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453-2011 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020.20B05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453—2011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ProductiveCultivationRegulationsforWheat-RiceCroppingSystemalongtheHuaiheRiver2011-07-07发布2011-08-07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1453—2011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令聪、武立权、黄正来、汪建来、高福平、姜涛。DB34/T1453—20111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徽沿淮地区小麦水稻周年平衡增产配套的品种、播期、播量、肥料运筹、水管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主要栽培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地区稻麦连作区一季中稻、稻茬麦高产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350-2009稻谷GB1351-2008小麦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8321.8-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周年平衡增产指将小麦水稻两季作物作为一个栽培整体来考虑,依据气候与作物的时空统一性及冬小麦、水稻栽培生理的互补规律,对小麦水稻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两季产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4产地环境条件4.1灌溉水质量应符合NY5332的规定。4.2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NY5332的规定。4.3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5332的规定。DB34/T1453—201125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中稻每667m2产600kg~650kg。中粳稻要求每667m2穗数20万~23万,平均每穗总粒数130粒~15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g~27.5g;中籼稻每667m2穗数16万~17万,平均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8g。小麦每667m2产400kg~450kg,每667m2成穗34万~38万,穗粒数35粒~40粒,千粒重38g~42g。6茬口配置与播栽期中籼稻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6月5日~6月15日移栽,9月下旬腾茬;小麦10月15日~10月20日播种,第二年5月底到6月初腾茬。中粳稻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6月5日~6月15日移栽,10月上中旬腾茬;小麦10月20日~10月25日播种,第二年5月底到6月初腾茬。7品种搭配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品种(组合)。中籼稻推荐使用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中籼稻茬口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中粳稻推荐使用优质高产常规品种或杂交水稻品种,中粳稻茬口选用春性小麦品种。8平衡施肥中籼稻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5kg~16kg、五氧化二磷5kg~7kg、氧化钾7kg~8kg,硅肥4kg~5kg、锌肥lkg~2kg;接茬小麦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4kg~16kg、五氧化二磷5kg~7kg、氧化钾6kg~8kg,锌肥lkg~1.5kg。中粳稻全生育期每667m2施氮17.5kg~20kg、五氧化二磷7kg~10kg、氧化钾8kg~10kg,硅肥4kg~5kg、锌肥1kg~2kg;接茬小麦全生育期每667m2施纯氮12kg~14kg、五氧化二磷4kg~6kg、氧化钾5kg~7kg,锌肥lkg~1.5kg。9水稻育秧技术9.1秧龄及壮秧标准秧龄30d~35d,叶龄6叶~7叶,70%的秧苗带蘖2个~3个,苗高20cm~30cm左右,白根数25条~30条,叶色绿偏淡,根系短、白、粗、多。9.2育秧方式9.2.1旱育秧技术要点为肥床:疏松肥沃的菜园地或旱作地。足肥:播种前15天~20天每667m2施45%(15N-15P-15K)三元复合肥50kg、氯化钾5kg、尿素10kg~15kg或旱育壮秧剂40kg~50kg,稀播:30kg/667m2(秧本田比1:25~30),采用抛栽方式可拌强吸水种衣剂。DB34/T1453—201139.2.2湿润育秧合式秧田(平整、排灌方便)、稀播:12.5kg/667m2(秧本田比1:10),踏谷,扎根立苗前湿润管理,严禁淹水倒芽。9.2.3塑盘育秧抛秧采用壮秧剂拌营养土,精确定量播种(每孔1粒或2粒种子)、控制秧龄(20d~25d)、移栽前1d~2d重施送嫁肥。10移栽10.1原则宽行窄株,确定合理密度,提高栽插质量;推广免耕抛秧和机插秧,省工节本。10.2移栽期本区小麦收获期一般在5月底6月初,水稻移栽期根据育秧方式、播种期和秧龄安排在6月5日~15日。10.3移栽密度10.3.1手插秧籼稻:30×13cm2,每667m2穴数1.7万~1.8万,每穴带蘖苗1本~2本(主茎和大分蘖共4苗左右),基本苗每667m26万~7万;粳稻:25×13cm2,每667m2穴数1.8万~2.0万,每穴茎蘖苗4苗~5苗,基本苗每667m28万~10万。10.3.2抛栽抛栽基本苗比手插秧增加5%~10%,无论人工或机械抛栽,力求均匀,拉绳隔3m捡出宽30cm的人行道,对0.1m2以上的大空进行补苗。11施肥11.1原则精确定量,合理配方,适氮稳磷增钾补微;前肥后移,减少基蘖肥,增施穗肥,控制前期无效生长量,主攻大穗;淘汰“一头轰”施肥技术。11.2施肥时期和数量11.2.1基肥籼稻每667m2无害化处理有机肥1000kg左右,尿素15kg,磷酸二铵15kg(籼稻)或20kg(粳稻),氯化钾6kg,或者45%(15N-15P-15K)三元复合肥40kg(籼稻)或45kg(粳稻),硅肥4kg~5kg、锌肥lkg~2kg。基肥中有机肥在耕前施下,化肥在耕后整地前施下。11.2.2分蘖肥DB34/T1453—20114栽后7d左右,籼稻每667m2施尿素3kg~5kg,粳稻每667m2施尿素5kg~7.5kg。11.2.3促花肥在拔第一节间后,即抽穗前25d左右,每667m2追施尿素2.5kg~3kg(籼稻)或12kg~14kg(粳稻),氯化钾5kg~6kg。11.2.4保花肥在抽穗前12d左右,每667m2追施尿素5.5kg~7kg(籼稻)或5.5kg~6kg(粳稻)。