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宏观经济政策学习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内容与效果第三节货币政策的内容与效果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宏观经济政策指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稳定、持续、合理充分就业:保证失业率稳定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物价稳定:实现低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避免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的过度波动。3.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四个目标既是互补的,又是相互矛盾的。正是由于各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所以各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在一些目标实现同时往往会恶化另一些目标,这就使得一国政府会陷入两难困境。四个目标很难完全统一,应根据经济形势确定不同时期的各个目标次序,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财政政策(fiscalpolicy)是指中央政府(财政部代)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旨在指导财政收支活动的一系列原则和措施的总称。政策主体:中央政府的财政部政策目标:调节总需求或供给,实现增长政策客体(对象):与财政收支活动有联系的一切企业单位或居民单位或政府机构政策手段:税收、非税收入、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公债等二.财政政策手段:1.税种(taxes)手段(1)通过增加或减少税种发挥调节作用按税收来源: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从量税、从价税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税收又可分为累进税、累退税和比例税。比如:把营业税调整改为增值税90年代开始征收的个人收入所得税90年代取消的筵席税(2)税目手段:税目就是一种税的征收范围或纳税对象。国家可以扩大或缩小纳税范围来发挥调节作用。如: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3)通过调整税率发挥调节作用税率就是税收占应征税收的比例在税种、税目确定的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通过改变税率的高低来发挥调节作用。比如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税率分7挡:(4)加征、减征、免征、退税等手段。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36000元的302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1025203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20169204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25319205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30529206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35859207超过960000元的部分451819200t*T*•启示:财政收入不能为增加税收而一味提高税率,而必须审时度势,将税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税率与税收关系:拉弗曲线横轴税收数量;纵轴税率2.非税收入(各种规费收入)是政府通过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获得的收入。比如:高速公路收费、土地使用费3.公债: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公债的基本职能是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一方面它是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另一方面又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扩张或收缩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举债规模、举债种类、举债的期限、举债的利率影响社会总需求。5.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失业救济、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但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或劳务,仅仅是通过政府之手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重新转移和再分配,不构成实际的国民收入,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增加。一般地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增加转移性支出,可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有效需求;反之,在总支出过大时,减少转移性支出,可以减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缩减一部分社会需求水平。4.政府购买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对收入资金的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财政支出按对象分为:政府购买性支出和政府转移性支出。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如购买军需品、政府部门公共用品、支付给政府雇员薪金及公共工程项目所需的支出等。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即有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交易,所以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财政政策类型(1)扩张性财政政策场合:当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产生紧缩缺口时,为了弥补此缺口,减轻或消除经济萧条,刺激总需求,达到充分就业而采取的增加财政支出或减低税收的财政政策。YKtrtYKGGtrrG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增加政府采购增加支出YKTTT回收国债(投放资金)提高税基(缩小税目)降低税率废除不合理的旧税种减少收入赤字财政财政政策的运用要根据实际经济运行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收缩性财政政策,与实际需求相机而动,即相机抉择。功能财政理论认为,不必追求经常性的财政收支平衡,短期内可以通过财政的扩张或财政的收缩政策,调节总需求,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功能,达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2)紧缩性财政政策场合:当经济繁荣、通胀严重时,为了抑制经济出现过热,防止总需求水平过高,而采取的减少财政支出或提高税收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政府采购减少支出发行国债(回笼资金)降低税基(扩大税目)提高税率增加新的必要的税种增加收入()盈余财政(3)中性的财政政策场合:当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相适应时,采取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财政政策,以追求年度内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四.财政政策效果分析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图形中看出。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它和LM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使利率和收入下降。看右图:财政政策效果因LM和IS斜率而异y1y3r1E’’IS’E’r0yroEISLMy0y1y3r1E’’E’yISr0roELMy0政策效果小政策效果大GGIS’情形1:假定LM曲线不变,IS曲线取不同斜率值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就越多,国民产出的增加就越少,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越大。y1y3r1E’’IS’E’yLMEr0roISy0政策效果小政策效果大Gy1y3r1E’’IS’E’r0yroEISLMy0G情形2:假定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取不同斜率值LM曲线越陡峭,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国民产出增加就越少,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反之,越大。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LM线的水平段和垂直段LMryIS2IS1IS3IS4IS5IS6IS70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LM线的水平段有效,在垂直段无效。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利率上升,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效果。政府支出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是否为充分就业状态(2)政府支出乘数Kg(3)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4)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5)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6)政府举债规模及其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充分就业(资源充分利用),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挤出完全,财政政策无效。非充分就业(资源闲置)挤出不完全。IS’E’r0yroEISLMy0E’’y3y1r1K*G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方说增加一美元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公式表示:bGy-11Kg1.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乘数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挤出效应越小。2.d越大,即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大。3.边际消费倾向b越大,支出乘数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挤出效应越小。4.k越大,货币需求对产出越敏感,财政政策乘数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越大。以上因素中,通常边际消费倾向和货币需求对产出弹性相对稳定,因此影响挤出效应主要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系数h和投资对利率反应系数d。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效果挤出效应的存在要求在利用财政政策时不可忽视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或消费的挤出作用,而盲目地加大力度,过度操作。11(1)dydkdgth自动内在稳定器和财政政策的效果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s)是指现代财政收支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朝着政府预想目标变动的内在机制.例如:个人收入所得税在经济衰退时,人们的收入会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缴纳的税收就减少了,政府的所得自然也少了,这样留给人们的部分就多了,使得社会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会因衰退大幅度下降,从而自动起到政府稳定需求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人们的收入会增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缴纳的税收就增加了,政府的所得自然也多了,这样留给人们的部分相应的就少了,使得社会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会因繁荣大幅度上升,从而自动起到政府稳定需求的目的。内在稳定器的存在要求在利用财政政策时不可忽视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而盲目的加大力度,过度操作。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政策时滞较长:税种、税率、税目的变动所需时间较长,需要立法确定,而且还会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层面的阻力,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所时间较长。(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反应时滞)(2)经济膨胀时期政府的加税、减少支出行为会减少人们的收入,容易引发社会公众的不满;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的减税、增加支出行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有可能将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与预期政府刺激需求的目标不符。(3)伴随挤出效应:政府增加的投资支出或消费支出或社会转移性支出,会挤占居民和企业的投资与消费行为。因此,在利用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其局限性,把握财政政策的限度,切不过超过一定限度地滥用。一.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旨在指导和调节货币市场运行的一系列原则或措施的总称。政策主体: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目标:物价及货币稳定,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政策客体(作用对象):金融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政策手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第三节货币政策家庭厂商产品劳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收入报酬消费收益金融市场政府储蓄税收储蓄政府购买投资税收货币在经济中的循环流程二.货币政策工具(手段):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央行向商业银行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吐出货币);如央行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吞进货币)。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中的一部分缴纳给中央银行,用作储户提款的备用金。该准备金率具有法律效力,只能由中央银行颁布实施,故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准备金率,增加市场上货币量,利率下降;如提高准备金率,减少市场上货币量,利率上升。%100存款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再贴现率贴现就是票据持有人持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兑换现金的行为。再贴现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贴现。票据持有人2%商业银行1%中央银行再贴现相当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降低利息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反之,减少了货币供应量,提高了利息率。%100票据面额扣除的现金(利息)贴现率4.货币政策的其他手段:1.道义劝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存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