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DB34备案号: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715—2007弱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07-06-06发布2007-06-06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715—2007I前言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蔡志明、孔令娟。DB34/T715—20071弱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弱筋小麦生产的范围、生态条件、产量及品质指标、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脱粒、贮藏等技术规范。适用于安徽省沿淮及江淮地区弱筋小麦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5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71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GB/T17892优质小麦强筋小麦标准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弱筋小麦粉质率不低于70%,加工成的小麦粉筋力较弱,适合于制作蛋糕和酥性饼干等食品。3.2粗蛋白质粗蛋白质指干基。3.3湿面筋含量湿面筋指14%的水分基。3.4降落数值指黏度计管浸入热水器到黏度计搅拌降落进入糊化的悬浮液中的总时间(包括搅拌时间),以秒(s)为单位。3.5面团稳定时间指粉质图谱首次穿过500BU和开始衰落再次穿过此标线的时间,用分钟(min)来表示。4生态条件DB34/T715—200724.1产地选择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59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4.2气候条件小麦开花~成熟期间日平均气温15~20℃,光热资源相对匮乏,小麦生育后期日照少,常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250~400毫米,其中抽穗~成熟期降水70~150毫米。4.3土壤条件砂土、砂壤土等土质偏砂、肥力中等的土壤。4.4肥力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1.3%,速效氮含量≤100mg/kg。5产量及品质5.1产量指标350kg/667m2~400kg/667m2。穗数35万/667m2~38万/667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6g~38g。5.2品质指标容重≥750g/L,水分≤12.5%,不完善粒≤6.0%,粗蛋白质含量≤11.5%,湿面筋含量≤22.0%,降落数值≥300s,面团稳定时间≤2.5min。6栽培技术6.1品种选择选用品种应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沿淮及江淮地区种植,其品质应符合GB/T17892的规定。6.2整地6.2.1整地方式旱茬:深耕20cm以上,随耕随耙,耕透耙平。水稻茬:免(少)耕整地,每隔2年~3年深翻或深松整地一次。6.2.26.2.2整地质量旱茬麦整地标准:“深、透、实、足”,上虚下实,沟直厢平。水稻茬开好竖沟、腰沟、田头沟,竖沟深25cm~30cm、腰沟深35cm~40cm、田头沟深45cm~50cm,沟宽20cm,畦面宽1.5m~2m。6.3施肥6.3.1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施足基肥、重施苗肥,早施返青肥,后期少施氮肥。肥料应符合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6.3.2总施肥量每667m2施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土杂肥2000kg,纯氮10kg~12kg,五氧化二磷5kg~6kg,氧化钾4kg~6kg。6.3.3肥料分配土杂肥、磷、钾肥及70%的氮肥做基肥,30%的氮肥做追肥。6.3.4施肥方法深施基肥,犁地时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趁雨撒施或叶面喷施。6.4播种6.4.1种子质量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DB34/T715—200736.4.2种子处理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15%粉锈宁75g+水3kg搅匀,拌麦种50kg,边喷边拌,稍晾干后播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6.4.3播种期半冬性品种在10月中旬(日平均温度为16℃~14℃)播种;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日平均温度为14℃~12℃)播种。