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T130—2010代替GY/T130-1998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SpecificationandmeasurementmethodsforoutdooropticalfibercableusedinCATVsystems2010-11-19发布2010-11-19实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GY/T130—2010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技术要求..........................................................................15测量方法..........................................................................8GY/T130—2010II前言本标准代替GY/T130-1998。本标准与GY/T130-1998的主要区别如下:——本标准名称由原来的“有线电视用光缆入网技术条件”改为“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本标准光缆中采用的光纤由原来仅规定B1类光纤改为符合GB/T9771的B1.1、B1.3和B4类单模光纤或光纤带;——本标准光缆中光纤芯数和光纤带(若采用)中光纤芯数按GB/T13993.4-2002的规定。GY/T130-1998未规定光纤芯数系列;——本标准光纤带中光纤采用领示色谱子带循环方式识别;层绞式缆芯中的松套管和骨架式缆芯的骨架槽采用领示色谱或全色谱方式识别。GY/T130-1998没有采用领示色谱和对松套管和骨架槽色谱识别的规定;——本标准增加了非金属(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带加强中心管式光缆结构。GY/T130-1998不包括这类光缆;——本标准光缆截止波长λcc≤1260nm(对B1.1、B1.3)和λcc≤1450nm(对B4)。GY/T130-1998光纤截止波长λc:1100nm~1280nm(对B1);光缆截止波长λcc<1270nm,两者取一;——本标准B1.1、B1.3类光纤色散仅规定零色散波长范围、零色散斜率和1550nm处色散系数;B4类光纤色散特性直接引用相关标准。GY/T130—1998还包括规定波长范围的色散系数(对B1)在文本中直接规定;——本标准光缆中光纤的衰减不均匀性即为由OTDR测量显示的光纤后向散射曲线上,任意500m光纤长度上的衰减实测值与其全长上每500m衰减值之差的昀大值应不大于0.05dB。GY/T130-1998衰减不均匀性不大于0.10dB,无衰减不均匀性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本标准光缆机械性能试验中规定:㈠短暂拉伸受力光纤应变、残余应变以及受力衰减变化、残余衰减变化;长期拉伸受力光纤应变及衰减变化。㈡短暂压扁受力衰减变化、残余衰减变化;长期压扁受力衰减变化。㈢扭转受力衰减变化。GY/T130-1998仅规定试验后光纤应变及附加衰减;——本标准所有光性能测量包括试验涉及的光性能测量均规定测量波长。GY/T130-1998未明确规定测量波长;——本标准护套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要求按不同材料如线性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聚乙烯来规定。GY/T130-1998统一规定,不区分材料;——本标准“直埋光缆”机械性能试验条件仅有“普通型”。GY/T130-1998包括“普通型”和“重型”;——本标准规定“光缆长度”要求。GY/T130—1998对此未作出规定;——本标准不规定“检验结果判定”。GY/T130—1998规定“检验结果判定”。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制。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起草人:陈国庆、李旭、唐月、张万春、张瑾、陆春校。GY/T130—20101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GB/T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GB/T3048.5-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5部分:绝缘电阻试验GB/T3048.1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4部分:直流电压试验GB/T6995.2-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GB/T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GB/T7424.3光缆第3部分:分规范室外光缆GB/T9771.1-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9771.3-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9771.5-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13849.1-1993聚烯烃绝缘聚烯烃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13993.4-2002通信光缆系列第4部分: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B/T15972-2008光纤试验方法规范YD/T979-2009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面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衰减不均匀性attenuationnonuniformity由OTDR测量所显示的光纤后向散射曲线上,任意500m光纤长度上测量的衰减与其全长上测量的归化至每500m的衰减之差昀大值定义为衰减不均匀性。