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ICS65.150B51备案号:山东省地方标准DBDBDBDB37373737DB37/T442—2010无公害食品刺参养殖技术规范2010-02-24发布2010-03-01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DB37/T442—2010I前言本标准是对《DB37/T442-2004无公害食品刺参养殖技术规范》的修订。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烟台大学海洋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秀兰、王爱敏、许修明。DB37/T442—20101无公害食品刺参养殖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Selenka)人工育苗、稚参培育及围塘养殖、海底沉笼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无公害养殖技术和饲料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刺参的无公害养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04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SC/T2037刺参配合饲料SC/T2003.1刺参增养殖技术规范亲参SC/T2003.2刺参增养殖技术规范苗种3人工育苗3.1育苗设施主要包括沉淀滤水设施、增氧设施、育苗室和饵料室。3.1.1沉淀滤水设施在没有污染和淡水注入的育苗室旁建一自然海水沉淀池。沉淀后的海水再经过砂滤(或其它过滤设施过滤)后使用。3.1.2增氧设施一般用充气泵增氧。3.1.3育苗室要求窗户大,通风条件好,室内光线控制在1000lx~2000lx以内,避免直射光入室。建议培育池为长方形,单池水体容积10m3~50m3,池深80cm~150cm。育苗室主要用于亲参蓄养和幼体培育。3.1.4饵料培育室饵料室要分保种室和生产车间。建议刺参幼体培育池体积与饵料培育池体积比例为4﹕1~3﹕1。3.2亲参采捕与蓄养3.2.1亲参采捕符合SC/T2003.1的要求。建议用自然海区采捕的刺参。采捕时间:海水底层水温达到150C~160C时,亲参产卵前5d~8d,集中采捕。选择体长20cm以上、体重250g以上、性腺指数10%以上、无损伤的个体作亲参。3.2.2亲参蓄养3.2.2.1环境要求环境符合GB/T18047.4的规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与GB/T11607的规定。主要环境要求:水温12~20℃;盐度25~33;溶氧≥5mg/L。3.2.2.2密度DB37/T442—20102蓄养密度15只/m3~30只/m3。3.2.2.3日常管理每天早上倒池和换水,清除粪便和污物;晚上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温差小于1oC。早繁苗,允许提前采捕升温促熟,这时蓄养时间较长,需要投饵,饵料为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2%~7%。3.3产卵、受精、孵化3.3.1雌雄比例雌比雄为1﹕1~1.2﹕1。3.3.2产卵3.3.2.1自然产卵在蓄养3d~7d后,亲参在蓄养池中自然排精产卵。3.3.2.2诱导产卵诱导产卵一般采用阴干升温或阴干流水刺激法。将池内海水放干,使亲参在池内阴干40min~60min,然后用海水冲击30min~45min。3.3.3受精3.3.3.1自然受精在蓄养池中自然产卵并受精。3.3.3.2人工受精采卵密度80粒/mL左右,允许人工添加精液(建议每个卵周围3~5个精子时添加)并不断搅动水体。3.3.4洗卵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过滤海水洗卵数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3.3.5孵化受精卵直接在蓄养池孵化或移入孵化槽、培育池中孵化。