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符丽军10级特教班2010213636[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2、因材施教:即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在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二)、站在学习者的角度: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2、学而温故知新: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即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要虚心求教,奋发图强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此外还有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三)、站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角度:1、孝弟忠信,礼义廉耻。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谈论):(一)对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国际上提出了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而孔子的“有教无类”也主张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和等级出身,主要学生诚心求学,都应该得到老师平等对待和热心的教育。所以,孔子3000多学生中,有贵族子弟懿子,富有千金的子贡、出身下层阶级的仲弓父和子张、贫穷的原思和颜渊,还有卫国人子夏,吴国人子游、陈国人子张。孔子的办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一部分平民得到了宝贵教育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社会进步。对于存在歧视特殊人群的社会来说,全纳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了发展现代社会尊重人权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国际上还提出了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即个别化教育(IEP)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也可以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相比较,它们都是比较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的,强调注重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进而为学生发展提供需要。全纳教育以及个别化教育思想的提出,引起了中国教育者以及教育政策决定者的巨大反思。让我们想起了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让我们想到我国很早就有人提倡这两种教思想。然而,面对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提出竟然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这说明了工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许多国家都为实施这两大教育思想,许多方针、政策层出不穷,相关政策法令的制定为这两大教育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不仅是对旧的教育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它们的发展。不仅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对现代教育制度地完善。(二)、对教育者的影响:作为一个教育者,特别是一个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要教好学生,要是学生学好,就要身体力行:即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就要广于见闻:即要博学,学识要广。就要教学相长:即孔子认为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启发,在教学上收到良好效果。子游在武城当行政官,治理很有政绩,孔子参观,听见弦歌之声,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用于治理国家,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是大材小用。子游听到后说:“以前我在老师那里收到的教育,君子学习礼乐,就会有博大胸襟去爱别人,小人学了礼乐,就能懂得道理,容易听从指挥。”孔子听后说:“前言戏之耳。”说刚才是孔子自己和子游开的玩笑。还要克己内省,即勇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等。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不仅要为学生解惑,还要为自己解惑,提升自己。同时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良好发展,为现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为教育者如何不断地完善发展自己?如何促进他人、奉献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他们在教育的指引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现代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三)、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参与,因为教育目的最终只有在受教育者身上才能体现。孔子的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以羊为重、学以致用,言行相符、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教育思想,对当代受教育者来说都有很好的学习引导作用。受教育者可以以这些教育思想为信念、信仰,学以致用、力求实践,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样,在德育方面,受教育者就可以提升自己,改过自己的不足不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在知识学习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虚心求教,得到进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进而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为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受教育者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的受教育者,影响着国家的教育事业,与现代教育息息相关。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子教的目的,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孔子还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综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培养“仕”为目的,以“仁教”、“智教”为手段,以实现“克己复礼”,国泰民安的政治思想,这在当时应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孔子过分强调以从政为目的,这是不可取的。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要以批评的眼光取长补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国情、民惰的、适应目前新形势的,适合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出相应的社会人才。(二):在教育原则方面——如何倡导“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有教无类”主张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其弟子三千,其中学生形形色色,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学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次,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但在以选择和鉴别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用形似正确的公众理论掩盖自己错误的行径成了当今社会的拿手好戏,相比奴隶社会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处于社会主义的当代教育还如此体现“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相关部门,作为教育者,我们能不汗颜?真的是该醒醒了!(三):在治学理念方面——“身正不倦”、“学而不厌”孔子被尊称为万代师表,自然有其可敬之处。《论语》只是记录了孔子的部分言行,但在《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其“身正不倦”、“学而不厌”的治学理念至今仍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有着积极的警醒意义。在学生面前,孔子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无所不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践行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多精辟啊!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教育人才的机会,也不要浪费语言,而应当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人先正己,自己作风不过硬,自己没有榜样的风范,怎么能起到“无言之教”的暗示和榜样的作用呢?孔子的勤奋好学,学而不厌,己是尽人皆知。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周围邻里,如我孔丘一般讲究忠信的人必然有之,但像我一样好学的人就未必有了。由此可见,“好学”是孔子自己引以为荣的过人之处。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受欢迎也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一一终身教育思想。尽管孔子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