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规划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物流供给物流供给是物流系统性能的综合表示,一般指节点与通道的能力与服务,如:运输能力、仓储的库容量、物流中心的处理能力、配送的速度等等。通常,物流节点的供给主要指在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车站、码头、航空港的存放场所进行的包装、装卸、保管和流通加工等设施设备的容量及服务水平;物流通道的供给主要指运输网络中线路等设施的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述供给也包含信息系统的能力与水平。§1物流供需平衡原理物流需求是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与经营活动所派生的一种针对物的移动和储存的服务需求。物的流动的服务需求是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需要,它受生产力的分布、资源与生产资料的分布、生产制造过程、消费的分布、仓储运输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宏观上,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资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模的要求是不同的;生产力布局、社会经济水平、资源分布、用地规模也使物流需求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分布形态。微观上,物流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往往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此外,现代科技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日益变化,也提高了物流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敏感性。二、物流需求物流需求量是经济活动系统与物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需求量又反作用于物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L表示物流系统(LogisticsSystem),它是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子系统构成,具有一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系统;A表示经济活动系统(ActivitySystem),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系统;F表示流的模式(Flow),包括流的大小、方向、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规律等。E表示环境(Environment),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R表示资源(Resource)。三、物流系统供需平衡分析1—表示流的模式,取决于物流系统与活动系统的共同作用。2—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流的模式可以通过改变物流系统(如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等)来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系统。3—表示流的模式的变化可以改变物流系统,以适应活动系统的不断变化。物流系统与经济活动系统的关系模式物流系统(L)社会经济活动系统(A)(3)(2)流量(F)资源(R)环境(E)(1)物流供需平衡原理物流需求量V可以用该活动系统A和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特性S的需求函数D来表达。影响物流需求的服务特性S不仅仅是价格与时间,而是包括物流处理的能力、方便性、安全性等多个特性构成的向量。另一方面,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的特性S,不仅依赖于物流系统L,而且也随物流需求量V而变化。物流服务特性S可用服务函数J来表示。在所给定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A和物流系统L之下,根据物流服务的需求与供应的相互作用,可实现物流供需的平衡,平衡模式用F表示。这里,物流平衡模式F可以用物流需求量V和物流服务特性S来表达。),(SADV),(VLJS],[),(SVLAFF],[),(0000svLAFF),(),(0000sADvvLJs式中:),(SADV),(VLJS0F0v0sSV即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物流供需平衡模式F0,对应的物流需求量为v0,物流服务特性为s0。一般地,物流活动从人工到机械化、到自动化,物流系统的供给就出现阶段性的提升,物流业就得到发展。同时,在物流供给中物流服务随着物流能力呈阶跃变化,即在每一阶段物流服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拥挤和等待或多支付费用中出现下降,直到下一次突变。供给时间能力服务服务水平随供应能力变化物流供给阶梯式发展技术投入时间供给物流供需发展的螺旋推进方式:物流供给与需求相互制约和促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供给与物流需求经历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实现物流业发展适应与推动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螺旋推进的方式。物流供给物流需求物流供给的提高物流供需平衡螺旋式发展时间供给供需平衡模式Ⅰ在这个阶段,由于物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只有通过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才能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方式能让供需之间达到平衡,可以解决因基础设施落后而制约物流发展的问题。但由于未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包括土地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污染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限制,容易忽视对平衡点的限制,因此这种平衡模式不能持久。S0D0D`S`平衡模式Ⅰ量的杠杆环境和资源等限制这种模式虽然对物流技术和物流政策要求较高,但是充分考虑了环境和资源的制约,从供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种种政策和策略对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另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供给适当的增长。该模式可以平衡物流业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与自然界的尖锐矛盾,适合于当今世界在面临人口膨胀、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下的物流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供需平衡方式Ⅱ(可持续发展模式)平衡模式Ⅱ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S0S'D'环境和资源等限制技术和效益杠杆供给的相对增加D0一、物流成本分析社会物流成本根据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以及中国物流采购联合的补充通知,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其内容应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物品损耗;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具体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内容。§2物流成本效益分析原理W=W1+W2+W3其中,W——运输费用;W1——运费;W2——装卸搬运等辅助费;W3——运输附加费。