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师考试资料五(二)论述配送中心的作业方式?答:(1)进货入库作业。进货入库作业是实现商品配送的前置工作。一旦商品人库,配送中心就要担负起商品完整的责任,所以在商品入库前,按照单据上所列的商品数量、品种规格等内容,确认即将入库的商品有无损坏,数量种类是否正确,这是对进货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同时,进货人员要随时掌握企业(或客户)计划中或在途中的进货量、可用的库房空储仓位、装卸人力等情况,并适时与总部(或客户、仓储保管人员、装卸人员进行沟通。此外,现场验收进货与填写相关单据等,都是例行性的工作内容与要求。(2)商品在库保管作业。储存商品的在库保管作业,除加强商品养护,确保储存商品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地保持商品在储存期间内的使用价值和减少商品保管损失外,还要加强储位合理化工作和储存商品的数量管理工作。(3)流通加工作业。流通加工主要是指对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或半成品按销售要求进行再加工,包括:第一,分割加工,如对服装面料、装饰材料等按不同用途进行切割;第二,分装加工,如大桶的洗衣粉、化妆品按零售起点重新包装,散装的日用杂品改装成包装商品;第三,分选加工,如农副产品按质量、规格进行分选,并分别包装;第四,促销包装,如促销赠品搭配;第五,贴标加工,如粘贴价格标签,订制条形码;第六,半成品加工,如向便利商店提供速食品的半成品。这些工作集中在配送中心完成,可使销售单位节省相当可观的人力和时间成本。(4)理货作业。理货作业是出货最主要的前置工作。当配送中心接到配送指示后,管理人员要向有关的作业人员分配适当的工作量,作业人员再根据理货单上的内容说明,按照出货优先顺序、储位区域号、配送车辆趟次号、门店号、先进先出等方法和原则,把出货商品整理出来,经复核人员确认无误后,放置到暂存区,准备装货上车。(5)送货作业。送货作业首先必须完成出货作业,这是仓库保管与运输、配送两个业务部门之间在现场交接商品的作业。出货作业的主要任务是:出货人员依照约定的时间,把放置在暂存区即将出货的商品,移到排定的出车码头,并复核商品的完整性与正确性,然后当面点交给运输驾驶,并协助他们装货上车。至于送货,首先必须制订详尽的运输计划及运输调度作业,包括送货路线的规划、车辆趟次与配送人员的安排分配、咨询联络及机动性的调度、送货人员及送货车辆的管理等。论述分货式配货工艺?答:(1)分货式配货工艺又称播种式工艺,由负责每次集中取出商品,然后,巡回于各用户的指定货位之间,到达一个货位将该用户所需的数量分出,每巡回一次,将若干用户所需的同种商品分放完毕。如此反复进行,最后,各用户所需之货同时配齐,完成了一轮配货任务。(2)其适用范围是:用户数量多;用户需要的种类有限;每种的需要量不大;各用户需求种类差别不大;用户有较稳定的计划需求;商品体积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货式作业,比采取拣式作业,可提高配货速度,节省配货的劳动消耗,提高效率。尤其当用户数量很多,反复拣选会使工作异常重复及繁琐时,采用分货作业有更好的效果。(3)分货式作业可以利用各种作业车辆、汽车甚至人力推车进行,但大规模配送中心的分货作业,需要有非常大的分货能力,因此,往往在配送中心建立专门的分货设施。论述配送中心作业效率评估主要要素?答:(1)设施空间利用率:衡量整个配送中心空间设施的利用效率。所谓设施空间利用率就是针对空间利用度有效度做考虑。一句话,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要考虑货架、仓储区的储存量、每天理货场地的配货周转次数等。(2)人员利用率:衡量人员作业效率的发挥程度和产生的价值。对于人员作业效率的考核分析,是每一个企业配送中心经营评估的重要指标。人员利用率评估主要包括:人员编制。要求人员的分配等达到最合理化的程度,避免忙闲不均,这里包括上班作息时间的安排。通常要研究工作需要性;工作量;人员流动性;加班合理性等问题。员工待遇、人员效率、人员效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作业人员在一定期间内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也就是讲,掌握操作人员的作业速度,使配送中心的整体水平处理量相对提高。(3)设备利用率:衡量各种物流设备的利用状况。配送中心的设备主要用于保管、搬运、存取、装卸、配送等物流作业活动。由于各种作业有一定的时间性,设备工时不容易计算,通常从增加设备运动时间和提高设备每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来实现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4)商品、订单效率:衡量商品销售实现预定目标的情况。配送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通过对配送中心的出货情况分析,提示采购人员调整水平结构;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快速拆零订单;严格控制配送中心的库存,留有存货以减少缺货率;同时保证避免过多的存货造成企业资金积压、商品质量出问题等损失。(5)作业规划管理能力:衡量管理者决策规划水平与效率。规划是一种手法,用来拟订根据决策目标应采取的行动;规划的目的是为整个物流活动过程选择合理的作业方式、正确的行动方向。要订单产生最佳的效果,规划管理人员必须决定作业过程中最有效的资源组合,才能配合环境,设计出最好的资源方式,来执行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工作。(6)时间效益率:衡量每项作业对最佳时间的运用。包括:缩短资源时间,一方面可使工作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可使交货期限提前;时间是衡量效率最直接的因素,最容易看出整体作业能力是否降低,从而很容易了解配送中心整体经营运作的优劣;评估时间效益,主要是掌握单位时间内收入、产出量、作业单元数及各作业时间比率等情况。(7)成本率:衡量每项作业成本费用的合理状况。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收货、储存保管、拣货配货、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配送作业的费用的总和。(8)质量水平:衡量物流服务质量实现客户满意的程度。质量不仅包括商品的质量优劣,还包括各项物流作业的特殊的质量指标:如耗损缺货、呆滞品、维修、退货、延迟交货、事故、误差率等;对于物啉售理,除一方面要建立起合理的质量标准外,另一方面需多加重视存货管理及作业过程的监督,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损耗、缺货、不良率等,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维持和提高质量标准,需员、商品、机械设备和作业方法等四个方面思考。如何从水准能力方面实现用户服务功能的完善?答:(1)满足用户对配送物品的可得性。配送物品的可得性是指从用户对物品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的角度提出来的服务水平,即满足率。对用户来说,可得性常常是用缺货频率和缺货率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因为满足率不能完全说明服务水平的状态。①缺货频率。缺货频率是指用户在一段时期内的多次订货中缺货的次数,缺货频率越高,说明配送系统对用户生产经营或生活影响越频繁,给用户造成的损失越大。②缺货率。缺货率是用缺货数量所占用户需求量的比重来衡量的,它反映了缺货的程度,有时虽然缺货次数不多,但每次缺货的量可能比较大,缺货率高,对用户生产经营或生产的影响也大。(2)提高作业绩效。作业表现是指配送活动对所期望的时间和可以接受的变化所承担的义务,它表现为作业完成的速度、一致性、灵活性、故障与恢复的状况等。