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喜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了喜欢的理由。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条件较其他农村学校稍好一些,学校硬件设施配备较全,这给我们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我们是第一批课改的班级,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设计理念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板书课题)[学生有的说喜欢小动物、有的说喜欢和朋友交往,还有的说喜欢做梦……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拉近了和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2.指名分段读课文。3.交流质疑。[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再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三、初读——了解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谈读后有什么感受。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板书:四季景物、自然景物、社会生活。)[通过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四、品读——感悟语言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学生采用了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2.全班交流。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动情,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五、研读——质疑问难1.让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3.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板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情感。]六、拓展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为后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了铺垫。]七、仿写课文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能写一写吗?1.学生仿写。2.全班交流。[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八、全文总结自然是和谐的,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去尽情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吧!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这篇文章,作者的语言是很优美的,贯穿于课文之中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除进行充分的朗读外,还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此外,我还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画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和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这样学生才会很好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不过,朗读的形式还有待多样化,否则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