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中村存在问题及改造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析广东省“城中村”问题的现状特点与改造策略韶关学院英东农学院11园林学号:11102021069【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事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中村”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中国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城市化病,“城中村”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阻滞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文章在分析“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举措。只有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的管理范围,以人为本,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才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字】城市化城中村现状改造1.什么是“城中村”“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对于“城中村”,目前已有很多的定义,如书本中提到的都市村庄、都市里的乡村、城市里的乡村、“城中村”等。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原在郊区的村庄被纳入城区范围,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与影响下发生明显的乡村---城市转型,在产业结构、建设景观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逐渐具备城市的特质而与传统农村相区别。但因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它们又没有真正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其发展往往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景观及社区组织等各方面更是保留浓厚的农村居民特征而与城区差别明显,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现象,即城市里的村庄,也就是所谓的“城中村”。2.广东省“城中村”现状与特点“城中村”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改造“城中村”,实现“城中村”的转型发展,不单纯是物质形态改造的技术问题,更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事关村集体、村民、政府、管理部门、开发商等多方面利益的及其复杂的2系统工程。“城中村”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以广东省广州市“城中村”为例,从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论述“城中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1景观特征:“城中村”聚落景观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聚落单家独户的单层住宅,也不同于城市的多层建筑景观,是介于两者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密度高,层数低,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中村”由于缺乏规划管理,各类用地犬牙错互、杂乱无章,村屋密布犹如蜂房,道路狭隘曲折,不成系统,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备。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2.1.1规划滞后,布局凌乱,建筑密度过大一些村镇虽然有了规划,但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建设不配套,影响了村镇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村民甚至随意增建房屋,在广州的诸多“城中村”中可以发现房屋之间的过道只有一米左右,高低不齐的建筑,过密的布局,使得建筑之间采光非常的不好。据调查,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达到7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90%,我们常说的“握手楼”、“贴面楼”、“一线天”现象在“城中村”中十分常见。2.1.2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环境卫生条件差“城中村”大多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由于建筑规划不合理,水电管线混乱,在消防,抗震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隐患。“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文体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点严重不足,大多没有集中绿地,中学、小学、幼托等公建配套不足。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2.2社会特征:“城中村”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流动人口集中,职业构成复杂;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化意识,小农思想严重;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众多,有着浓3厚的农村社会特征,又存在着严重的“城市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2.2.1人口密度过高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飞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广东“城中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如广州138个、深圳241个、珠海市区内26个。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此外,“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大量的农民工工资不高,迫于生活压力也只能选择廉价的“城中村”。据相关统计显示,广州大部分“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为本地居民的5—10倍,有的甚至在15倍以上,如天河棠下村,当地居民2万多人,却“蜗居”了近30万外来务工人员,辐射大半个中国,涉及社会各个行业,石牌村成为岗顶这个华南区域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为数十万IT从业人员提供低廉的食宿和仓储条件。2.2.2道德价值的差异性和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城中村”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人员职业构成也非常的复杂,造成了“城中村”中人员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利益观,价值观呈现多样性。并且,由于大都数外来务工人员知识和素质低下,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活方式跟不上时代和城市发展步伐,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城中村”中的很多居民都是从事一些脏、苦、累的工作,或者干脆不工作,就靠租金度日。2.2.3社会治安混乱“城中村”暂住人口过多、人口构成复杂、素质较低,加上出租屋分散,隐蔽、无人管理,使得“城中村”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的隐匿处、边缘人群的聚居点。绑架勒索、吸毒贩毒、无证游医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是对城市有贡献的劳动者,真正破坏治安的违法、犯罪人员只占外来人口的0.7%,但由于绝对4数大,已成为城市治安的隐形炸弹。抢劫、抢夺、盗窃等,特别是“飞车抢夺”,具有发案率高、破案率低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给市民带来严重的困扰。