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云学院教学成果培育建设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链——一种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负责人:余永权申请学校:广东白云学院(盖章)通讯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学苑路1号邮政编码:510450联系电话:(020)36095280-9011传真:(020)36095749电子邮箱:yyqbvtc@163.com广东省教育厅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2-一、项目简表一、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链——一种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项目类别√A、教学改革B、教学管理C、综合改革D、其他项目校内立项时间2010年6月计划完成时间2013年6月二、项目负责人姓名余永权性别男出生年月1947.2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系主任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学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广东白云学院邮政编码510450电话13802901724通讯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学苑路1号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8.9单片机原理及应用640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广东白云学院2009.3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640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广东白云学院2009.9智能家电技术600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广东白云学院2010.2电路CAD64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广东白云学院-3-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0模糊控制与模糊家用电器北航出版社1998可拓检测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刊1997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广东省经委1998模糊蒸纯煲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目团队(不含负责人)参加单位数1团队总人数9职称高级3中级4初级2其他学历博士研究生1硕士研究生8本科其他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历工作单位分工签名乔海晔女1975.12讲师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乔海晔徐宝林男1972.8讲师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徐宝林汤荣江男1950.6副教授学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汤荣江杨得新男1966.8工程师在读博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杨得新梁永恩男1978.11讲师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梁永恩朱小远男1982.10助教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朱小远易连民男1949.5副教授学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易连民翟敏焕女1983.6助教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调研、选题、科研、指导翟敏焕-4-二、培育依据:(依托项目、项目培育的意义、项目现状分析)一、项目培育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显得稀缺,这将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也是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任务。本项目的目标就是研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寻找一种较有效地形成创新性人才的路径。创新能力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欠缺的。这和现存的人才培养方法和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培养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不进行创新教育,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得不到挖掘,并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本项目以学生直接参与科技活动,并结合教学过程,营造创新思维培养的情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培养和提高。即将教学中的科技活动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课程设计,科技竞赛,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链,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项目现状分析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了“授人以鱼”,学生一味地模仿、照搬,缺少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运用、融会贯通,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突出表现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5-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现有的教学大部分为课室讲授,再补充以实验。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时间,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实践自主动手时间极少,所以很难深刻理解该课程和所学专业知识,很难弄通学科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难拓宽知识面,很难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很难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在学生身上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虽然有实习等安排,但大多数是参观性的。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有时是单纯的、规范的操作性的工作实践,有的是重复验证性的过程,基本上无法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大程度是是假设的题目、虚拟的题目或是简化的实际题目,而且这些题目存在很多相似性或存在范本化,标准化的情况,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过程形成了相应的约制。由于毕业设计和低年级学习的内容只有逻辑的相关性,没有系统创新和系统设计的直接性。所以,学生只能从毕业设计的角度考虑,思维的拓展不宽、联想范围不广,难以创新出新的东西。这些都防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以科技活动、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科技竞赛、毕业设计作为一个连贯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连贯的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用科技项目的开展为主线,贯穿思维构思、动手实践、创新成果的创新进程,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创新素质。-6-三、已有成果及培育基础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本项目已在2009年由广东白云学院立项,并且已开展和实施了有近一年时间,并得到很好的前期基础和前期成果。(1)、已完成了对学生的《发现、发明和技术创新方法TRIZ》的培训,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方法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创新的主要方法论基础。(2)、已在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嵌入式方向上开展了近一年,并且以10个科技项目为引导开展了科技活动。使学生的创新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在项目的中期检查中自动上台演讲,讲述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及与课程的关系。已有《汽车灯光智能调节系统》《具有生物特征的汽车防盗系统》两项获得2009年全国高校信息技术创新决赛三等奖。(3)、2010年已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整个专业的三个方向全面开展培养链实施,并且已启动了《基于Linux的入侵检测系统》《有形产品外观品质差异检测算法》《车载控制》等30个项目的开展。并按排30个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各带一组约3-8个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项目有关工作。(4)、在学校科技节上,培养链中学生研究的10个项目参加竞赛,分别是《电话手机遥控家电语言报务系统》《儿童呼叫回家系统》《界面自适应考试软件》等,并获得了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三个。(5)根据本项目的教学改革,修改了教学进程,加强了实践科技创新环节的内容,使课堂教育和实践实验,科技创新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度提高,设置明确的创新学分。-7-2.负责人和项目团队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余永权,男,1947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原GDUT-MotoralaMCU应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GDUT-Microchip联合试验室主任,原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原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1970年起参加广东省第一台中型电子计算机研制3年,此后从事计算机及应用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40年。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国内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外贸外语大学等高校学习计算机理论、数学、研究生课程、外语共6年。1993年至1994年被国家教委选送到加拿大UniversityofToronto从事智能系统研究。后又被美国Echelon公司邀请到美国从事网络研究。现任全国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自动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变频器分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专委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委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与模糊逻辑专委常委、应用学组组长,全国模糊控制技术标准化工作组组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广州智能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在我国首创模糊控制产业化产品,是我国多种模糊控制产品的发明人,有十几项科研成果被著名企业采用,并大批量投入产业化生产。获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省、市、厅奖励,包括国家科委和经委的优秀新产品奖、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广州市计算机优秀应用项目奖等十余项,被评为广州市科技创新有功人员,拥有国家专利7项。在IEEE国际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的有30余篇,获广东省优秀学术论文奖2次,广州市优秀学术论文奖10次,出版专著和教材17本,其中有的被评为优秀科技畅销书。多次担任IEEE等著名国际会议分会主席、论文编辑、论文审稿人,同时被IEEE杂志,国内《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权威杂志邀请为审稿人,还是国内多个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的教学及研究,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智能、智能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智能系统、智能家居网络、智能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可拓计算和可拓检测,粒度计算。乔海晔: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立项教改项目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链的项目组副组长,并主持校级科研项目”汽车灯光智能调节系统”.徐宝林: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立项教改项目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链,并主持校级项目”鸣笛声音识别仪的研究分布式通用题库系统等项目以及企业项目淘宝人气提升网络开发等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基于ADO.NET的应用程序方向后数据模-8-块划分研究等论文多篇.教改项目数据库结构教学系统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汤荣江:主持《酱油厂通讯制曲微机检测系统》《基于射频IC卡身份识别的体能测试系统》《IC卡就餐计费微机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多项,并获部级、省教育厅的科技进步奖等多次立项。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曾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梁永恩: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教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链项目组成员,主持校级《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大赛获三等奖。朱小远: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教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链项目组成员,主持《基于ARM的汽车启动检测系统》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大赛获三等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拓检测的物元机制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拓检测的要素处理及焦点显形的机理研究》等重要项目的研究,在专业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ExtensionTheoryandtheApplicationinOptimizationofImmuneNeuralNetwork》等论文10余篇,多篇被EI等收录。易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