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目录一等奖获奖项目简介1.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强制标准研究132.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应急控制技术研究15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184.受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及修复的管理技术体系研究205.亚洲棕色云综合影响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226.重要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技术和环境安全性研究24二等奖获奖项目简介1.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262.震动膜废润滑油再生系统283.危险废物鉴别技术体系研究304.资源节约型湿法烟气脱硫技术325.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体系研究346.高效低阻脉冲袋式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367.粤港珠江三角洲空气监控系统建设388.车载排放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409.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研究4110.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4311.高效好氧生物流化反应器研制与应用4512.煤矿矸石山自燃爆炸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4713.满足国IV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油技术指标研究4914.区域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及指标体系研究5115.电子、电镀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5416.城市污染河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其在古廖涌治理中的应用57三等奖获奖项目简介1.水力增氧水质自净屏592.畜禽养殖废弃物区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613.往复振荡耗能降噪技术及“声陷阱”屏障的开发与应用624.化学草类浆黑液碱回收精制碳酸钙作造纸填料技术645北方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与示范工程研究656.含硫氰酸盐、氰化物贫液综合治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究与应用697.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处理新工艺718.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管理与应急决策支持系统739.高掺电石渣煅烧水泥熟料新型干法工艺的研究7510.KDMC矿渣粉磨大型低阻袋除尘器7611.我国跨界河流水污染事件风险与对策研究7812.白色污染治理技术-以劣质煤为原料的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的研制与推广应用8013.脱氮除磷恒水位改良型SBR新工艺821214.脂肪酶废纸脱墨新工艺8415.铁/炭微电解床+石灰絮凝沉淀处理电解锰废水8616.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及在线监测系列规范8917.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9118.粉丝清洁生产新工艺及其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9319.我国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9520.中国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预测和对策研究9721.DS-多相反应器10122.利用蚀刻废液生产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的资源化处理新技术10323.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10524.新型二段式往复垃圾焚烧炉排及烟气处理系统研究与示范应用10725.可抛洒绿色钻井液-土壤改良与增肥技术研究10926.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11113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强制标准研究本项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济南汽车检测中心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摩托车检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周扬胜、袁盈、傅立新、汤大钢、纪亮、刘宪、程玲琳、林漫群、丁焰、肖亚平、方茂东、张国宁、粘桂莲、王青、尚琪等人完成。本项目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的第15项课题,是近年来国家在机动车船污染控制领域实施的一项比较全面的研究,涵盖了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移动机械、船舶、火车等移动源的大气和噪声排放控制内容。一、主要研究内容1.移动源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建立了全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计算出道路与非道路移动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预测出多种控制方案下的移动源未来排放污染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5~10年(2007~2012)污染物排放控制削减对策。2.机动车船污染控制标准体系研究。系统回顾评估了我国机动车大气与噪声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的发展历程,全面研究了国外先进的机动车船污染控制法规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设计提出我国移动源的污染控制标准体系,提出今后5~10年(2007~2012)的污染控制标准制订和实施建议时间表,以及未来标准实施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建议。3.机动车(船)大气污染控制标准编制。研究和制订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等9项急需的机动车船强制性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4.机动车船用燃料环保对策研究。调研了我国机动车船用燃料现状和国外机动车船用燃料环保法规政策,研究提出了我国机动车船用燃料的环保指标要求、环保技术对策等建议。二、发现发明及创新点(一)首次建立全国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二)开创污染控制新思路,全面提出移动源污染控制标准体系。1.首次全面提出移动源大气和噪声排放标准体系及标准制定和实施规划方案。2.统一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标准,解决分类管理难的问题。3.创造性提出移动源噪声污染控制思路和原则。(三)结合国情,创建“中国化”车用燃油环保指标。1.提出“中国化”的国Ⅲ、国Ⅳ阶段车用燃料环保指标要求。2.提出“中国化”的试验用基准燃料指标要求。3.提出汽油锰添加剂(MMT)问题的新观点。(四)系统提出移动源排放标准实施管理制度建议,创建标准实施新机制。1.系统提出了车(机)型环保核准、生产一致性检查、在用车符合性检查、在用车定期排放检测等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源大气和噪声污染控制管理制度建议。2.理清管理思路,提出了新车型式核准和生产一致性检查实施同步,引入销售(或注册登记)环节实施标准以及型式核准证书制度的管理概念,创新了标准贯彻实施的管理体制。