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运动型问题运动型问题主要研究在几何图形运动中,伴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的“变”和“不变性”,就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和面动,常常集代数与几何于一体,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第39讲┃运动型问题┃考向互动探究┃探究一点动型动态题例1[2013·山西]综合与探究:如图39-1,抛物线y=14x2-32x-4与x轴交于A,B两点(点B在点A的右侧),与y轴交于点C,连接BC,以BC为一边,点O为对称中心作菱形BDEC,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的坐标为(m,0),过点P作x轴的垂线l交抛物线于点Q.第39讲┃运动型问题(1)求点A,B,C的坐标;(2)当点P在线段OB上运动时,直线l分别交BD,BC于点M,N.试探究m为何值时,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请判断四边形CQBM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点P在线段EB上运动时,是否存在点Q,使△BDQ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39讲┃运动型问题【例题分层探究】(1)如何求点A,B,C的坐标?(2)当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时,CD和MQ之间有什么样数量关系?此时m的值是多少?(3)当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性质你能判断四边形CQBM的形状吗?(4)当点P在线段EB上运动时,△BDQ为直角三角形有哪几种可能情况?哪些情况存在?此时点Q的坐标是多少?第39讲┃运动型问题第39讲┃运动型问题(1)由于A,B,C是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所以令抛物线解析式中x或y为0即可求出A,B,C的坐标.(2)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可知CD=MQ,根据这种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可求出m的值为4.(3)根据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可知DMCQ,由l∥y轴及OP=12OB=4.可知△BPM∽△BOD,所以BPBO=BMBD=12,所以BMDM,所以BMCQ,所以四边形CQBM为平行四边形.(4)存在三种可能情况:以Q为直角顶点、以D为直角顶点、以B为直角顶点.以D为直角顶点、以B为直角顶点的情况存在,此时点Q的坐标分别是Q1(-2,0),Q2(6,-4).【解题方法点析】关于点运动的问题,一般根据图形变化,探索动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符合条件的草图.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动点运动过程中不变的量.如本题利用菱形的对称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综合解决问题.第39讲┃运动型问题解:(1)当y=0时,14x2-32x-4=0,解得x1=-2,x2=8.∵点B在点A的右侧,∴点A,B的坐标分别为(-2,0),(8,0);当x=0时,y=-4,∴点C的坐标为(0,-4).第39讲┃运动型问题(2)由菱形的对称性可知,点D的坐标为(0,4).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kx+b,则b=4,8k+b=0.解得k=-12,b=4.∴直线BD的解析式为y=-12x+4.∵l⊥x轴,∴点M,Q的坐标分别是m,-12m+4,m,14m2-32m-4.第39讲┃运动型问题当MQ=DC时,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12m+4-14m2-32m-4=4-(-4),化简得m2-4m=0.解得m1=0(舍去),m2=4.∴当m=4时,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此时,四边形CQBM是平行四边形.理由:方法一:∵m=4,∴点P是OB的中点.∵l⊥x轴,∴l∥y轴.∴△BPM∽△BOD.∴BPBO=BMBD=12.∴BM=DM.∵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DMCQ,∴BMCQ,∴四边形CQBM为平行四边形.第39讲┃运动型问题方法二: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1x+b1,则b1=-4,8k1+b1=0,解得k1=12,b1=-4,∴直线BC的解析式为y=12x-4.又∵l⊥x轴交BC于点N.∴x=4时,y=-2.∴点N的坐标为(4,-2),由上面可知,点M,Q的坐标分别为:(4,2),Q(4,-6).∴MN=2-(-2)=4,NQ=-2-(-6)=4.∴MN=QN.又∵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DB∥CQ,∴∠MBN=∠NCQ,又∠MNB=∠CNQ,∴△BMN≌△CQN,∴BN=CN.∴四边形CQBM为平行四边形.(3)抛物线上存在两个这样的点Q,分别是Q1(-2,0),Q2(6,-4).第39讲┃运动型问题探究二线动型动态题例2[2013·泰州]如图39-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2与y轴相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y=k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相交于点B(m,2).(1)求该反比例函数关系式;(2)将直线y=x-2向上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相交于点C,且△ABC的面积为18,求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第39讲┃运动型问题【例题分层探究】(1)利用点B是直线y=x-2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怎样求m的值?此时点B的坐标是多少?根据点B的坐标及点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如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2)△ABC的面积如何表示?根据△ABC的面积为18,怎样求点C的坐标?(3)利用(2)中求得的C点坐标,怎样求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第39讲┃运动型问题第39讲┃运动型问题(1)将B点的纵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关系式,可求得m=4,∴B(4,2).将B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可求得y=8x,(2)△ABC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3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8,设C点坐标为x,8x,将△ABC的面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求得x的值,从而得C点坐标.(3)由于平移前后两条直线平行,故它们的斜率k相同且都为1,故可设平移后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x+b,点C在平移后的直线上,所以把C点坐标代入即可求得.【解题方法点析】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线运动的变化,研究图形的变化.