4技术要求4.1光缆外观、结构、标志和规格4.1.1外观GY/T130—20102护套外观应光滑、圆整、无缺陷。4.1.2结构和标志光缆结构和标志应符合GB/T7424.3的规定;标志应齐全(型号、厂名、计米、生产年份等)、清晰、牢固,不褪色、不迁移,用浸水白色羊毛毡擦拭10次仍清晰可辨。4.1.3规格光缆中的光纤应为符合GB/T9771-2008的B1.1、B1.3和B4类单模光纤或光纤带;光缆中光纤芯数和光纤带(若采用)中光纤芯数应符合GB/T13993.4-2002的规定。4.2识别色谱相同生产批次和结构规格的光缆应具有相同识别色谱和排序。识别颜色应符合GB/T6995.2-2008的规定。4.2.1分立光纤识别松套管或骨架槽中的分立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方式识别,其光纤序号和标志色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光纤全色谱排序序号123456789101112颜色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4.2.2光纤带识别光纤带阵中光纤带和光纤带中光纤的识别可以采用全色谱光纤带加印字方式或领示色谱子带方式。4.2.2.1全色谱光纤带加印字识别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光纤带中光纤采用全色谱方式识别,带阵中光纤带采用带上印数字或条纹标志识别序号。面向光缆A端看,当光纤带置于水平方位时:光纤从左到右的序号及色谱应符合表1规定,光纤带超过12芯时,序号13~24的色谱重复序号1~12的色谱;光纤带的印字应向上,其序号1在昀上层,并顺序向下增加。4.2.2.2领示色谱子带识别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光纤带中光纤采用领示色谱子带循环方式识别,带阵中光纤带采用光纤带中的领示色识别。面向光缆A端看,当光纤带置于水平方位时:光纤从左到右的序号和光纤带从上到下的序号及其色谱应符合表2的规定。光纤带中光纤超过12芯或(和)带阵超过12带时,序号13~24的色谱重复序号1~12的色谱。GY/T130—20103表2光纤带领示色谱排序光纤带中光纤序号光纤带序号1234567891011121蓝白蓝白蓝白蓝白蓝白蓝白2橙白橙白橙白橙白橙白橙白3绿白绿白绿白绿白绿白绿白4棕白棕白棕白棕白棕白棕白5灰白灰白灰白灰白灰白灰白6白蓝白红白蓝白红白蓝白红7红白红白红白红白红白红白8黑白黑白黑白黑白黑白黑白9黄白黄白黄白黄白黄白黄白10紫白紫白紫白紫白紫白紫白11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12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4.2.3松套管和骨架槽识别层绞式缆芯中的松套管和骨架式缆芯的骨架槽应采用领示色谱或全色谱方式识别。采用领示色谱时,在光缆A端顺时针方向上的领示色宜为红色、绿色,也可以是特定顺序的条码;采用全色谱时,在光缆A端顺时针方向上的松套管和骨架槽序号和标志色应符合表1的规定。4.3光缆尺寸4.3.1外护层厚度光缆外护层标称厚度应为1.8mm,昀小厚度应不小于1.6mm;对水下应用光缆,外护层标称厚度应为2.2mm,昀小厚度应不小于1.8mm;对双钢丝加强和非金属(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带加强的中心管式光缆,加强构件外侧护层昀小厚度应不小于1.0mm。4.3.2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当缆芯直径大于等于9.5mm时,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不小于6mm;缆芯直径小于9.5mm时,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应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4.3.3光缆长度光缆制造长度按具体应用要求确定,容差应为0~50m。4.4光纤带特性光缆中光纤带特性应符合YD/T979-2009的规定。4.5光纤特性4.5.1几何尺寸光缆中光纤和光纤带的几何尺寸应分别符合表3和表4的规定。GY/T130—20104表3光纤几何尺寸光纤类型模场直径μm包层直径μm包层不圆度%芯同心度误差μmB1.1B1.3(8.6~9.5)±0.6B4(8.0~11.0)±0.6125.0±1.0≤1.0≤0.6注:B1.1和B1.3类光纤模场直径为1310nm波长下的值,B4类光纤模场直径为1550nm波长下的值。表4光纤带最大几何尺寸单位为μm带中光纤数(n)宽度(W)厚度(t)相邻光纤水平间距(d)两侧光纤水平间距(b)平整度(P)2700400280280-412204002808353561770400280138535823004003001920351028504003002450351234004003002980354.5.2截止波长光缆截止波长λcc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光缆截止波长单位为nm光纤类型光缆截止波长λccB1.1B1.3≤1260B4≤14504.5.3衰减系数光缆中分立光纤和光纤带中光纤衰减系数应分别符合表6和表7的规定。GY/T130—20105表6分立光纤衰减系数衰减系数dB/km光纤类型波长nm1级2级13100.360.3815500.220.24B1.116250.260.3013100.360.3813830.360.3815500.220.24B1.316250.260.3015500.220.24B416250.260.30表7光纤带光纤衰减系数衰减系数dB/km光纤类型波长nm1级2级13100.380.4015500.240.26B1.116250.30-13100.380.4013830.380.4015500.240.26B1.316250.30-15500.240.26B416250.30-4.5.4衰减不均匀性光缆中光纤的衰减不均匀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