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节社会文化第三节个人社会化第四节社会组织第五节社会群体与社区第六节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第九章主要内容一、社会学的定义与对象(一)社会学是以探讨人在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或行为为主要内容,具有高度生活化的一门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社会结构:包括实体结构和文化结构两部分。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实体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如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文化结构是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如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法律规范、行为方式等。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2.研究社会过程、社会互动和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结构属于“静态社会研究”,研究社会过程属于“社会动态研究”。社会互动则属于个人和群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3.研究社会关系社会学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关系是很广泛的,人们在社会的大网络中盛会,除了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家庭关系、亲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两性关系、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关系等。研究社会学关系一般是从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开始的。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4.研究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某种社会刺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是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人们的社会行为造成的。社会学的研究不在于描述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表面现象和发展过程,而在于探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律,从而把握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将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三)社会学的研究特点1.整体性:社会学注意从整体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着眼于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社会学正是通过整体来考察部分,了解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部分的实质。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2.综合性:社会学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借助于不同学科的理论,作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探讨。3.实证性: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现实社会,并采取一种实证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上。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二.社会学学习研究态度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认真进行社会调查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补充内容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三个层次分别是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一)方法论:包括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二)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三)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一、文化的定义及特点概述(一)文化的定义:表示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世代相传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动的共识。(二)文化的特点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是文化产生的渊源。第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变量。第四,行为是文化的函数。第二节社会文化【单项选择题】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文化模式B.传播与融合C.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D.价值观【答案】:B【解析】: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节社会文化二、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一)定义:1.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2.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相互适应为标志。第二节社会文化(二)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冲突虽然以文化之间的相互排斥为主,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绝对的排斥是不可能的。而文化的融合虽然以吸收为主,但不加以选择的全盘同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总是互相交叉的,冲突中有融合,而融合中也有排斥。这种辩证关系,才使社区文化有可能产生认同的价值观。第二节社会文化一、社会化的定义、特征及条件(一)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第三节个人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3.终身持续性4.相互性(三)社会化的条件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人有思维能力。第三节个人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知识(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包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2.从社会化发生的领域来看,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第三节个人社会化(二)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三)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第三节个人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指继基本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他从个人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时才结束。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第三节个人社会化一、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定义: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具体的运行环境中将其参与者行为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相对持续的社会结构系统。第四节社会组织(二)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美国社会学家利维特在1965年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了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组织环境。其中组织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第四节社会组织(三)社会组织的特性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指出,社会组织具有持续性、可靠性和可控性。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第四节社会组织【单项选择题】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是因为()。A.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B.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C.组织使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D.组织具有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第四节社会组织【答案】:A【解析】: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指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是因为,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第四节社会组织(四)社会组织的分类1.目标原则:(1)互利组织,组织参与者均可以从中获益的组织.(2)盈利组织,指以盈利为目的、受益者只是少部分人的组织(3)非盈利组织,指以使服务对象受益为目标的组织.(4)公益组织,指为社会和大众谋福利为目标的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2.结构原则。(1)正式组织,指具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2)非正式组织,指正式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第四节社会组织3.功能原则。(1.)生产组织,通过这类组织,社会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以适应人类的生存;(2)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机关和政党组织;(3)整合组织,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4)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4.控制原则。(1)强制性组织,指通过强制手段迫使成员服从的组织.(2)功利组织,指通过金钱或物质报酬为媒介控制其成员的组织.(3)规范组织,指通过伦理道德或观念信仰来控制其成员的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5.中国按照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划分为:(1)经济组织:指社会中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其主要活动的组织。包括生产机构、商业机构和服务机构。多种经济组织有机地结合,形成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第四节社会组织(2)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专门处理社会各种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我国的政党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政权组织则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第四节社会组织(3)文化组织:文化组织包括社会各级各类的文艺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科技组织和宗教组织。文化组织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传播、弘扬人类的文化成果;二是宣传各种社会思想观念;三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第四节社会组织(4)群众组织:群众组织包括群众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我国的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分为文教体卫类、学术类、工商行业类、社会公益类和宗教类等几种类型.第四节社会组织(五)社会组织的功能社会组织使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个体力量结合为整体力量。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活动的效率。社会组织增强了人类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承担和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四节社会组织二.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一)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从组织内部各种关系正式与否的角度,将其划分成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类。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直线型、矩阵型和网络型。第四节社会组织1.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种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职位、部门是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现代组织的正式结构一般由这三种基本类型复合演化而来,如直线矩阵型、直线参谋制、事业部制、系统制。特点:正式结构以理性为原则,它是完成组织目标合理而有效的工具。第四节社会组织2.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组织确认和维护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特点:非正式结构是非理性关系的体现,它依附正式结构而存在。非正式结构的行为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强制性的。组织内部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组织成员的流动,都容易引起非正式结构的变化甚至解体。第四节社会组织3.两种结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非正式结构的行为是对正式结构的偏离(1)当偏离度较小时,非正式结构只是依附于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2)当偏离度较大时,往往表明非正式行为中的合理影响在增大,正式结构应予以正视。这时非正式结构有可能转变为制度化的东西,成为正式结构的一部分。第四节社会组织三.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一)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一般过程1.组织运行是引起组织自身的运动过程,它是一个输入、输出或投入、产出过程。2.组织管理是对组织运行的操纵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组织目标。第四节社会组织3.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投入即调动和使用资源;(2)生产,对投入的资源进行处理;(3)产出,输出产品。第四节社会组织4.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组织冲突不可避免。组织内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冲突;(3)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5)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第四节社会组织组织外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2)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第四节社会组织【多项选择题】以下属于组织外部冲突的是()A.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B.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C.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D.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第四节社会组织【答案】:ACD【解析】:组织外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2)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第四节社会组织5.三个环节:(1)决策。即确定的组织目标以及选择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决策一般遵循科学的决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