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660-2013 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技术规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华国国环护标中人民共和家境保准HJ660-2013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技术规定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formationTransferring(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3-09-18发布2013-12-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模式...........................................................................................................26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与数据传输频度...............................................................................47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流程...........................................................................................................48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的数据文件格式.......................................................................................5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监测信息Schema描述....................................................................9附录B(规范性附录)污染物代码及单位.................................................................................10附录C(资料性附录)环境监测信息传输XML文件示例......................................................16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范和指导环境监测信息传输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信息的传输模式、传输流程,传输的数据格式和代码定义。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3年9月18日批准。本标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信息的传输模式、传输流程,传输的数据格式和代码定义。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各级环境监测站、各级自动监测站和有关单位之间环境监测信息的传输活动。标准不限制扩展本标准规定之外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的相关内容,但扩展的内容不得与本标准的规定相冲突。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231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16705环境污染类别代码GB/T16706环境污染源类别代码HJ524大气污染物名称代码HJ525水污染物名称代码HJ/T7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212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352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自动监测站(AutomaticMonitoringStation)指环境监测中连续在线自动监测各环境要素或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监测终端及其附属设施。如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站等。3.2环境监测信息(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formation)指环境监测过程中,对环境监测对象(如各环境要素、污染源等)实施监测(包括手工2监测和自动监测)所产生的观测和测量数据。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TransferProtocol)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VP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s)5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模式5.1国家四级环境监测站网络结构及信息传输模式5.1.1国家四级环境监测站网络结构国家四级环境监测站网络结构从底层逐级向上分别是:区(县)环境监测站、地(市)环境监测站、省(市)环境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5.1.2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模式环境监测信息由下一级站逐级向上一级站传输,最终到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如图1所示。5.2自动监测网络结构及信息传输模式5.2.1自动监测网络结构自动监测网络结构从底层逐级向上分别是:区(县)环境监测站、地(市)环境监测站、省(市)环境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5.2.2自动监测信息传输模式a)逐级传输:自动监测数据由下一级站逐级向上一级站传输,最终到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b)跨级传输:自动监测数据可以由区(县)环境监测站直接向省(市)环境监测站或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传输,也可以由地(市)环境监测站直接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传输,如图2所示。3图1国家四级环境监测站网络结构及信息传输模式图2自动监测网络结构及信息传输模式46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与数据传输频度6.1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根据环境监测业务区分,常规环境监测业务主要有11种,其对应的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及代码如表1所示。表1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及代码业务类型数据类型代码环境空气环境空气监测数据AQ降水降水监测数据AR地表水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WQ饮用水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WD地下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WG近海海域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数据WS土壤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SQ噪声噪声监测数据NQ废气气污染源监测数据AW废水水污染源监测数据WW生物生物监测数据SW如超出以上11种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类型,可自行编码扩展,代码为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6.2环境监测信息数据传输频度通过定义数据产生的起始时间和数据结束时间两个属性来确定数据的类型为实测值、小时平均值、日平均值、季平均值、年平均值或者相关标准要求统计频度值,具体根据监测站实际数据采集情况。数据必须满足XML数据定义的要求,否则视为无效数据。当某监测点同一时间数据重复存在时,以第一条为准,避免数据被修改。7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流程7.1环境监测信息传输运行环境要求环境监测信息传输通道以国家环境保护业务专网作为主要传输通道,在没有条件使用国家环境保护业务专网的情况下组建基于Internet的VPN数据传输网络通道。7.1.1数据发送方数据发送方可接入国家环境保护业务专网,通过专网来进行传输;或者安装有线或无线路由上网设备,提供VPN加密网关所需的上网链路,安装VPN数据加密网关,以组成基于Internet的VPN数据传输网络。7.1.2数据接收方a)数据接收方须与数据发送方一致,或者接入国家环境保护业务专网,通过专网来进5行传输;或者安装有线或无线路由上网设备,提供VPN加密网关所需的上网链路,安装VPN数据加密网关,以组成基于Internet的VPN数据传输网络。b)部署FTP数据接收和数据库软硬件环境。c)在数据接收方开通FTP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共享目录,共享目录结构描述如下:1)一级目录为FTPROOT;2)在一级目录下建立二级目录,二级目录用于接收上传的各环境监测业务类型的XML文件,二级目录以6.1中表1所列业务类型对应的代码命名。3)每个目录都分别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设置对应读写权限。7.2环境监测信息数据传输方式下级监测站或者自动监测站定时向上级监测站或者托管站发送监测数据。监测数据需按照XML文件格式生成,XML文件格式要求见8,传输的具体流程如下:a)数据接收方每日零时在“FTPROOT\[对应业务类型文件夹]”目录下建立当日日期的目录,目录名称采用年月日“YYYYMMDD”格式表示(如20090101表示2009年1月1日)。b)数据发送方将需上传的数据生成规定格式的XML文件发送至以上目录。c)数据接收方扫描“FTPROOT\[对应业务类型文件夹]”目录下的当日日期目录,将其下的数据XML文件解析并导入数据库。7.3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数据文件命名规定传输数据文件命名由数据类型代码、数据产生时间、行政区号、顺序号四个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以下划线“_”连接,各组成部分及说明如表2所示。表2传输文件名称组成结构及说明文件名组成说明数据类型2个字符,描述该数据文件数据类型,数据文件数据类型参见表1。数据产生时间14个字符,采用年月日时分秒“YYYYMMDDhhmmss”的格式表示,其中时间采用24小时制(如20090101123015表示2009年1月1日12点30分15秒)。行政区号6个字符,数据采集点所属的行政区划代码。顺序号4个字符,为该行政区所属的数据采集点的不重复编码,以0001起始。8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的数据文件格式8.1数据文件格式及组成传输数据文件采用XML标准格式,由声明和包体两部分组成。68.2声明部分声明数据交换数据文件符合XML1.0规范,文件编码执行GB2312的规定。使用XML语言表述如下:?xmlversion=1.0encoding=gb2312?8.3包体部分8.3.1包体部分组成包体部分由报文头和具体的传输数据组成,传输数据由多条数据记录组成,数据记录包含多个数据项。其组成如图3所示。传输数据报文头数据记录1…………..数据记录n图3传输数据包体部分组成图包体部分应执行以下要求:a)包体部分的所有内容放置在标记Body......./Body之间。b)报文头放置在标记Head…../Head之间,其所包含的内容见8.3.1。c)所有的传输数据放置在标记Data…../Data之间。d)每一条数据记录放置在标记Item……/Item之间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