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二、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三、欣赏演出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1再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2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六、学习生字1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2生字扩词,加以运用。3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七、选做题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