即同类产品的竞争,价廉物美是胜出的关键。价格竞争力的实质是单位产品成本的竞争,成本不仅是生产成本,还包括流通成本。影响单位农产品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科技和生产规模。质量竞争力是指农产品因其健康、卫生、营养等优良品质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特色竞争力是根据农产品市场需求与需求层次的多样性,通过产品设计或特殊资源与环境的利用,创造出特殊的效用而形成的竞争力。价格、质量、特色只是竞争力的表现形式,而影响这些竞争力表现形式的内在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投资能力、人力资本状况、管理技能、企业策略和产业结构、营销渠道等。分工与协作能产生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原因在于各区域按比较优势进行生产,使其产品价格更低,或质量更优,或更具特色,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通常欠发达区域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较丰富,而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会不断提高,而资金、技术、信息、营销能力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则比较丰富,因此,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具有发展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山区则具有生产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绿色、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山海之间的这种比较优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难以形成有效的山海协作,以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高速公路建设为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还能以其快捷、方便、门对门的运输方式,保持了农产品龙源期刊网的新鲜度与完整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到达市场的质量。高速公路还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使区域农业的比较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低价、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且剩余的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农民难以增收。由于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相对较慢,而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对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将是重大的。首先,高速公路建设期间会创造大量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岗位,为沿线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会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短暂性转移。其次,高速公路的开通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加速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向农村的流通,也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方便之道。因此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与其它能提供就业岗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再次,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后,将会促进以交通沿线为中心的餐饮业、旅游业、交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随着高速公路沿线经济中心带的形成以及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增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将会出现许多小城镇、工业集中区,并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农民变为市民创造了条件,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永久性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为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规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才能增收;二是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