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授课教师:谢林辅导课程二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一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1、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分类: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3、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二)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特征•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二)人口增长分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三)人口质量分析•1.人口的身体素质。•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是:•(1)文化人口比重。•(2)文化程度构成。•(3)教育普及程度。•3.人口的思想素质。•(四)劳动力供应分析(量和质)•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包括下列八个部分:•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4.“求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五)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的分布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人口的分布状况,它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给相适应——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适度人口因地而异•(二)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三)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四)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第三节:技术条件•技术是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者活动.它来自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一、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四)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一)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引进或转移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因为其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引进技术的花费比从头开始研究试制的花费要少得多,对于经济落后,资金紧缺的发展中地区的意义尤其重大。•(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2、技术选择的原则。•适用技术的选择具体地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②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④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⑤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目前,关于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有很多方法,如生产函数法、投入产出法、指标法、国民收入变化法、层次分离法等等。但以生产函数法的测算比较普遍。•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产函数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一)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的报酬和资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的报酬和资产收入•(二)综合性指标体系•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区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一定时期区域发展的起点、方向、目标和任务,从而为区域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二)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日本学者井村干男等参照西方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提出了按基本条件(或称“形态”)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划分发展阶段的方法。•(三)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1.不发展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阶段•4.衰退阶段•这种划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整合较好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目前对产业结构的理解一般为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和生活资料部门•计划经济时期,农轻重三大部门•(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关联产业(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潜导产业•(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①充分利用区域资源;②技术先进适用;③内部协调;④应变能力强;⑤经济效益高。所以,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与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配第: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劳动力的部门激动的原因是各产业之间的收入相对差异。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再向第三产业移动。第一产业劳动力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这就是克拉克定律。•2、库茨捏兹等人的深入研究•把国民收入在三个产业的分布变化趋势同劳动分布变化趋势相结合起来研究。得到结论:•(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但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产值比重都是上升的。•3、霍夫曼定律•它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化的重工业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霍夫曼把工业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霍夫曼比例在6—4之间。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例在3.5—1.5之间。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在得多。•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在1.5—0.5之间。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第四个阶段,霍夫曼比例在0.5之下。•4、高加工度化规律•在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要发生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变化,这就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由此可以将重工业化过程分为以原材料工业发展为重心的阶段和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5、技术集约化规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体的结构演进的趋势,这就是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规律•6、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为重心,劳动力处于突出地位,是劳动力密集性工业结构;工业化后期以重工业为重心,原材料工业地位不断上升,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是资金密集型工业结构;到工业化后期,技术处于最突出地位,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随着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到组装加工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重心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相应转移。•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偏离-份额分析法•(二)结构效益分析法•(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一)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或者首位城市)•2.空间网络系统•3.外围空间•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一)经济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原因•经济在各区域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是发生转移和扩散的根本原因。不论在一国内还是就全世界看,各区域(或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始终存在,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总体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上,

1 / 2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