由图形变化前后的关系及图形的性质综合解决问题,如本题利用平移性质及三角面积建立方程解决问题.第39讲┃运动型问题解:(1)∵点B(m,2)在直线y=x-2上,∴m-2=2,解得m=4,∴点B的坐标为(4,2).又∵点B(4,2)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k=8,∴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为y=8x.第39讲┃运动型问题(2)设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x+b,C点坐标为x,8x.∵△ABC的面积为18,∴4×8x+2-12×4×4-12×(4-x)8x-2-12×x×8x+2=18,化简,得x2+7x-8=0,解得x1=-8,x2=1.∵x>0,∴x=1,∴C点坐标为(1,8).把C点坐标代入y=x+b,得8=1+b,∴b=7.∴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x+7.第39讲┃运动型问题探究三面动型问题例3如图39-3①,在Rt△ABC中,∠A=90°,AB=AC,BC=42,另有一等腰梯形DEFG(GF∥DE)的底边DE与BC重合,两腰分别落在AB,AC上,且G,F分别是AB,AC的中点.第39讲┃运动型问题操作:固定△ABC,将等腰梯形DEFG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方向向右运动,直到点D与点C重合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x秒,运动后的等腰梯形为DEF′G′(如图②).(1)探究1: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CEF′F能否是菱形?若能,请求出此时x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探究2:设在运动过程中△ABC与等腰梯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第39讲┃运动型问题【例题分层探究】(1)在运动中,四边形CEF′F为平行四边形,若使其为菱形,则CE和CF之间应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如何求运动时间x呢?(2)四边形CEF′F在运动过程中,当点G′与F重合前,重叠部分是什么图形,如何求其面积?(3)当点G′与F重合及重合后,重叠部分的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求其面积?第39讲┃运动型问题第39讲┃运动型问题(1)CE=CF,由CF=12AC,可求CE的长度,而CE为移动的距离,由移动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故可求运动时间.(2)重叠的部分为等腰梯形,过点G作GM⊥BC于M,先求GM,进而可得等腰梯形DEFG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BDG′G的面积,所以重叠部分的面积为等腰梯形DEFG的面积-平行四边形BDG′G的面积.(3)重叠部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设FC与DG′交于点P,作PQ⊥DC于Q,可求得PQ的长,故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重叠部分的面积.【解题方法点析】解决与面有关的运动问题,通常都是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研究,由静态状况反映动态过程的一般情况,解这类题关键是抓住面运动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性质.第39讲┃运动型问题解:(1)能为菱形.在Rt△ABC中,AB=AC,BC=42,∴AB=AC=4.由于FC∥EF′,CE∥FF′,∴四边形CEF′F是平行四边形.当CE=CF=12AC=2时,四边形CEF′F为菱形,此时可求得x=2.故当x=2时,四边形CEF′F为菱形.第39讲┃运动型问题(2)分两种情况:(1)当0≤x<22时,如图,过点G作GM⊥BC于M.∵AB=AC,∠BAC=90°,BC=42,G为AB的中点,∴GM=2.又∵G,F分别为AB,AC的中点,∴GF=12BC=22.∴S梯形DEFG=12(22+42)×2=6.∴等腰梯形DEFG的面积为6.∵GM=2,∴SBDG′G=2x.∴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6-2x.第39讲┃运动型问题(2)当22≤x≤42时,设FC与DG′交于点P,则∠PDC=∠PCD=45°.∴∠CPD=90°,PC=PD.作PQ⊥DC于Q,则PQ=DQ=QC=12(42-x).∴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12(42-x)×12(42-x)=14(42-x)2=14x2-22x+8.综上,当0≤x22时,y=6-2x;当22≤x≤42时,y=14x2-22x+8.第39讲┃运动型问题┃考题实战演练┃1.[2013·衢州]如图39-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沿A→D→C→B→A的路径匀速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APD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B第39讲┃运动型问题[解析]当点P由点A向点D运动时,y的值为0;当点P在DC上运动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在CB上运动时,y不变;当点P在BA上运动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选项B符合.第39讲┃运动型问题2.如图39-6,把Rt△ABC放在直角坐标系内,其中∠CAB=90°,BC=5,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4,0),将△ABC沿x轴向右平移,当点C落在直线y=2x-6上时,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A.4B.8C.16D.82C第39讲┃运动型问题[解析]∵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4,0),∴AB=3.∵∠CAB=90°,BC=5,∴AC=4,∴点C的坐标为(1,4).当点C落在直线y=2x-6上时,令y=4,得到4=2x-6,解得x=5,∴平移的距离为5-1=4,∴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4×4=16,故选C.第39讲┃运动型问题3.[2012·黔东南州]如图39-7,点P是正方形ABCD边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连接PD,并将线段PD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得线段PE,连接BE,则∠CBE等于()A.75°B.60°C.45°D.30°C第39讲┃运动型问题[解析]过点E作E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则∠F=90°,∵线段PE是线段PD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PD=PE,∠DPE=90°,∴∠APD+∠EPF=90°.∵∠APD+∠ADP=90°,∴∠ADP=∠EPF.在△APD和△FEP中,∵∠ADP=∠FPE,∠A=∠F=90°,PD=EP,∴△APD≌△FEP,∴AP=FE,AD=FP.又∵AD=AB,∴AB=PF,即AP+PB=PB+BF,∴AP=BF,∴BF=EF.又∠F=90°,∴△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F=45°,又∠CBF=∠ABC=90°,∴∠CB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