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B51备案号:33829-2012DB46海南省地方标准DB46/T222—2012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ofTrachinotusovatusartificialbreedingtechnology2012-04-18发布2012-05-18实施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6/T222—2012I前 言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为规范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卵形鲳鲹的增养殖技术水平,提高产量、效益和产品质量,特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本规程归口单位: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傅晓、谭围、蒲利云、李向民、曾关琼。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12年4月。DB46/T222—20121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卵形鲳鲹(Trachinoutsovatus)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亲鱼、亲鱼运输、繁殖、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病害防治及收获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卵形鲳鲹的苗种繁育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36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SC/T2001卤虫卵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卵形鲳鲹卵形鲳鲹属鲈形目(Percifonnes)、鲈亚目(Percoide)、鲹科(Carangidae),鲳鲹属(Trachinotus),俗称金鲳、黄腊鲳、短鳍鲳等,为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热带海域,为我国南方沿海常见的名贵经济鱼类,系我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种类。3.2亲鱼天然海区生长或人工养殖达性成熟的雌雄鱼。3.3仔鱼从受精卵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3.4稚鱼各鳍发育完成,鳞片出现,进入稚鱼。3.5幼鱼鱼体全身覆盖银色鳞片,体色为银色,形态与成鱼相似。DB46/T222—201223.6鱼种鱼苗发育至鳞片、鳍条长全,外观已具备成鱼基本特征,用以养殖成鱼的幼鱼。4环境条件4.1池塘繁育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潮流畅通、提水方便、电力保证、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建造。4.2网箱亲鱼培育场应选择在避风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深3m以上、海域流速小于0.1m/s的内湾或浅海。4.3水质应符合GB11607、NY5051、NY5052的规定。4.4卵形鲳鲹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见表1。表1卵形鲳鲹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项目溶解氧(mg/L)pH盐度水温(℃)透明度(cm)光照强度(Lx)亲鱼培育>47.8~8.420~3520~3060~80亲鱼催产>57.4~8.420~3525~3040~50孵化与苗种培育>48.2~8.427~3320~2630~50≥30004.5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见表2。表2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设施面积、规格备注孵化桶0.5m3/个配备充气增氧系统孵化箱3.0m×3.0m×1.3m~3.0m×4.0m×1.3m/箱配备充气增氧系统孵化网箱5.5m×5.5m×3.0m/箱配备充气增氧系统4.6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见表3。表3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设施面积、规格水深(m)备注池塘0.0667~0.3333ha/口2.5~4.0配备充气增氧系统水泥池10~40m2/个1.3~1.5配备充气增氧系统5亲鱼5.1亲鱼来源天然海区捕获的卵形鲳鲹与池塘养殖或网箱培育的卵形鲳鲹。避免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5.2亲鱼选择选择来自良种场或自然水域、自然条件下成熟或人工培育条件下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要求体形正常,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DB46/T222—201235.3亲鱼规格4龄以上、体重4kg/尾以上。5.4亲鱼培育5.4.1室内水池亲鱼培育在室内强化培育期间,池深要求1.5m以上,排水孔昀好设在池中间,可自由控制水位,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2.5kg/m3,每日投喂2次,饵料为牡蛎或蓝圆鲹等鲜杂鱼等,日投饵率为亲鱼体重的7%~8%,并经常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每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180%~200%,每月二次用LRH-A催熟,剂量一般为催产剂量减半,可根据亲鱼性腺发育的程度适当进行调整。5.4.2网箱亲鱼培育选择适龄、体壮、健康的亲鱼在繁殖季节前3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强化培育密度为5.5m×5.5m×3.0m的网箱放养亲鱼90~100尾为宜。每天投喂两次,上、下午各1次,饱食投喂。主要投喂新鲜的小杂鱼,如枪乌贼、玉筋鱼、蓝圆鲹、沙丁鱼等,并且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促进性腺发育。5.4.3亲鱼运输5.4.3.1方式有船运、车运两种,可采用活水车充氧和活水仓等多种方法,亲鱼运输应尽量减少受伤,不宜长距离运输。5.4.3.2密度采取活水车或活水仓运输。要在活水车或活水船上设置帆布袋或桶等容器,在容器内装上一半的水,每只袋(桶)可运亲鱼5~10尾(根据容器大小适当调整),安装增氧机,并配备双套增氧设备。同时运输中应经常添换新水,防止亲鱼因缺氧而死亡。6催产与孵化6.1繁殖设施催产可在海上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产卵网箱选择60~80目筛绢网做成,与养殖网箱同规格,套在养殖网箱内即可。受精卵孵化可在孵化桶、水泥池或池塘中进行。6.2催产催产激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排卵素2号或3号(LRH-A2或LRH-A3)混合或单一进行注射催产。