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代背景•明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开垦,兴修水利,减免赋役,恢复经济,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明代手工业工匠,比元代有较多的自由,除服役期外,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生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江南地区酝酿萌芽。明代也加强了海外的开拓,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明代的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许多工艺品中的著名生产中心,如景德镇的陶瓷,苏杭的丝织,松江的面部,芜湖的印染等。■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工艺家,如紫砂陶的供春,时大彬,雕玉的陆子冈,刻竹的三朱,金漆的杨埙,刺绣的韩希孟,棉布的丁娘子等;■工艺理论家宋应星,写出了手工业专著《天工开物》,是一部明代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被国外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明代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借鉴。•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为明代工艺美术题材的丰富,技巧的提升提高了帮助。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一些方法、制作原理和经验总结对后世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第一节陶瓷工艺明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称为“瓷都”,景德镇瓷器按工艺分为一下四种:1釉下彩: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青花: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2釉上彩:釉上单彩,红绿彩,釉上三彩和五彩。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呈色素雅,故称“素三彩”.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锦地蒜头口绶带扁壶五彩•3、斗彩: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4、颜色釉•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甜白瓷除一部分素面外,还有画花和印花装饰的。•红釉。以永乐红釉烧制最佳。称“鲜红”,宣德还创造了豇豆红这个品种。•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黄釉•绿釉代成化斗彩描金百鹿尊•紫砂壶(江苏宜兴)•“饮茶之风”优点: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耐热性能好,可文火温茶,且多种多样造型,使人爱赏.著名紫砂工艺家:供春、时大彬等.•明瓷发展1、进入以“彩瓷为主”的历史阶段.2、彩绘多以图案为主,富于装饰味.3、非完全的绘画式,更不是生硬的移植,高于清瓷.4、明以来,瓷器上流行用年号作为款式,时代特色的标志之一.第二节玉器工艺•明朝玉器中,礼器减少,生活玉器增多.原因:1皇室贵族喜欢用玉;2政治统一,经济与文化发展,玉料来源充足;3明朝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4普通百姓同样认为玉器有着神奇的力量,祈求以此保佑自己安康,幸福.•明玉器的特征:1、清新、明快、雅致、疏朗、丝毫没有沉闷感;2、其雕琢工艺上,重视玉材的质感,追求刀法的流畅,不注重精雕细刻,只是点到为止,传神即可,所以,粗犷浑厚含蓄深刻.3、明代此种琢玉风格,被称为”粗大明”:不太注意细节,故曰,粗:强调整体的完整性和浑厚感,故曰,大.4、玉与宝石,金银的结合,形成造型的复合体,突出玉器的宝贵性,是这一时期的又一艺术特征,这种复合体,更显示出玉器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第三节金属工艺•宣德炉明宣德年间从南洋进贡的风磨铜制成的.以满足宫廷熏衣,祭祀之用.其制作工艺精美,典雅.小巧玲珑的铜器.景泰蓝1、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认为初创时只有蓝色或认为景泰年间多用蓝釉作底色,故称“景泰蓝”。蓝非专指蓝色。2、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3、其中最重要的工艺是掐丝和点蓝.在明代多为贵妇喜爱.珐琅彩从阿拉伯传入,在元代已出现比较成熟的珐琅器.第四节漆器•最著名的为北京果园厂.以雕漆为主要产品.•漆器工艺根据雕漆的工艺不同,可分为:剔黄剔绿剔黑剔彩黑红相间的,称为剔犀.北京果园厂雕漆特点:1、刻工精雅、浑厚、刀法圆润.2,(色彩、图案)典雅,大气.漆器分为雕漆和镶嵌漆器两种.镶嵌漆器分为两种:一是硬螺钿.一种是软螺钿.明代黄大成的漆工艺专著《髹饰录》.专门研究原材料和制作方法.全书介绍了四个部分:一、材料性能;二、历代工艺与易产生的弊病及修补方法;三、装饰工艺;四、胎骨种类及其工艺技法.第五节园林建筑•皇家园林主体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非主体建筑的宫殿在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对称性布局,充分显示出皇权中心主义的超稳定性,加上主体建筑中的高台式底座,更强化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民间园林一、江南园林建筑的悠远与闲适的韵致;二、表现了中国经济语境中的园林建筑艺术的审美理想.•计成《园治》他的园林美学思想强调清净无为的老庄禅艺术品位。中西方园林建筑比较:中国园林建筑的曲线多,西方园林建筑多用几何形体的直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人与天,地的自然的融合,而西方园林建筑多崇尚理性的创造,人指挥自然,而不是相互包容。第六节服饰•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戴凤冠的明代贵妃(明人《朱夫人像》)•皇帝服饰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金冠(北京定陵出土实物)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皇后服饰皇后在受册、朝会时穿礼服。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凤冠上饰有龙凤和珠宝流苏,配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皇后的常服是穿金绣龙纹的红色大袖衫、霞帔、红色长裙、红背子,配凤冠。穿耳、带耳环的明代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凤冠明代凤冠以金、银、铜等金属丝网为胎,衬以罗纱,并挂有珠宝流苏,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的礼冠,上缀点翠凤凰、龙等装饰,龙凤嘴中常衔着珠花,下垂至肩;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等,但习惯上也称它为凤冠。