①作业完成速度。作业完成速度是反映配送系统是否能及时满足用户服务需求的能力,通常用接到用户订单或发出作业指令到用户得到货物的时间长度来衡量。②一致性。一致性是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对配送服务提出的要求。所谓一致性,是指必须随时按照配送承诺加以履行的处理能力。③灵活性。作业的灵活性反映系统应付用户异常需求变化的能力,如增减数量、改变到货地点等。一般来说,灵活性增强是会增大成本的,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也可以说系统的灵活性强④故障与恢复。再好的配送系统,不能说完全不发生故障,问题是在一段时期内,故障的次数应该很少,应该没有大的故障,而且故障发生后也有应急措施进行补救,还应能尽快排除故障,恢复正常配送活动。⑤提供精确信息。能否向用户提供精确的配送信息也是衡量服务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用户非常讨厌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果他们能在事件发生前或发生中收到有关事件的准确信息,那么他们就会对缺货或延迟采取相应调整措施,避免造成太大损失。⑥持续改善。配送提供商为了保持或提高服务能力,应该从过去的故障中吸取教训,改善作业系统,防止再次发生事故。因此,配送提供商应该具有持续改善系统,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能力。论述综合运输体系?答: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或者叫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对单一运输体系而占的,就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对综合运输体系的理解要从三方面进行。①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五种运输方式分工的基础上的;②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本身的要求联系起来的.它是各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统一体,体现着交通运输业的·体化;③虽然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协作配合、优势互补,但在运输市场和技术发展上叉相瓦竞争,是竞争与协作的统一,它反映了交通运输业中分工专业化与体化的统一。综合运输体系大致由三个系统所组成,①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台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如铁道,公路、港口等。这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物质基础,系统的布局要合理协调,运输环节要相互衔接,技术装备要成龙配套,运输网络要四通八达。②综合运输生产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如集装箱多式联运。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运输高效率,经济高效益,服务高质量,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的优越性。③综合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系统。这个系统要有利于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组织协作。论述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答:一般来说,运输量越大,运输距离越远,运输的高速率都会使运输成本降低。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与产品密度、运输工具的积载能力、搬运方式、商品特性以及市场因素有关。距离是影响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对劳动、燃料和维修保养等变动成本发生作用。通常,运输成本是随距离增长而减少的,即遵循递减原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公里单位运输成本越低。产品密度是把货物的重量和空间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的因素,产品密度越高,相对的可以把固定运输成本分摊到增加的重量上去,使这些产品所承担的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一般而言,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随产品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积载能力因素是指由于产品的具体尺寸、形状及其对运输工具的空间利用程度的影响。积载能力因素也与装运规模有关,大批量装运往往能够相互嵌套,有利于积载;小批量装运相互嵌套的机会少,可能难以积载。物品在运输或配送过程中通常要用刚性容器或承载工具进行成组形成运输单元(集装单元),以提高搬运效率。成组后的集装单元增加了搬运活性,可以提高搬运效率,同时也保护了商品,减少货损货差,从而使运输、配送成本下降。有些物品具有易损、易腐、易自燃、易自爆等特性,容易造成损坏风险和导致索赔事故,运输或配送这些商品除需要特殊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外,承运人还必须通过保险来预防可能发生的索赔,从而增加了运输成本。承运人除投保外,还应要求托运人改善包装,以降低风险,最终降低运输成本。市场因素是指运输、配送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相向运输的货物量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必然会有返空的现象,这就会造成运力的浪费。但完全平衡的情况很少,主要由于生产布局上的不平衡,或由于生产和消费季节性方面的原因所致。论述运输市场的含义?答:运输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运输市场是指为运输提供劳务交换的场所,该场所为旅客、货主、运输业者或他们的代理者提供交易的空间,并根据这些交易提供相应的服务。广义的运输市场包括运输参与各方在交易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即运输市场不仅是运输劳务交换的场所,而且还包括运输活动参与者之间、运输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此外,运输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样包含资源配置手段这一深层含义。运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需求方——包括各种经济成分的客、货运输需求者。例如,企业、军队、个人等。供给方——包括为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服务需求者提供服务的部门以及运输经营者的行业组织。中介方——包括在运输需求和供给双方之间,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各种与运输相关的服务的货运代理公司、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