HCG用量一般为500~1000U/kg,LRH-A2或LRH-A3为2~7μg/kg,雄性减半。行背肌或胸鳍下方腹腔注射,注射后雌雄性比按1:2或2:3的比例放入产卵网箱或催产池内,经激素诱导约28~33h,让其自然排放精卵、受精。6.3孵化6.3.1孵化桶或水泥池孵化DB46/T222—20124受精卵用捞网或溢水法收集,经至少3次洗卵至除去多余精子后,放入容积为0.5m3的孵化桶、或用100目筛绢网制成圆形孵化网箱吊挂在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以35~50万粒卵/m3为宜,微量充气,使受精卵均匀分布在水中。6.3.2池塘孵化在土池中搭建容积为3.0m×3.0m×1.3m或3.0m×4.0m×1.3m的布篓,布篓上方用遮阴网遮挡,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为6~12万粒/m3。在水温20~23℃、盐度28的条件下,胚胎经过36~42h的发育,孵化成仔鱼。7饵料培养7.1常用单胞藻的种类主要有小球藻、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单胞藻类。7.2单胞藻的培养7.2.1培养设施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保种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和设施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容器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大规模培养设施有塑料袋、塑料桶、塑料缸和水泥池。7.2.2容器、工具的消毒进行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须消毒就可以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7.2.3培养液的制备培养液制备用水需先经沉淀、过滤、消毒。生产上为了方便可以将营养盐配方浓缩1000~2000倍配成母液,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量取。附小球藻常用培养液配方:NH4NO350~100mgK2HPO45mgFeC6H5O70.1~0.5mg新鲜海水1000mL添加10~20mL海泥抽取液效果更好。7.2.4接种选择无污染、生长旺盛、颜色正常、藻液中无沉淀、细胞无附壁的藻种进行接种。藻种液和新培养液的比例一般为1:2,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接种昀好在晴天上午8时~10时进行。7.2.5日常培养管理注意培养区的卫生,定时打扫,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等;经常镜检藻液是否发生污染,是否老化,确保培养顺利进行;温度保持在25~30℃;摇瓶、搅拌或充气,在培养过程使藻保持均匀分布;保持光强3500~4500Lx,白天避免阳光直射。DB46/T222—201257.3轮虫的培养7.3.1室内培养7.3.1.1培养容器种级培养一般使用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细口瓶、玻璃缸和塑料桶等,扩大培养使用玻璃钢桶,大量培养则以水泥池进行培养。容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7.3.1.2培养用水进行轮虫的大量培养一般采用砂滤水,种级培养可采用经消毒的海水。7.3.1.3培养条件7.3.1.3.1盐度和温度昀适盐度范围因藻类品种不同而异,生产上控制盐度在15~25,昀适水温为25~28℃。7.3.1.3.2饵料轮虫培养常用的饵料主要是单胞藻和酵母。生产上以水泥池大规模培养时常用鱼糜为饵料。7.3.2土池培养7.3.2.1培养池培养池大小和数量视生产规模而定,有效水深约1m。池底要平坦,底质以沙质黏土或沙质土壤为好,培养池进排水方便。7.3.2.2清池排干池水,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太阳曝晒,若没有太阳曝晒则可使用药物消毒,用量:漂白粉(有效氯30%)30×10mg/L~50×10mg/L,生石灰350×10mg/L~500×10mg/L。7.3.2.3进水清池后1~2d便可进水。海水需经沙滤和特制滤水袋过滤。进水可分次进行,首次进水30~40cm,以后逐渐加水。7.3.2.4培养单胞藻饵料进水后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单胞藻。有机肥用量为:鸡粪100~150kg/667m2,或猪粪200~250kg/667m2;无机肥用量为:尿素2kg/667m2,或复合肥3~4kg/667m2和过磷酸钙200g/667m2。7.3.2.5管理根据藻类的生长情况,追施化肥(追施量减半),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0cm左右。7.4卤虫的培养7.4.1孵化设施一般以塑料或玻璃钢圆桶,桶底部昀好呈漏斗形,从底部送气扩散比较均匀;大规模孵化时用水泥池,通常每平方米投放1~2个气石充气。DB46/T222—201267.4.2孵化方法直接将卤虫卵(或者经过消毒、去壳后)放入海水中,一般可按每升水中加入虫卵3~5g,孵化率较低的虫卵可适当增加。孵化时水温保持在26~30℃,孵化液表面光照强度保持2000Lx左右,经过24~30h孵化即可发育成无节幼体。卤虫卵的质量按SC/T2001规定执行。8苗种培育8.1苗种培育设施苗种培育分为水泥池培育和池塘培育两种。8.2水泥池培育8.2.1培育条件育苗用水经过沙滤、沉淀,入池前再经250目筛绢过滤。仔鱼孵化出来后,即加入小球藻液,浓度保持在(40~50)×104ind/mL,使水色呈浅绿色,一直到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止。8.2.2培育管理培育前期微充气。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仔鱼孵出后每天补水约3cm,第6天开始换水、吸污,以后则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在仔鱼期为20%,稚鱼期为30%~60%,幼鱼期为100%~200%,在稚鱼期每周吸污一次,投鱼糜后每天吸污一次。8.2.3饵料及投喂仔鱼开口后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5~10ind/mL,从16日龄起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之前用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强化,同时,若条件许可,可投喂桡足类。投喂卤虫的前期,密度保持在0.2~0.5ind/mL,后期可加大投喂量,使之密度增至1~1.5ind/mL。26日龄开始投喂鱼糜,前期每天投喂1~2次,后期增加投喂次数至每天4~5次。不同饵料转换时要有3-5d的过渡期。8.3池塘培育8.3.1清池肥水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施肥肥水,一般清池10~15d后放苗,在仔鱼下塘前3~5d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在晴天每667m2(按1m水深计)泼洒肥水王1~1.5kg,再施活菌1kg和发酵后的鱼汁1kg,或每667m2用袋吊装25~40kg的发酵鸡粪于池水中。施肥后白天适当开动增氧机促进浮游植物生长。8.3.2放养密度每667m2投放已开口1~2d的仔鱼10~15万尾。8.3.3投饵初期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