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春望》教案(公开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能力目标: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交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教师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春望》,看一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现实。出示课题。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2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分析诗歌凝神听读1、听读2、正音(课件显示)3、节奏划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自由试读:自己读,小组读,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班齐读读清诗意:首联: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深:茂盛。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颔联:感时:感伤时局恨别:痛恨离别。别,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译文: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3颈联:烽火:战火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抵:值,相当译文: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尾联:搔:用指甲挠浑:简直不胜:禁不住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译文: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品读诗情:诗歌赏析的角度: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关键字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请同学们自选角度赏析诗歌(小组讨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关键字词: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的气氛。反衬手法:“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沉痛悲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答:触景生情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4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薄薄的家书万两黄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5“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小结:诗人“望”的是什么?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同学们还知道有关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4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6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4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9岁)结束语: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三、作业(一)、全班背诵全诗。(二)、课后拓展1、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你从诗歌中联想到了什么?请描绘诗歌画面。2、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三)延伸试题:1、战乱之中,家属难得,对远方家人惦念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用花鸟的反意来写诗人心绪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3、用移情法表达含蓄丰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国都陷落,山河破碎令人感到满目惨然触目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6、刻画一个忧国思家,爱国者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通过细节描写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