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姓名沙柳学号学生单位镇巴县渔渡镇中心小学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校指导教师刘澍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孔雀东南飞》的艺术赏析【内容摘要】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反抗封建恶势力的主题。尤其是对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刻画,成功地表现了她的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自始至终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其次,对于焦仲卿,也写出了他与刘兰芝性格的不同,他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又是个小官吏,性格上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与刘兰芝情真意笃,生死相依,不为丑恶势力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实属难能可贵。由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千百年来,《孔雀东南飞》始终为人民所喜爱,传诵不衰。到“五四”时期,更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以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舞台的局限性,都未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以这首诗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孔雀东南飞》(我们还要根据本书改编成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由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投资拍摄制作)。我们之所以要写这部长篇小说,是因为这样便于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演绎和展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鞭挞丑恶,歌颂光明、纯真、善良,用历史的眼光和人文精神,观照今天的生活,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尤其是今天这个商品经济时代,社会高度的物质化,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被金钱所激活,肆无忌惮地泛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德标准的模糊和淡化,使人们丧失了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永恒的,它不以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颜色,任何的腐朽和丑恶都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从这一点来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孔雀东南飞》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乐府双璧奇葩浑然天成生死不渝镇定冷静西汉乐府诗歌“自孝武(创始于武帝(前140—87)而废置于哀帝(前6—3)。其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俗曲及歌辞,以创造新声乐调。)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此诗在《玉台新咏》中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此诗历经千载,依然保留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千古美文。马克思曾说:“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文学艺术的美更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美应该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没有美就不成为文学艺术的作品。文学艺术的美或不美,并不在于它是否逼真的摹仿了客观生活,也不全在于它反映的是否是生活中原有的美,而主要看它是怎样反映的,它是不是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是不是塑造出了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处处都体现着美,字里行间更是彰显着文学艺术的美。它有着完整的结构,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典型丰腴的人物形象,精炼优美的语言,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美不胜收的感觉。一、完整的结构美1、前后照应,浑然天成。诗前有小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小序明确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汉末建安年间,地点是在庐江府,主要人物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人们在仔细品味正文之前就对故事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刘勰认为:“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志思蓄愤,吟咏情性;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他们都认为作者的感情是文艺创作的机缘。由此可见,此诗的小序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基础之上,又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哀伤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刘兰芝的“投水而死”,还是焦仲卿的“自缢于树”,乃至最后的“时人伤之”,均显示出本文有着浓郁的悲哀色彩,这也就预示着本文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结尾云:“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诗的结尾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最终结局。焦刘两家把焦仲卿和刘兰芝“合葬华山旁”。他们的合葬,既是生死不渝地为爱情而斗争的完美结局,也是当时人们对待爱情的美好愿望。“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就是其最好的见证。这句诗与后来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活着不能相依到老,那么,死后就让他们在地下永远相伴吧。为了警示后人,又免重蹈覆辙,文章的最后还不忘提醒人们“戒之慎勿忘”。可见,作者对焦刘二人的爱情是深感惋惜的,并真诚地劝戒后人,对于爱情要慎之又慎,切勿草率。2、双线结构、交替发展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这是两条主要的线索。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谨完整。先说焦刘二人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这条线索。在兰芝被遣归之前,有仲卿向母亲求情,与兰芝告辞焦母两个情节。在兰芝被遣归之后,对立双方的冲突则有刘兄的逼婚和仲卿自杀前辞母的情节。这条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表面上是焦刘二人与焦母、刘兄的矛盾,实质上是他们二人同整个封建社会那种庸俗腐朽的人生观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封建社会的上开时期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调和的,它必然导致整个故事的悲惨结局。