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综观世界各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学”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表达。在中国,对教育学的定义几乎是一致的,即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以及存在于其中的教育规律。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感知、可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用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正是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二、教育科学的概念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一、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和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的特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二、凝练教育艺术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指向是凝练教育的艺术。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三、总结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教育经验是教育规律的实践形态,成功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着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之中。因此,教育学研究的另一任务就是总结教育经验,从中找出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一)古代中国1.《论语》《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问答的著作,共20篇。2.《学记》《学记》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后期。(二)古代欧洲1.苏格拉底与产婆术:在教育对象上,与孔子一样,提倡“有教无类”。2.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并十分重视雄辩家的道德品质。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前人有关教育知识的充分积累,这些都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意大利的维多利诺(VittorinodaFeltre,1378—1446)、法国的拉伯雷(Rabelais,1483—1553)等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封建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批判经院学派那种脱离实际、摧残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他们主张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提倡采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些都为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提出的有: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2.洛克与《教育漫话》3.卢梭与《爱弥儿》4.斯宾塞与《教育论》5.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此外,其他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出版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为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一)20世纪以来主要的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rnstMeumann)和拉伊(WilhelmAugustLay),其代表著作为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亦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WilhelmDilthey)、福利特纳(WilhelmFlitner)等人。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1871—1965)等人,代表作有杜威的枟民主主义与教育枠和克伯屈的枟设计教学法枠等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学走向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SamuelBowles)、金蒂斯(HerbertGintis)、阿普尔(MichaelApple)、法国的布迪厄(PierreBourdieu)等。(二)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教育的本质•第四节教育的起源•第五节教育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一)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教育;教导、指导;告诉;训练;政教、教化;效仿;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育”的词义有以下四个:生育;抚养;培养、养育;生长、成长。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二)外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1)教育、教学工作;•(3)训练、教导;•(5)正规学校教育;•(7)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学识、学问、才能、才智等。•(9)通过学校、学院或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学习而使人的智力得以发展的过程;•(11)抚养、养育。•(2)培养、教养;•(4)教育程度、教育水平;•(6)受到的教育;•(8)教育学、教授法;•(10)连接工作或研究与教学的一般领域;据现代外文的“教育”一词的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11个含义:二、教育的定义(一)我国的教育定义•古代把教育定义为“修道”。基本都聚焦在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性及其向善的方向的引导和教化。•近年来对于教育的定义,则倾向于注重从个体的个性发展角度界定教育概念。(二)外国的教育定义外国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洗礼,与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同源并形成巨大潮流。其重要人物有:柏拉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康德、约翰·杜威、德国教育学者沃尔夫冈·布列钦卡等。代表人物柏拉图一、教育的结构(一)教育活动的结构宏观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微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1.教育者及其施教活动五大特点•(1)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2)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4)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5)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2.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活动五大特点•(1)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者•(2)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3)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4)受教育者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5)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意义:(1)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2)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3)教育内容包含教育目标。精神手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者的教法受教育者的学法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4.教育手段(1)物质手段: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2)精神手段(二)教育系统的结构1.教育系统从整体上区分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非学校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2.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区分为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1)制度化教育:主要是受学校教育制度规范的教育。(2)非制度化教育:指学校教育之外的广义上的教育。学校教育也称正规教,非制度化教育也称非正规教育。3.教育系统从构成上分为教育形态、教育阶段、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别(1)教育形态从教育的存在形态上看不外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2)教育阶段教育系统按纵向可以分成学前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3)教育形式教育形式构成包括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4)教育类别1、基础教育体系5、教师教育体系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6、特殊教育体系3、高等教育体系7、民族教育体系4、继续教育体系8、党政干部教育体系二、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从结构上分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一)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1、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先履行职能,进而才能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地说,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等。(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从教育的作用方向上所进行的功能区分。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分类,教育功能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第三节教育的本质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及其主要观点(一)教育是上层建筑(二)教育是生产力(三)双重属性说(四)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五)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六)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的本质(一)培养人划分了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二)培养人确证了教育的存在特性(三)培养人是教育的主体活动第四节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论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的理论有三,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虽然是以对动物的观察并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作为科学依据,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种观点过于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及其动物本能,因而抹杀了人和动物的区别。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CharlsLetourneau,1831--1902)和英国的沛西·能(ThomasPercyNunn,1870--1944)。二、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认为“原始社会的教育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三、劳动起源论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其认为人类的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第五节教育的发展文明时代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原始教育的特征二、古代教育的特征三、现代教育的特征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原始教育的特征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二、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的教育在性质和特点上大体

1 / 3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