在产卵箱产卵受精的,计数后立即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内或培育池内孵化。孵化环境符合3.2.2.1的要求。3.3.5.1直接孵化在产卵的蓄养池直接孵化,建议密度为6粒/mL左右,若密度过大需充气和搅动。3.3.5.2孵化槽孵化密度为10粒/mL~20粒/mL,孵化过程中要经常充气和搅动水体。3.3.5.3培育池孵化密度为30万粒/m3~50万粒/m3,允许静水孵化。3.4幼体培育初耳幼体产生后,稀疏、分池进行幼体培育。3.4.1水环境符合NY5052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全部使用二级砂滤水。日换水1~2次,每次1/3~1/2,换水温差小于20C。要求水温15~28℃;盐度25~33;溶氧≥5mg/L;pH值7.2~8.3;铵氮≤0.7mg/L。3.4.2光照500lx~1500lx3.4.3幼体培育密度建议幼体培育密度0.2个/mL~0.6个/mL。3.4.4饵料初耳幼体主要喂培养的藻类,盐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骨条藻等。某些大型藻类的鲜藻粉碎滤液也有很好的培育效果。DB37/T442—20103藻类的日投饵量在初耳幼体期为1.5×104cell/mL,中耳幼体期为2×104~3×104cell/mL,大耳幼体期为4×104~5×104cell/mL。每日分2次~4次投喂,每次投饵量的标准以投饵1h后大多数幼体满胃即可,下次投饵要接近半胃为准。用孔径70µm左右的筛绢过滤磨碎的大叶藻或鼠尾藻等,用其滤液投喂,日投喂量10mL/m3~25mL/m3,每日2次~4次。根据培养幼体的大小,允许调整投喂量。3.4.5日常管理一般每2h充气30min。也允许用100号或120号散气石连续微量充气。每天换水2次~3次,每次水量为1/2~1/3;每天吸底清污一次,发育到中耳幼体时要彻底清污一次,将池底的残饵、排泄物、原生动物等彻底清除干净;清除的污物先倒入大桶,若桶内有上浮的幼体要移入池内继续培养。3.5采苗3.5.1时间樽形幼体出现的比例占整个幼体的10%~20%时开始采苗。3.5.2水质符合NY5052的要求。用水要经沉淀、过滤等处理后使用。基本要求符合3.4.1。3.5.3采苗池建议用水泥池,水体10m3~50m3,排水、增氧、控光设施齐备。3.5.4采苗器3.5.4.1材料聚乙烯波纹板或聚乙烯薄膜。要求透明、无毒和无害。聚乙烯波纹板,建议每片规格为42cm×33cm×0.1cm,波高1cm,15片~20片插在同一采苗架上;聚乙烯薄膜,建议(40~50)cm×(30~40)cm大小,10片左右(间距5cm~7cm)固定在一个采苗架上。3.5.4.2处理3.5.4.2.1消毒0.5‰~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1d,再用10mg/L~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最后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要符合NY5071的要求。3.5.4.2.2接种底栖硅藻将上述洗刷干净的采苗器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建议以小型舟形藻、卵形藻、菱形藻等为主,经过10d~20d,直至在采苗器的附着基上附着一层底栖硅藻。3.5.4.3投放量每平方米投放已接种底栖硅藻的聚乙烯波纹板或聚乙烯薄膜60~100片,投放前要用干净海水冲去污物并呈600角或450角斜放。4稚参培育苗种符合SC/T2003.2的要求。4.1培育密度稚参培育密度0.1只/cm2~0.6只/cm2。体长2mm~3mm的稚参为0.5只/cm2;5mm~6mm的稚参为0.2只/cm2。4.2培育管理4.2.1水环境符合NY5052的要求。流水培育,日循环量控制在2~3倍,保持充气增氧,及时清池或倒池。水温15~29℃;盐度25~33;溶氧≥4.5mg/L;pH值7.0~8.5;铵氮≤0.7mg/L;光照2000lx以下。4.2.2投饵DB37/T442—20104饲料符合NY5072与SC/T2037的要求。人工配合饲料每只日投量0.01g~0.04g,每天1~2次。鼠尾藻磨碎液日投饵量:2mm以下稚参,20mL/m3~40mL/m3;2mm~5mm稚参,80mL/m3~120mL/m3;每日投喂2次~4次。