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曹刿论战1.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4.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1.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3.体会本文反映的爱国精神。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作为典型的案例。想一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曹刿.(guì)小惠未遍.(biàn)小信未孚.(fú)又何间.焉(jiàn)公与之乘.(chéng)长勺.(sháo)2.文言词语(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本文指目光短浅。弗敢加也:加,虚夸,谎报。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既克:克,战胜。望其旗靡:靡,倒下。(2)古今异义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3)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暗地)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属忠之属也(本分,职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4)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5)省略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6)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3.作者名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4.背景追溯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他们打败鲁军,并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点拨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点拨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点拨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四、拓展延伸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一)走进人物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点拨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话)【点拨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之“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进攻,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获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二)走进语言本文语言凝练,变化多姿。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点拨明确】“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点拨明确】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点拨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点拨明确】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5.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点拨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点拨明确】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7.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明确】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三)走进写法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点拨明确】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点拨明确】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3.阅读第二段,说说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点拨明确】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远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埋下伏笔。三、板书设计曹刿论战论“何以战”:断狱以情——取信于民参战地指挥:齐人三鼓而竭——进攻观敌辙乱旗靡——追击论克敌之故:彼竭我盈故克辙乱旗靡故逐——把握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