运输费用S=S1+S2+S3+S4+S5+S6+S7+S8+S9其中,S——保管费用;S1——利息费用;S2——仓储费用;S3——保险费用;S4——货物损耗费用;S5——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S6——配送费用;S7——流通加工费用;S8——包装费用;S9——其他保管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M=P×m其中,M——管理费用;P——社会物流总额;m——社会物流平均管理费用率。企业物流成本按照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要求,企业物流成本构成包括企业物流成本项目构成、企业物流成本范围构成和企业物流成本支付形态构成三种类型。企业物流成本企业物流成本项目构成企业物流成本范围构成企业物流成本支付形态构成物流功能成本存货相关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流通加工成本物流信息成本物流管理成本自营物流成本委托物流成本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存货保险成本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材料费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特别经费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出来后,需要通过一种载体披露物流成本信息,这个载体就是企业物流成本表。按披露物流成本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物流成本表可分为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成本项目代码范围及支付形态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物流总成本自营委托小计自营委托小计自营委托小计自营委托小计自营委托小计自营委托小计甲乙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物流功能成本运输成本01仓储成本02包装成本03装卸搬运成本04流通加工成本05物流信息成本06物流管理成本07合计08存货相关成本流动资金占用成本09存货风险成本10存货保险成本11合计12其他成本13物流总成本14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成本项目代码内部支付形态自营委托小计自营委托小计甲乙123456物流功能成本运输成本01仓储成本02包装成本03装卸搬运成本04流通加工成本05物流信息成本06物流管理成本07合计08存货相关成本流动资金占用成本09存货风险成本10存货保险成本11合计12其他成本13物流总成本14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直接效益。主要是指由物流活动而产生的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益。间接效益。是指那些不容易被具体量化的利益,相对来说这些效益并不那么直接和明显。潜在效益。物流活动带来的某些利益有时是眼前暂时看不到的,但却存在潜移默化的效果及强大的后劲。二、物流效益分析三、物流成本效益分析净现值法(NPV)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11(1)(1)nnttttttIONPVKKntIttOtK式中,——投资涉及的年限;——年的现金流入量;第年的现金流出量;——预定的贴现率。若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物流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项目是可行的;若净现值为负数,说明贴现后现金流入小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物流项目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贴现率,项目是不可行的。——现值指数法(PI)是未来现金流人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亦称现值比率、获利指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率等。ntttntttKOKIPI11)1()1(ntIttOtK式中,——投资涉及的年限;——年的现金流入量;第年的现金流出量;————预定的贴现率。若现值指数大于1,说明贴现后现金流入大干贴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项目是可行的;若现值指数小于1,说明贴现后现金流入小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贴现率,项目是不可行的。内部收益率法(IRR)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人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又称为内含报酬率。若内部收益率大于企业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即净现值中所使用的贴现率,就接受该投资项目;若内部收益率小于企业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就放弃该项目。实际上内部收益率大于贴现率时接受一个项目,也就是接受了一个净现值为正的项目。§3供给链一体化原理一、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已从内部的采购获取、制造支持和实物配送的合作延伸到包括顾客和供应商,更具体的说是供应链联盟内的物流活动,也就是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一体化,即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实物配送制造支持采购获取顾客供应商存货流信息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行基础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上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顾客关系管理二、供应链环境下的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在生产制造方面原理特点/过程准时制生产适时、适量、适度生产积极动态的系统、拉动式、以看板管理为手段、强制性解决生产中的不足精益生产不断改进、消除对资源的浪费、协力工作和沟通拉动式准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并行工程约束理论从瓶颈环节进行改进首先寻找约束因素,其次把重点放在瓶颈工序上,据此,设定管理的控制点敏捷制造集成、高速、各级工作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高技术含量,生产的柔性能力,个性化生产,企业间的合作,激发员工的创作精神,企业与用户的战略依存关系虚拟制造制造系统运行过程的计算机化以软件模拟形式进行产品开发,无须制造实物样机就可以预测产品性能,产品开发中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实现及时的反馈和更正,企业管理模式基于Intranet或Internet延迟制造将生产过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将差异化的按订单生产延迟推动式的大规模通用化生产阶段,拉动式的差别化定制阶段在物流管理方面原理特点/过程准时制采购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采用较少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的标准高并长期合作,交货准时,供需双方信息高度共享,小批量采购工作流以过程控制为目的库存管理是企业之间工作流管理,通过正确的过程管理消除库存连续补充技术供应方对销售时点信息和预先发货清单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商品的销售和零售商的库存动向决定发货时间,商品类型,发货方式及发货对象;发货的信息预先以ASN形式传送给零售商;多频度、小数量的连续库存补充。虚拟物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是独立法人;本质上是小批量、多频度物资配送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在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市场交易关系发展性关系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战略联盟关系后向一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