6.4.4基本苗18万/667m2~20万/667m2,6.4.5播种量的计算方法根据每667m2计划基本苗、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田间出苗率确定每667m2实际播种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算,整地质量高、墒情足按85%计算,差的按75%计算。播种量按下列公式计算。6.4.6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20cm~23cm,播种深度3cm~4cm。6.5田间管理6.5.1苗期管理6.5.1.1管理目标到12月下旬小麦越冬时,主茎叶龄5~6,单株分蘖2个~3个,次生根4条~5条,总茎蘖数50万/667m2~70万/667m2。6.5.1.2查苗补缺小麦3叶~4叶期及时查苗补缺,缺苗断垄的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有疙瘩苗的及时疏苗。6.5.1.3化学除草于小麦3叶~4叶期进行化除,冬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待早春气温回升后,小麦拔节前补防。防治方法见附录。6.5.1.4合理追肥对长势偏弱的田块,早施苗肥,促早发根,增蘖,每667m2追尿素4kg~6kg。6.5.1.5控制旺苗对旺长麦田在封冻之前选择晴天中午,用长圆石磙压1遍~2遍,可抑制主茎和大分蘖徒长,或每667m2用壮丰安35ml,对水40kg叶面喷施,化控蹲苗。6.5.2中后期管理6.5.2.1管理目标穗大、粒多、籽粒饱满。6.5.2.2追施返青肥于返青前后用耧穿施或趁雨追施返青肥,每667m2追尿素5kg~7kg。6.5.2.3清沟排水及时清理“三沟”,保持三沟相通,能排能灌。小麦拔节、孕穗、开花灌浆阶段,遇涝要及时排涝,做到雨住田干。6.5.2.4中耕除草在小麦封垄前中耕,中耕深度3cm~5cm,群体偏大的旺苗,深锄7cm~10cm。6.5.2.5化学调控小麦收获前20天喷施强力增产素、磷酸二氢钾或硼砂等生理活性肥料。也可把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开展“一喷三防”。DB34/T715—200747病、虫、草害防治7.1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中提倡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7.2防治方法防治对象、适期及方法见附录。8收获、脱粒、贮藏8.1收获时期人工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8.2脱粒单独收获,单独脱粒。8.3晾晒选用三合土麦场晾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薄摊勤翻,晒至50℃~52℃,保持2个小时,下午4时前聚堆入仓。8.4贮藏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或“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DB34/T715—20075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对象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农药名称推荐使用剂量注意事项纹枯病小麦拌种时或分蘖末期病株率20%纹霉清井冈霉素纹霉清33%可湿性粉剂种子量的0.2%20%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kg喷雾12.5%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50kg喷雾茎基部喷药白粉病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20%三唑酮烯唑醇15%可湿性粉剂75g对水50kg喷雾12.5%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kg喷雾叶片喷雾感病品种一周后补喷一次赤霉病抽穗至扬花期病穗率3%多菌灵80%超微粉100g对水50kg喷雾40%胶悬剂150ml对水50kg喷雾锈病早期的发病中心集中围歼大田病叶率20%三唑酮烯唑醇20%乳油45-60ml对水50kg喷雾12.5%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kg喷雾地下害虫播种前拌种死苗率3%辛硫磷50%辛硫磷乳油种子量的0.1%加种子量6%的水拌种苗蚜穗蚜生长期穗期百株(穗)蚜量500头吡虫啉抗蚜威10%可湿性粉剂15g对水50kg喷雾50%可湿性粉剂10g对水50kg喷雾喷植株喷穗部吸浆虫4月中、下旬10复网20头幼虫以上或扒开毒垄见虫2头~3头敌敌畏毒死蜱80%乳油150ml加土20kg撒施40%乳油50ml加适量水加土20kg撒施拌毒土麦蜘蛛小麦返青后每米行长1500头扫螨净毒死蜱20%乳油40g对水50kg喷雾40%乳油50ml对水50kg喷雾粘虫幼虫二三阶段25头/平方米~30头/平方米灭幼脲3号高效氯氰菊脂25%悬浮剂30g~40g对水50kg喷雾4.5%乳油30ml~60ml对水50kg喷雾田块周边均要喷到单子叶杂草冬前为主,春季补充,450株/平方米粉恶唑禾草灵6.9%骠马或精骠或骠灵乳油40ml~60ml对水50kg喷雾3%世玛油悬剂20ml~30ml对水50kg喷雾日平均温度5℃以上,小麦拔节前20%使它隆乳油50ml~70ml对水50kg喷雾5.83%麦喜悬浮剂7.5ml~12.5ml对水50kg喷雾阔叶杂草小麦3叶~4叶期450株/平方米氟草烟磺酰胺ED-570十阔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