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0225—2004)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pecificationOfEnvironmentalimpactStatementfromgroundwaterforconstructionprojects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制定本元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单个或多个联合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其它建设项目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执行。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3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地下水环境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3.2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因素分析的简称。指通过工程特征及其污染特征等的全面分析,从宏观上纵观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扩的关系:从微观上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依据。3.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指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从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判定出拟建项目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因素、影响因子及影响类型(包括长期或短期影响、可逆转或不可逆转影响、局部或大面积影响、单因素或多因素复合影响及化学或物理污染等)。3.4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指工程性质(新建、扩建……)、类别(点、线状、地表、地下)、工程规模、能源和资源类型及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浓度、主要污染物性质)。3.5建设项目环境特征指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3.6环境功能指环境要素及其由此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所承担的职能和作用。环境对人类的主要功能有三:a.环境是人类的栖息地,各项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土地、生物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b.环境是生产劳动的对象。它具有净化污染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依托;c.环境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4总则4.1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地下水环讦”)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凡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或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的建设项目,均应开展地下水环评工作。4.2地下水环评的基本任务是: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环境,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3地下水环评应按本规范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精度的评价工作。低于三级环讦条件的建设项目,只需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编写简要分析说明书。注:环评工作等级应在编制工作大纲时确定,并应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4.4地下水环评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并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不良影响的防治对策。4.5地下水环讦工作应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详见图1)。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明确评价任务要求;现场踏勘;研究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编制和审定评价工作大纲。实施阶段:完成评价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外业调查、监测、试验、化验、考察等实物工作量;进行室内资料分析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为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奠定基础。总结阶段:汇总和综合分析上述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筛选拟预测项目及参数,选择预测模式,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研究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完成报告书的编制任务。4.6环评工作的范围,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规模、工程布局、生产工艺和排污特点,结合当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功能和评价工作等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评价范围以能满足保护地下水环境的需要为原则。4.7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时期和时段的选择,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开发方式和建设过程不同而确定。评价时期一般应分为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评价时段可分为地下水丰、枯水期两个时段。4.8环评工作必须在充分利用和分析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并尽可能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统一部署,结合进行。4.9环评工作应采用多种手段,积极合理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评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5.1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有关地下水法规与标准全面搜接技术资料及有关文件了解建设工程概况;明确环评任务要求;确定地下水环评等级编写环评大纲现场踏勘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初步分析;初步工作分析。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水质、水量、水位、水温监测现场、室内试验及实验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水质调查污染源调查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模式的选择与运算筛选拟预测项目及参数数据处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图1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5.2表征分级条件的分类标准5.2.1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a.复杂的(Ⅰ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复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表粘性土覆盖层薄,不连续或缺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自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的地区。B.中等的(Ⅱ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空间分布较稳定;地表粘性土防护层厚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少的地区。c.简单的(Ⅲ类):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地表粘性土防护层厚度较大,具有较强的纳污能力,不存在突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地区。注:对以上分类中未包括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按其复杂程度相似的类别进行分类。5.2.2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系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49—88)的污水排放量。分类标准见5—1。表5—1污水排放量标准分类污染排放总量(m3/d)大10000—20000较大3000—10000较小<30005.2.3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染物类型和污水水质参数的数量确定。a.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降解、衰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三类:——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下水环境中难以降解、吸附、衰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以PH值表征的酸和碱。b.根据污水的污染物类型和污水水质参数的数量,按表5—2确定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5—2污水水质复杂程度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类别污染物类型(个)污水水质参数(个)复杂2—3≥7中等1—24—6简单1≤3注:1.水质复杂程度划分时,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处理2.污水水质参数数量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表6—1选定。5.2.4地下水质量类别,按GB/T14848分为I、Ⅱ、Ⅲ、Ⅳ、V类。5.2.5敏感区存在的状况,分为:——A类:评价区内有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或有景观旅游、自然保护等敏感区。——B类:评价区内没有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只有分散的小型水源地或开采井,没有有重点保护的敏感区。5.3划分方法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采用计分法确定。分级条件的计分方法见表5—3。表5—3地下水环评工作分级条件计分方法类别计分标准(分)计分方法Ⅰ20—30Ⅱ10—19环境水文地质条件Ⅲ<10计分标准区间分值主要考虑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多少和饱气带隔污能力,以及掌握现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多少来判定。10000—2000015—203000—100008—14污水排放量(m3/d)<3000<8按排放量和计分标准用插入法计分,超过20分者不再计分。复杂15—20中等8—14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简单<8每一污染类型按4分计,每一污染水质参数按2分计,超过对应计分标准者,不再增分。Ⅰ、Ⅱ、Ⅲ类15—25Ⅳ类10地下水质量要求类别Ⅴ类5按要求的水质类别计分。A类5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B类0评价区内有敏感区计5分,否则计0分。根据表5—3所列分级条件和计分方法,求得累积分值,据以确定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其划分标准见表5---4。表5--4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标准评价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分值71—10041—7021—40注:累计计分值小于21时,按4.3条规定执行。5.4地下水环讦工作技术要求不同等级的地下水环评应开展相应精度的评价工作,各等级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见表5—5。表5—5不同等级地下水环评工作技术要求一级二级三级资料搜集各类资料齐全,在已有勘察资料基础上,补充开展有关勘探工作。进行类比调查考证。尽量搜集已有各类资料,补充必要的勘探工作。进行类比调查。以全面搜集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调查工作。进行类比资料搜集。污染源调查查明评价区污染负荷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污染源扩散与自净规律的研究。查清主要污染物扩散和自净的一般规律。进行一般性区域污染源调查。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要污染因子。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解决,不再进行现场调查。监测工作较全面进行开采量调查;水位监测一年以上,水质监测应分别在枯、丰水期和采样一次。监测项目齐全。在主要地区进行开采量调查;水位监测可在枯、丰水期进行;水质监测一般宜在枯、丰水期各采样一次。监测项目应包括有影响的污染因子。一般可不进行开采量调查;水位监测在评价工作期间进行;水质监测只在枯水期采样一次。监测项目能基本包括有影响的污染因子。试验工作现场试验为主,试验项目应齐全。室内试验结合现场简易试验。以搜集利用类比资料与经验资料为主,可进行现场简易试验。参数值以采用经验值为主。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建立定量化预测模型,并采用两种以上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参数以实测为主。预测参数与预测点的数量较多。预测、评价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影响;对水量、水位变化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应至少采用一种模型进行定量至半定量影响预测。预测参数采用实测与收集参数,预测参数与预测点数量一般。预测、评价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水质污染影响及对水量变化的影响为主。宜采用经验模式、类比分析、近似解法进行半定量至定性影响预测。预测参数的选用以经验值为主,预测参数与预测点数量较少。预测、评价内容以建设项目为地下水水质污染影响为主。评价等级技术要求工作项目6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识别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是地下水环评的基础,应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并应贯穿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全过程。6.1.1应根据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阶段)工程活动特征分别进行工程分析,并应考虑正常生产运行与事故状态两种情况。对于评价等级较高,且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和中后期进行工程分析。6.1.2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