诗篇的另一条线索是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诗的一开始便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兰芝对仲卿,可说是怨其家而爱其人,她信赖地向仲卿诉说所受的虐待,怨愤地说出遣归的话,目的是相得到仲卿的理解支持。在这之后,诗歌又安排了三个离别的情节,进一步来展示二人间深厚的感情。诗歌正是通过这两条线索的交替发展,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使人物性格不断丰富,主题不断的深化,从而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二、人物形象的典型美《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亲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真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是非常令人值得称道的。它不仅仅歌颂了仲卿、兰芝二人对爱情的坚贞不屈、忠贞不二,而且还刻画出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1、刘兰芝的性格形象刘兰芝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刻画尤其细腻、丰满,主要从她的语言、外貌等方面充分展示出了她年轻美貌、聪明能干、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首先,她年轻美貌,对于刘兰芝的外貌描写,诗中虽然着墨不多,用字极少,但却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她那无与伦比、美若天仙的形象。描写时,诗人先从正面加以描写,“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也无双。”短短二十个字,就把刘兰芝那纤纤细手、樱桃小嘴的娇美的人见人爱的外貌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诗人除了从正面刻画了她那美丽的外貌,还利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进一步地体现。“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媒人去数日,寻遣亟还”。刘兰芝刚刚被焦母休弃,回到娘家,就有县令和太守分别找媒婆前来为其儿子提婚。可见,刘兰芝的美貌早就远传千里,只不过以前她明花有主,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罢了,现在她已是自由之身,没有了婚姻的束缚。于是,这些人都迫不及待的前来提亲。由此种种,就把她那“只应天上有”的美丽外貌展现了出来。其次,刘兰芝显得非常的聪明能干。她出身富贵之家,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却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十三岁能织素,十四岁学裁衣,十五岁弹箜篌,十六岁诵诗书”。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刘兰芝聪明伶俐,在当时算是一个既能女红,又能咏诗的了不起的才女。她的身上没有丝毫闺女的娇气和人们司空见惯的小姐脾气,更没有富豪子弟那种飞扬跋扈的恶习。嫁到焦家后,她遵守妇道,深切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小心的侍奉着自己的公婆,并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可以说,她是起早贪黑,熬更受夜,不辞辛劳,一刻不停地劳动。在她的身上明显的体现出了中国妇女那勤劳勇敢、智慧伶俐的传统美德。刘兰芝除了具有美丽、聪明能干的性格之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应是她的坚强和不一般的生命力和反抗斗争。当她感到自己辛辛苦苦而最终还是会被公婆遣回娘家时,便向焦仲卿申诉,自愿遣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女子,出嫁后而被婆家休弃回娘家,本是妇女最大的悲哀和不幸,但刘兰芝竟在这样不幸的遭遇面前镇定自如,显得如此从容、如此坚决,这就表现出了她那极其坚强的性格。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的路上,焦仲卿安慰她说:“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娶”,而刘兰芝此刻却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显得非常的理智,平静地回答说:“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焦仲卿虽然对刘兰芝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但刘兰芝却见事甚明,对于婆婆的凶残狠心早已心知肚明,深有感受,不相信焦仲卿能够说服其母,来扭转事态。虽然刘兰芝对与焦仲卿的破镜重圆不抱任何希望,但她对焦仲卿的感情却是至死不渝,不能割舍的。当焦仲卿再一次“下马入车”、“低头耳语”发誓终身“不相负”时,刘兰芝又说了一席话“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看到焦仲卿的真情实意,刘兰芝也就忍不住发出了海枯石烂、至死不变的爱情誓言,来慰籍丈夫那颗伤心透顶、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回到娘家后,不几天就有县令遣媒婆前来为其儿子求婚。在权贵面前,刘兰芝始终坚守着自己与焦仲卿的爱情誓言,拒绝了媒婆,并对母亲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并随即打发走了县令请来的媒婆。但当太守的媒人前来求婚时,刘兰芝的哥哥却不管三七二十一,逼迫刘兰芝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时,刘兰芝就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娘家已无容身之地,于是愤然地说“理实如兄言。……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即相评和,便可作婚姻。”刘兰芝的这番回话从表现上看是答应了兄长的逼迫,但实际上她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采取的是一个缓兵之计。试想,她如果直接拒绝兄长,定会遭到兄长的一翻辱骂;她如果直接以死相逼,定会令其兄产生防备之心,有可能连以死殉情都不能实现,最终只能无奈地嫁给太守的儿子。正因为她已下定了为情而死的决心,才会有如此镇定、冷静的回答。当焦仲卿听说刘兰芝将要再嫁时,闻讯而来,痛苦地说出“贺卿得高迁,……吾独向黄泉”时,刘兰芝也看出焦仲卿那颗坚定的心,于是冷静而坚定的回答“同是被逼迫,君尔示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当刘兰芝与焦仲卿诀别之后,就毅然的投水自尽了。刘兰芝能如此从容、静定的投水自尽,除了她明白自己摆脱不了这个现实外,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性格。她的死,有力地说明了她对爱情的坚定。同时,也有力地体现了她坚定的性格,不屈的精神和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兰芝之死,是十分令人惋惜的。2、焦仲卿的形象焦仲卿是诗中又一个正面形象。他的性格虽较软弱,面对母亲的训斥,他“长跪告”,面对母亲的“捶床大怒”,他只有“默无声”,甚至在母亲的淫威面前违心地遣还兰芝,并幻想“必当相迎娶”。但他始终忠于与刘兰芝的爱情。始则向母亲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的决心,继而向兰芝表明誓天不相负吾独向黄泉的心迹,最后自挂东南枝,实践了自己与兰芝的誓言,表示了自己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他与刘兰芝本身是一对恩恩爱爱、相敬如宾的夫妻,可是在那个三从四德的特殊时代,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母亲对自己婚姻的安排。虽然他在内心里深深地爱着既善良聪慧,又勤劳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