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六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四两大流派之外的其他理论体系•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被称作“新新之争”。再加上世界体系论者三大理论的根底都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要以权力、利益、自助、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等作为核心概念。•其他以观念、话语、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作为主要概念的是反思主义(Reflectivism)。主要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后现代主义等。两大流派之外的其他理论体系•建构主义一方面接受并重新阐释了理性主义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又全面发展了强调观念的社会建构学说,成为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的桥梁。关于方法的学习•理性主义•就是正式或非正式地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行为体如何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经济人假定认为,所有行为在本质上都是理性的,人们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计算可能的代价和收益。•一般意义上,国际关系研究中通过分析行为体的目标寻求行为来解释其对外政策的任何一种实证方法,都可归入此类。关于方法的学习•行为体进行选择的环境到底是不是既定的客观存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产生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他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共有的观念和文化(集体意向)。建构主义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关于方法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行为体在意识上相互影响的主体间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主体间结构使得物质世界产生了意义。•主体间结构表现为规范、认同、知识、文化等。•所以,建构主义之所以被称为建构主义是因为其所诠释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建构主义学派及其发展1其他理论学派及其发展2怎样看待国际关系理论研究3课后思考题4建构主义学派及其发展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背景•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于1990年代初结束,国际政治体系的单位和结构都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如何解释冷战的结束和冷战后的变化?后冷战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思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新学派和新理论不断出现,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提出了挑战,因而称之为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认为事实乃是由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因而被称为建构主义。•①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②强调机制、规范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和国家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③指明国际体系最根本的结构就是共有的知识和文化,即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核心命题•第一,世界政治体系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物质结构是行为体实力分配及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指行为体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认识等文化因素。•第二,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第三,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社会结构不仅确定单个行为体的含义、认同及活动模式。同时社会结构又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行为体的互动产生了共有的观念,共有观念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代表人物•温特(AlexanderWendt)是建构主义的核心人物,1958年生于西德,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1999)、QuantumMindandSocialScience(Cambridge,2015)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温特的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sharedideas)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第二,有目的的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不是天然固有的。•所以,在温特这里,建构主义就是强调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会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国际结构就是一种由观念建构的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对于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共有的知识是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理解与期望将建构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比如,行为体之间的共同期望如果是猜疑的,将促使彼此对对方做出最坏的估计,进而出现安全困境的竞争关系,如果共有知识将彼此建构成信任关系,便会形成安全共同体的合作关系。(英美、中印、朝韩)•所以,国际政治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新年和期望。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物质主义而言最根本的事实是物质力量的本质与组织。至少包括五种物质因素:•人的本性、自然资源、地理状况、生产性力量、毁灭性力量•而理念主义则认为社会最基本的事实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与结构(观念与知识的分配)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温特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的互动推动了社会建构。•无政府状态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国家互动中建构而成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内涵,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文化建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只是强调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的建构才会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英朝核武器对美国的意义)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对建构主义的基本评价•学术意义:将哲学和社会学引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质疑主流学派的理性主义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国际社会,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解答“我是谁?”、“它是谁”的问题,强调国际关系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能动性和实践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局限性:局限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文化和共有知识高于物质,而弱化了世界的物质性基础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不确定与互动•冷战后,中美关系是“非敌非友”,关系不明确,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的互动•中美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生存权利,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虽然在许多领域展开竞争,但不给对方的安全和生存造成致命威胁。而且,双方在互动中有了一些共同利益。如反恐、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中美两国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分歧依然存在。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改变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现状,中国多极化的追求和美国对单极世界的维持相互冲突。美国希望中国接受美式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中国希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既说不上冲突也不是合作。如果把中国当做朋友,那中国就是美国的朋友,如果把中国当做敌人,中国就是陈给一个敌人。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案例:美国对中苏结盟的认识•在中苏结盟的过程中,美国人认为莫斯科和中国的最基本的目标是相对立的,中苏冲突不可避免。•原因是:•美国人认为毛泽东没有像东欧卫星国领导人那样向莫斯科表示顺从,认为毛泽东是民族主义者,艾奇逊认为民族主义力量是强大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苏之间的紧密关系会持续下去,不会产生严重分歧。•美国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会有如此截然相反地观点?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这是不是说美国一开始没有考虑到中国和苏联都是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共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吗?事实上,可能美国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但是他们从民族国家的生存安全和利益的角度出发,会认为中苏之间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中苏两国具有相类似的意识形态观念就为中苏之间的什么是利益和权力之所在,产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双方再考虑各自国家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一些所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一些利益可能就会被模糊掉了。比如在1950年代,在中苏边界问题基本上处于搁置,且保持着和睦的状态。如果在传统的主权利益观念中,对于国家领土边界如此懈怠,这定是难以想象的。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当1960年8月,苏联全面撤出在华专家时,可以看出中苏的分歧已经十分巨大,但是美国认为中苏同盟不会破裂。•原因:•中国和苏联之间有许多强有力的联系纽带。两国领导人都拥有共同的思想核心,并面对一个共同敌人,对中国来说情况尤为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他们可能感到,在维持与苏联的同盟问题上别无选择。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但是中苏同盟的分裂恰恰率先是从意识形态层次上变化的。而根本上说,这反映出中苏关系中对于什么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观念变化的原因,大致是出于中国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出现了新改变。中国认为自己在意识形态上占据了正统地位,自然拥有了领导国际共运的领导权。其他理论学派及其发展世界体系论•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世界体系的关键性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是世界体系论的代表人物,1930年生。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社会学系。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其耗费30多年心血的《现代世界体系》(3卷)(TheModernWorld-System)。此外还有《自由主义以后》、《历史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乌托邦幻想,还是21世纪的历史选择》、《沃勒斯坦精粹》、《所知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等。他也被视为反全球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世界体系论•历史上存在过两种体系:世界帝国+世界经济体系(空间、时间两大特征)边缘半边缘核心因内在的矛盾与危机世界经济反复出现扩张与收缩周期性变化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大特征体系之内的所有特征都是相互联系的体系之内的所有发展都可以通过内部的事实加以解释16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自该体系形成之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内部也经历了剧烈的斗争和不断的自我调节。该体系现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放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沃勒斯坦认为:到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公正、合理的体系,而我们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动将对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规范理论•规范(Normative)指的是行为或道德评价标准。规范有约束、指导、控制或规定行为体行为的作用,代表的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适当的思想标准。•所以,规范理论就是一种具有道德判断内涵与理想准则的理论。•布朗(ChrisBrown)认为,规范理论让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原来的暴力与冲突等问题开始转向道德层面,将对传统问题的关注与对国际正义分配的现代要求结合在一起。规范理论•布朗将世界政治的规范性主张分为两种世界主义权利与义务的所有者是个人,规范理论应当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类或者作为个体的人社群主义权利与义务的所有者是国家,规范理论应当关注政治社会(国家)。规范理论•比如国家自主权方面,世界主义认为如果国家的行为与作为整体或个人的人类的道德权利相冲突,就应否定国家的自主权利,社群主义则反对对国家的自主权进行任何的限定。规范理论三要点国家的自主权使用暴力的伦理国际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