14三、促进环保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通过实施本课题,理清了我国移动源大气和噪声污染控制思路,完善了机动车(船)污染控制标准体系;课题研究编制的轻型汽车、重型柴油车、在用汽油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和非道路用柴油机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课题所提出的“标准制订和实施规划”付诸实施,将显著削减我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粗略计算,从2008年到2012年,仅道路车辆就将减排180万吨NOx、220万吨HC和1600万吨CO,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同时将对机动车船制造业、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环保产业和石化炼油等多个行业带来经济推动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产品升级换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态势;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到2010年我国与欧洲的汽车排放控制水平差距将由现在的8年缩短到5年,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周扬胜:男,研究员,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空调工程专业,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工程研究所卫生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1990年加入国家环境保护局,曾任科技标准司标准处助理调研员、污染控制司大气与噪声处副处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咨询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所所长,现任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环境标准管理、研究与制订工作,主持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项“重点标准课题研究”课题《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强制标准研究》和子课题《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发展战略研究》,主持编制水泥工业、电子玻璃工业等行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与有关标准,以及北京市工业炉窑、炼油与石油化工行业等地方排放标准。在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文章十余篇,主要论著、编著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合著)》、《医疗废物管理国家法规与标准》。曾先后获得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应急控制技术研究本项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孟伟、陈吉宁、金相灿、胡洪营、郑丙辉、张晓健、刘征涛、李杰人、彭文启、王业耀、曾思育、李青山、李景龙、张永春、张天柱、许振成、刘永定、舒俭民、邵益生、李发生、刘翔、秦延文、王圣瑞、刘海金、周扬胜、宋乾武、樊恩源、胡林林、谷庆宝和姜霞等人完成。一、主要研究内容1.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技术研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前、中、后各阶15段全过程的监测技术研究。环境介质包括水、冰、土壤、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监测的布点、采样技术研究以及不同环境介质中特征污染物的快速准确前处理与分析检测技术研究。2.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时空分布预报与总量核算技术研究:研究特征污染物在水/气/沉积物/生物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利用数值模拟与实测校正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突发性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控制断面特征污染物总量核算方法。3.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开展突发性污染事故对沿江两岸饮用水源、水产品食用安全性以及农副(畜禽)产品质量的影响评估技术的研究。4.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以室内毒理实验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突发性污染事故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游泳生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5.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按照沿江两岸人体对特征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开展突发性污染事故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6.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研究:研究沿江两岸重点城市与农村受污染事故影响的内容与范围,开展分区域、分对象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技术研究。7.城市安全供水应急净化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城市水源水质保障方案和重点城市应急水源调度方案的研究;研究特征污染物的安全供水吸附去除技术;研究应对特征污染物的安全屏障技术工艺与设备。8.污染底质修复技术研究:针对污染底质的特征和特征污染物的性质,通过实验室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研究针对不同性质污染底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包括沙土/粘土性质的污染底质微生物强化净化处理技术、秸秆、稻草吸附等原位修复等技术。9.应急处理工程措施及应急方案的设计研究:针对河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污染物严重超标的问题,研究利用活性炭吸附原理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受污水体,研究应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处理不同类型污染河流所采取的拦截技术。10.跨界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结合我国跨境水体环境保护合作现状,研究国外跨界流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水环境管理模式,探讨适用于我国国情和相对完善的跨国界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二、创新性(一)技术创新点1.建立了一整套环境样品(水样、冰样、沉积物、生物样品)特征污染物快速准确的应急监测技术方法;2.建立了现场模拟技术用于研究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水团经过过程中特征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生生物中的累积特征;3.室内模拟实验与野外调查相结合,污染物环境归趋模型得到了很好地验证;4.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针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污染底质环境修复技术;5.建立了适用于特征污染物的安全供水吸附去除技术方法;6.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典型污染物水环境突发事件工程应急技术,并在典型河流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得到了较好的现场验证。(二)管理创新点本项目的组织运作模式为国家处置类似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供了借鉴,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整个项目的组织与运作模式。项目的组织模式是环境保护部负责项目的总体协调,科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中科院、地方环保局等中央、地方职能部16门协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牵头,负责项目的技术实施,由农业部、水利部等部委推荐的专家组负责对项目的技术指导。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技术部门与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使科学评估与行政决策有机结合,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有利于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昀低。三、应用推广情况1.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在2005年北方某典型河流硝基苯水污染事故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对典型河流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准确判断、科学处置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及时应用于典型河流突发性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中,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