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的几段论述•1、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溯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外国有的学者也指出:“孔子思想可以作为重建世界的原动力。”•3、还有人说:“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孟子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被人称为“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有回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1.性本善——凡人皆可成为尧舜2.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主要思想觳觫便嬖放辟畜妻子庠序孝悌颁白褊小húsùpiánbìfàngpìxùxiángtìbānbiǎn邪侈chǐ则王wàng胡龁hé彼恶知之wū忖度cǔnduó无以,则王乎王说刑于寡妻盖亦反其本矣可得闻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皆欲赴愬于王无不为已是罔民也同“已”,止同“悦”,高兴通“型”,作榜样通“盍”,何不。通“返”通“欤”,语气词通“途”通“诉”,跑来申诉通“矣”,表示确定语气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识有诸不忍其觳觫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述说,谈论。之乎,兼词。恐惧发抖的样子。代词,表疑问,怎么。伤痛、哀怜。无以,则王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对……感到奇怪视力用尺量用秤称远离敬爱;老人爱护;幼儿危士臣朝秦楚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从而刑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加以刑罚。动词。穿。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吾何爱一牛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至于兄弟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然后从而刑之吝啬……的原因用来推及到到了……妻子儿女中原地区可以凭借跟随着……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重道远吝惜。爱护。喜爱、喜欢明亮视力清楚、明白贤明的述说、谈论说、讲道义、道理路、道路一词多义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卸:抵御易:换宜:应该、应当乃:是第一个“见”:看见第二个“见”:被及:推及、推广到缘:攀登、爬判断句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将以衅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牛何之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何以异未之有也王坐于堂上构怨于诸侯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孔子这一类人中并没有提及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就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2、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以小异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大王不要对老百姓以为你是吝啬感到很奇怪。用形体小的羊换形体大的牛,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心)呢?您如果哀怜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罢了”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难道大王要兴兵打仗,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理才痛快吗?5、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指王道)来呢?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慎地从事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教育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重物、头顶东西走了。论证过程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有实行王道的条件【不忍之心】;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实行王道的途径;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霸道”“王道”保民而王推恩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制民之产,使民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措施齐桓晋文之事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具体措施迂回曲折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本文的论证技巧•1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2、借题发挥,先纵后擒。•3、形象比喻,深入浅出。•4、抓住心理,反而击破。抓住“以羊易牛”这件事,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引起他的共鸣,激起他的兴趣。借助“以羊易牛”,另寻角度,借题点醒齐王,他之所以没有王天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力举千钧不能举羽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恩及禽兽不保百姓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征战霸道缘木求鱼欲以弱胜强后果严重推行仁政轻而易举民归若水前途光明孟子的论辩技巧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2.词风犀利,气势浩然,逻辑严谨。3.设譬取喻,言简意赅,文采焕然。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3.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孟子》中的成语•缘木求鱼杯水车薪水深火热箪食壶浆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暴十寒赤子之心与人为善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