此外,由于外来人员的高度聚集,“城中村”出租屋也是犯罪分子的主要窝点,近年来一些“城中村”的“黄赌毒”又有暗流涌动、沉渣泛起之势。深圳、东莞站街女现象曾多次被媒体曝光。2008年广州登峰村、河水村因“黄流涌动”也被媒体曝光。2.2.4公共安全隐患突出,对自然灾害和火灾产生缺乏预防措施我们都知道,走在“城中村”的幽暗曲折又绵长的小巷中,一旦发生火灾等情况是及其难以逃生的,缺乏合理规划和管理的高密度住宅,水、电管线混乱,消防实施奇缺,建筑间也没有合理的消防间距,加之“城中村”中人口数量庞大,使得“城中村”成为广东火灾的高发区域。2003年,广州天河区冼村一出租屋发生火灾,过火面积仅40㎡,但由于灭火施救条件极其困难,却造成8人死亡、11人受伤。如果不幸遭到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城中村”的大量建筑既无防震标准又无法开辟救援通道,势必会成为伤亡的重灾区。2.3经济特征: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第三产业发达,以发展房屋租赁为村主要经济模式。具体的经济特征有以下几点:2.3.1产业畸形没有竞争力“城中村”的经济一般以房屋出租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各种发廊、餐馆、药铺、杂货店等充满了”城中村”的主要街道,而且还出现不少的色情窝点,严重危害了城市治安与社会风气。2.3.2“地下经济”不断膨胀由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和邻近大市场的特殊优势,“城中村”成为各类地下经济繁衍的“沃土”。由于政府对“城中村”的管理不到位,“城中村”土地所有制也不同于城市,并且鱼目混杂,人员组5成复杂,建筑规划不合理,建筑布局混乱也为“城中村”的地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许多在城市管理中被排斥和打击的经济活动纷纷汇集到“城中村”当中,以出租屋为“据点”,不断扩大其规模,也成为村民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样,在巨大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地下经济”为“城中村”带来了丰厚租金,“城中村”则为“地下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保护。3.“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综合实力,是社会发达进步的重要标志。“城中村”问题改造也是营造现代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目的就是要营造经济发达、文明法治、环境优美的良好环境。但是“城中村”杂乱的建筑景观、人员复杂、卫生状况恶劣、消防隐患大、治安问题突出等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形象,降低了城市品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一大障碍,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还是在“城中村”自身发展来看,“城中村”目前的存在形式都有其严重弊端,如果不加以改造,必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更加严重的制约,因此”城中村”改造已经迫在眉睫。4.“城中村”改造的一些建议“城中村”问题是我国传统体制性因素和各地政策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以问题形式存在的“城中村”,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不彻底性。因此,“城中村”的演变和改造,是城市化向纵深发展或向高级阶段推进的结果,是城市初期的外延式扩张向中后期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趋势。4.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城中村”实行综合管理政府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管理者和城镇公共产品管理者的双重作用,在坚持公共性、公平性、参与性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既要保障好村民的利益,也要考虑改造单位的6利益,让市场参与商业性运作。在城区一级政府,废除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组建综合性部门,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行政效率;防止条块分割,成立综合办公室,对“城中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建设、安全、拆迁、安置等实行有效管理。4.2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城中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中村”泛滥,问题恶化,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教训。因此,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规划好未来蓝图,对郊区、城市周围有可能将来再成为“城中村”的村庄、村群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在宏观上把它们划入城市管理范围,严格控制土地的投放,做到合理规划,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状态下肆意发展,减少或杜绝一边改造“城中村”一边产生“城中村”。4.3妥善安置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那么困难,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利益问题没有协商解决好,安置或补偿没有达到村民的要求。村民的房屋被拆迁后,户籍划入城市管理,身份变为城市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应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保障村民的利益,解决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子女上学问题等。只有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稳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在这一点上,广州在近几年“城中村”的改造中也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广州石牌村,人口多,建设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而且位于新城市中心区,对此,改造的措施采取的是一种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半市场化社区的改造模式,在具体规划上,逐步拆迁原村生活居住区内的非公寓式住宅,将原居民迁往周边本村开辟新建的新村居住,同时,发挥石牌地区强烈的商业氛围,逐步将抽离后的原村居住区建设为以“IT业+日用百货”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并增加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保留少量住宅。迁往花园小区的村民按成本价购买洋房,面积不足部分按“每3平方米住宅换取1平方米商铺”的办法在未来商业街区内补偿解决。74.4加强“城中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村民技能“城中村”的改造和整治,既指社区不和谐物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通过教育引导,而实现社区经济社会层面的优化和组织、制度层面的变迁。村民在特点的群落聚居生活,由于受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技术还比较低,缺乏竞争进取的精神。而且”城中村”文化、社交、娱乐设施建设都相当薄弱,流动人口在“城中村”中只能挤在黑网吧、黑书屋、黑舞厅里打发休闲时间,缺乏正确的文化教育引导容易使他们沾染不良习惯。对此,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村民的技能,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减少阻力,比如免费举办技能培训班,摒除陋习,使他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2009年,广州投入1500万元新建了850家“农家书屋”和220家“绿色网园”,对“城中村”来说还不能完全满足居住人员的文化需求,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4.5加大“城中村”的环境整治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