11.2.5叶面喷肥灌浆期每667m2可用磷酸二氢钾250g加尿素500g兑水喷施。12大田管理12.1原则采用群体质量控制技术,严格控制高峰苗,提高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推广节水健身栽培,淘汰长期水层灌溉、深水灌溉。12.2水浆管理全生育期推行浅湿间歇灌溉技术,需水临界期遇雨蓄水。一般返青期浅水,分蘖前期(栽后20d以内)浅水湿润交替;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栽后25d左右,约在6月底)晒田,至拔节初期(第一节间定长、二次枝梗分化期,距抽穗约有25d左右,约在7月下旬)以干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可分次搁田控苗,历时25d左右;该段时间以干为主是控制高峰苗、强根壮秆健身栽培及减少无效生长和提高成穗率的关键,也为以后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主攻大穗打下基础。二次枝梗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7月下旬~8月下旬)以浅水湿润交替为主。灌浆至成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一周断水。13病虫草害综合防治13.1原则一保一宽三严,即注意保护害虫天敌;适当放宽防治标准,不滥施农药;严格农药种类,严格施药时间,严格用药数量。13.2防治对象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白叶枯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蓟马等;杂草主要有稗草、眼子菜、慈菇、莎草、空心莲子草等。13.3农业防治施用的有机肥应经高温沤制杀死草籽;及时耕翻耙田,清除田间及埂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等。13.4生物防治DB34/T1453—20115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13.5物理防治大面积生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13.6药剂防治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见附录A。14收获黄熟末期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收获后,稻谷及时晾晒,使水分下降到13%(籼稻)或14%(粳稻)后贮藏。15小麦整地15.1整地时间水稻收获后,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昀大持水量的70%~85%时适墒耕作,墒情不足的砂性土壤可先造墒,晾晒后耕作。15.2整地方式a)采用少免耕作业,旋耕深度视土壤墒情,一般为8cm~12cm,作业2遍。特别松软的土壤要镇压,使土壤保持适当的紧密度。b)长期旋耕的田块应间隔2年~3年进行一次深耕(松),深耕(松)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宜。三漏田不宜进行深松。15.3三沟配套播种作业后应及时采用机械化开沟技术(视播种期天气影响,可播前开部分墒沟)。田内“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别达到0.2m、0.25m、0.35m左右;田外大沟深0.6m~0.8m;畦沟间隔3m~4m。做到沟沟相通,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16施肥16.1原则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肥结合的施肥原则。16.2施肥时期和数量16.2.1基肥在整地播种前,每667m2施无害化处理有机肥1000kg,尿素10kg,45%(15N-15P-15K)三元复合肥30kg~40kg,锌肥lkg~1.5kg。16.2.2返青肥DB34/T1453—20116对于苗情弱、群体不足的田块,应施用返青肥,一般每667m2施尿素2.5kg~5kg。16.2.3拔节肥普施拔节肥,每667m2施尿素8kg~10kg。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遇旱时要追肥与浇水相结合。16.2.4叶面喷肥在小麦抽穗至灌浆前中期,每667m2用尿素1kg、磷酸二氢钾0.2kg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洒。17小麦播种技术17.1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种子达GB4404.1-2008标准。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未经包衣的种子,每50kg麦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50ml兑水3kg拌种。拌后堆闷3小时~4小时,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17.2播种方式用条播机进行播种,或少免耕机条播,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20cm,播深3cm~4cm。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一播全苗。17.3适量播种在足墒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的前提下,10月中旬播种的半冬性品种,基本苗每667m215万~18万;10月下旬播种的春性品种,基本苗每667m218万~22万。播期推迟,基本苗适当增加。18苗期管理18.1及早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对行内10cm以上缺苗断垄地段,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3叶期至4叶期,在同一田块中堆苗或稠密处选择有分蘖的带土麦苗,移栽至缺苗处。18.2科学冬灌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或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18.3适时中耕镇压要适时中耕保墒,促根蘖健壮发育。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采取深中耕断根或镇压。对秸秆还田没有造墒的麦田,播后必须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对秋冬雨雪偏少,口墒较差,且坷垃较多的麦田应在冬前适时镇压,保苗安全越冬。DB34/T1453—2011719小麦中后期管理19.1防倒与防冻19.1.1化控防倒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化控。对基部第一节间已定长的田块,不进行化控,以免影响小麦正常抽穗。19.1.2预防冻害小麦拔节期前后,在预报有寒流来临之前,采取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一般每667m2追施尿素5kg~10kg,促其尽快恢复生长。19.2小麦降湿壮根春季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