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7-120171211002王蕾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3.区域研究和区域分析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分析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方面;2)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强调区域的相互协调;3)方案的决策是经过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进行比选;4)工作队伍由多个专业、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参考: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研究,谋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区域分析已从最初的记载描述、原因解释到趋势预测,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到系统模拟,从单要素分析到系统分析,从单项、单部门研究到综合研究,在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日益精细科学,使区域研究更趋成熟。4.简述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答:1)区域分析是制定区域规划的依据。其成果质量直接影响规划中区域发展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开发建设布局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的实践归宿。它指导、管控区域发展的技术方案与公共政策,是分析成果的直接运用者。参考: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分析是制定区域规划的依据。区域分析以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状态、诊断区域发展问题、探讨区域发展规律、预测区域发展趋势为主要任务,其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规划中区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开发建设布局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发展的现实和基本趋势,区域分析必须重视区域发展的新动态、新问题,更新区域发展理念,加强区域间关系研究,把握区域联系的实质,拓展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视野,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的实践归宿。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成果的直接运用者,是指导和管控区域发展的技术方案与公共政策。既要依据区域分析成果,深入、系统、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7-120171211002王蕾面地了解区域背景、条件、问题、规律和趋势,还需协调相关规划、遵守相关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竞争态势,这样才能制定既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又顺应整体发展趋势,既高瞻远瞩、又现实实用的规划。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1.何为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几类?举例说明它们的特征?答:(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3)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其供应基本上是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更新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等能生长繁殖的生命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速度和外界环境条件;不可再生资源:如土壤资源、金属矿、核燃料等,其形成周期十分缓慢。简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会产生影响,其开发利用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1)自然环境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会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人类的种族特性、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发展中,人类面临的生态系统退化、土地退化、资源危机、水旱灾害频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3)在区域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同步,寓保护、治理于发展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2.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参考: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第三,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3.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量的评价;(2)质的评价;(3)地理分布特征及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开发利用方案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参考:对自然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五个发面展开: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在评价中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7-120171211002王蕾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特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因此,对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也应从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展开,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标尺,再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评价。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的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的决策与实施。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答:首先,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评价。评价要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基于现代技术的可行性论证经济的合理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内容包括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质的评价、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开发利用方案的评价以及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其次,对资源的利用要在资源承载力的范围之内。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其表示的是自然资源持续供给社会经济体系的能力,它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区域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应是“以供定需”。第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要考虑代际分配与代内分配。资源代内分配指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和在同一国家内部分配的公平性。资源代际分配追求的目标是代际公平,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的权利是平等的。简述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答: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资源环境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与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来维持系统的平衡稳定,并使系统长期持续地存在并运行下去。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速度超过某一特定阀值,或者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就会损坏系统的组织功能,导致系统的熵增与无序,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使系统失去正常运转的能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造成区域发展的不可持续。4.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在实现自身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目的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