龙凤珠翠冠(北京定陵出土实物)凤冠(湖北蕲春蕲州明刘娘井墓出土•霞帔霞帔是一种帔子,因为被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所以有了“霞帔”之称。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的纹样随品级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装饰: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明《中东宫冠服》所绘大衫凤纹霞帔正面/背面•乌纱帽乌纱帽是用乌纱制成的圆顶官帽。它的式样和晚唐五代的幞头基本相同,以漆纱做成,两边展角,角长40厘米左右。皇帝日常所戴的乌纱折上巾,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只是将左右二角向上折,竖于纱帽之后而已。乌纱帽(上海肇家浜路潘允徵墓出土实物)•文武官服明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袍衫,在重要礼仪场合,不论职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以冠上梁数及所佩绶带分别等差。在日常服装中,都带乌纱帽或幞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官服的颜色、质地、式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都有明确的规定。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人《李贞写真像》)戴貂蝉笼巾、佩方心曲领、穿朝服的官吏(明人《范仲淹写真像》)戴展角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白玉腰带的官吏(明人《王鏊写真像》)•补子明代官服上最有特色的装饰就是补子。所谓补子,就是在官服的胸前和后背补上一块表示职别和官阶的标志性图案。补子一般长34厘米,宽36.5厘米,上面织有禽兽两种图案: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黄鹂,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明万历灯笼景刺绣圆补穿斗牛服的明邢玠夫妇像明早期六品文官鹭鸶纹缂丝方补明中期织锦斗牛纹补明初编绣龙纹方补•盘领衣盘领衣是继承唐宋以来的圆领袍衫发展而来的。明代官员服装大多为高圆领、缺胯的样式,官服的衣袖多宽袖或大袖,有的在衣裙两侧有插摆;平民的衣服无插摆,袖为窄袖,但60岁以上老者可以穿大袖,袖长也可适当加长至出手挽回至离肘10厘米处。穿公服的官吏(明人《江舜夫像》)戴乌纱帽、穿盘领补服的明朝官吏(明人《沈度写真像》)•士人服装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色或黑色袍子,四周镶有宽边,也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到脚面,袖子比较宽肥,袖长也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和四方平定巾相配,风格清静儒雅。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明人肖像画)•四方平定巾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的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此来寓意“政治安定”。这种巾帽多为官员和读书人所戴,平民百姓戴的比较少,服装一般是配染色蓝领衣。戴儒巾或四方平定巾、穿衫子的士人(《娄东十老图》局部)戴儒巾、穿衫子的士人•比甲比甲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半臂,到了明代它演变成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并成为青年女子日常穿着的外衣。后来到了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马甲。穿比甲的妇女(《燕寝怡情》图册•背子明代的背子多为合领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是女子的日常服装。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的款式。穿宽袖背子的贵妇穿窄袖背子的贵妇及侍女(唐寅《簪花仕女图》)•水田衣中国诗句中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女子水田衣的浪漫和新奇从中可见一斑。水田衣是用许许多多零星的织锦缎料拼合而成的。这些缎料色彩不同,图案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也各异,所以拼制起来的服装色彩斑斓,形如水田,具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受到明代女子的普遍喜爱。•裙子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较普遍。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虽然上面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即使施绣,也只是在裙摆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开始采用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后来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裙上的纹样,也更讲究。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穿襦裙及腰裙的侍女穿襦裙的乐女(传世绘画《汉宫秋》局部)凤尾裙(传世实物)•弓鞋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高底弓鞋翘头小脚银鞋•服饰纹样人们常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图案配合在一起,或取其寓意,或取其谐音,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传统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在明代的织物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如“福从天来”“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八吉祥”等等。尽管这些图案的形状各不相同,结构也比较复杂,但在一幅画面上,被组织得相当和谐,常在主体纹样中穿插一些云纹、枝叶或飘带,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明缂丝葫芦纹藏袍(童服)。葫芦纹是明朝年节所穿的服饰纹样,取福禄吉庆之意,俗称“大吉葫芦”,•染织工艺最突出的是丝织业.(缎)丝织产区: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织锦工艺取得新成就.锦的产区:苏州、南京、城都等.宋锦的品种有40多种,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重锦则是最贵重的宋锦品种,特点是在纬线上大量使用捻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