随着稚参不断长大,增加投喂量。4.2.3日常管理建议流水培育,流水量为300%~400%;连续微量充气培育;2d~3d吸污一次;10d左右倒池一次。4.2.4病害防治对培养用水进行二级沙滤,防止桡足类进入培育池。5d~7d用土霉素(2×10-6~3×10-6)或其它药物对池水进行消毒处理一次。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要求。4.3培育方式4.3.1终一培育法稚参培育一直是在原来的幼体培育池中培育,建议投放采苗器10d~15d,幼体全部变态发育成稚参后,倒池并将附着基吊挂于孔径为150µm~400µm的网箱内流水培育。投喂方法见4.2.3。4.3.2分段培育法4.3.2.1前期培育稚参由0.4mm左右培育至3mm。网箱孔径200µm左右。4.3.2.2后期培育随着个体的成长更换网箱、调整密度,网箱孔径由前期的200µm左右转换为900µm左右;密度由5000只/m2调整为500只/m2。5养成5.1围塘养殖5.1.1选址建议盐度稳定,水交换量较大,无污染且野生海藻丰富的岩礁底质或泥沙底质的海区,能够自然纳水,排水方便的潮间带水域选址。5.1.2水环境环境符合GB/T18047.4的规定。养殖取水区潮流应通畅。禁止大量的淡水注入。5.1.3养成池及配套设施5.1.3.1养成池单池面积1hm2~10hm2,池深以大潮时纳水能达到2.0m以上,换水量30%以上,池水保持1.2m以上。池坝要高出大潮水面30cm以上。5.1.3.2配套设施5.1.3.2.1防浪主堤在风浪大的潮间带建参池,要修建防浪主堤。主堤要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建议堤高要在当地历年最高潮位1m以上,堤顶宽度要在4m以上,迎海面坡度为1﹕3~1﹕5,内坡度为1﹕2~1﹕3。5.1.3.2.2进、排水渠道在集中的刺参养成区,需要建设进、排水渠道,进水口与排水口尽量远离。建议排水渠的宽度要大于进水渠,排水渠底一定要低于各相应养参池排水闸底30cm以上,能自然排水。5.1.4苗种放养5.1.4.1清污整池养参前,建议将养成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要检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建议翻耕曝晒或反复用抽水泵冲洗干净。5.1.4.2消毒除害DB37/T442—20105要清除刺参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池除害。建议进水30cm~40cm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分别为800kg/hm2和15kg/hm2左右。其用药符合NY5071。5.1.4.3投放参礁清池后,应在池内排放块石、瓦片或其它刺参礁,建议排成垄形,垄底宽1.0m~2m,上宽0.3m~0.8m,高0.5m~0.6m;排间距0.5m~1m;垄向不能顺着进排水闸门,以避免参苗被冲走。5.1.4.4移植藻类保证池内有丰富的藻类资源,为刺参提供天然饵料和避所。建议施肥培养底栖硅藻等基础生物饵料。施肥要符合NY/T394的规定。5.1.4.5放苗5.1.4.5.1环境要求建议在池中底栖硅藻已繁殖起来,水温5~20℃,盐度25~33,溶氧≥4.5mg/L时放苗,注意放苗的温差和盐度差要<2。5.1.4.5.2苗种规格刺参苗种规格体长2cm以上、健壮无病,符合SC/T2003.2的规定。5.1.4.5.3放苗密度体长2cm左右,15万只/hm2~20万只/hm2;体长5cm左右,5万只/hm2~8万只/hm2。5.1.4.5.4放苗方法大规格苗种(5cm以上)采用人工下水直接放苗,将苗种均匀撒播在参礁上。小规格苗种(小于5cm)采用网袋沉入水底,让苗种自行爬出。5.1.5养成管理在进水渠道建议设立2~3道拦污防油网。多雨季节要提前纳高水位。建议养殖前期(6月以前)日换水量约为10%~30%,并逐渐使池塘水位达到2m以上的最高水位;养殖中期(6月~9月)尽可能保持最高水位;养殖后期(9月以后)日交换水量10%~20%,最低水位1.5m。冬季,水位2.5m以上。5.1.6饲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