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范例业内资深专家预言,在新世纪,谁掌握了物流与配送,谁就赢得了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和大型跨国公司所关注、探讨和实践的热点。而第三方物流的基础是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管理、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从而使物流过程更加合理化、高效化、现代化。1、概述5、实施2、原则方法4、分析设计3、规划Contents1、概述5、实施2、原则方法4、分析设计3、规划Contents6、维护评价第一节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概述概述1、职能2、处理要求•一、物流信息系统的职能•1、运输信息管理职能•单据是物流信息的基础。运输活动涉及的单据包括:订货通知单、提货单、运费清单、货运清单等。•物流信息系统将上述各种单据整合成一张运输单证,一次性生成。以此来保证物流数据的的一致性。•物流信息系统应考虑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以及运输费用等来制定运输方案。努力消除车辆空驶、对流运输、迂回运输、倒流运输、过远运输、运力选择不当运输等不合理运输。•2、仓储信息管理职能•仓储活动基本信息包括:仓库描述信息和库存物品描述信息•仓库描述信息:仓库的地理位置、建筑形态与特征、仓库面积、经营性质、经营方式、货架编码、仓库的设施设备等•库存物品描述信息:货品存放位置、货品名称、重量、形状、包装类别、数量、入库时间、使用的装卸方式、存放规则、入库事项等。•3、加工信息管理职能•物流加工指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通的过程中,为促进销售、维护商品质量及提高物流效率而对物品进行的初级加工。•物流加工业务的相关信息:物品加工要求、加工时间、加工量、加工流程、加工费用、加工方式、加工报价等。•4、配送信息管理职能•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备货环节基本信息:货源供应信息与筹集状况、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信息•配送加工分拣环节基本信息:货物品种、数量、包装、运送方式等。•配装:指单个用户的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而将不同用户的货物集中进行配送。二、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要求1、可得性。数据容易取得,而且采集全面、处理及时。2、精确性。能够准确反映目前的状况和定期活动,以衡量客户订货和存货水平。3、及时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操作,因为信息具有时效性。4、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应满足客户需求。•5、适用与灵活性。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对客户有实际效用,并且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6、预警性。物流过程数据处理以异常情况为基础,突出问题,发现机会。•7、安全性。数据处理过程不会发生丢失、篡改、破坏、盗取以及数据的易于备份和恢复。•8、经济性。在数据收集、存储、加工、传输、输入输出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要做好核算控制,控制费用和成本。第二节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一、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1、一把手原则动员和坚持企业主要领导参与系统开发过程。是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2、稳定性原则。信息系统开发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3、抓主线原则。信息系统的开发坚持从实际出发,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抓住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巩固提高的关键问题。•4、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水平层次、开发周期、开发成本、系统功能定位应与实际需求挂钩,不冒进,不拖沓。•5、系统性原则。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整体角度出发,不能将各个子系统模块割裂开,坚持整体观念。•6、“四统一”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软硬件环境。•7、面向用户原则。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目标应以不断满足和改善用户体验,可操作性强。•8、阶段性原则。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提前做好规划,后期应按照规划步骤进行。•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开发方法包括: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Case法•1、生命周期法•亦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将开发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五个相互连接的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要产生相应的文档,上一个文档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1)系统规划。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如果不满意,则要反馈并修正这一过程如果不可行,则取消项目;如果可行并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工作。•(2)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若方案不可行,则停止项目;若方案不满意,则修改这个过程;若可行并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购置与安装设备,最终给出设计方案,如不满意,则反馈并修正这个过程;如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工作。•(4)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是同时进行编程(程序员)、人员培训(有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员)以及数据准备(业务人员),然后投入试运行。如有问题,则修改程序;如果满意,则进入下一阶段工作。•(5)系统维护阶段。负责展开对系统的使用和评价,评价也包含对系统进行开发改进。•注意:生命周期法中,一轮开发结束,系统投入使用,并不意味着开发过程结束,意味着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和重构的新阶段的开始,很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周期。•优点:强调用户参与,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开发过程规范严格,有配套相应的文档文件供后期维护系统使用。•缺点:开发时间长,成本高,需要用户提供完整的需求,开发过程复杂,不易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提出要求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分析报告审批修改目标、追加资源、等待条件A停止研制否修改是•2、原型法•即原型方法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创新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环境。•原型法的开发步骤:修改和完善系统原型确定用户最初要求研制系统原型评价、使用系统原型完成系统开发并交付使用用户满意?NY•优点:可以有效避免因开发者与用户的认识隔阂所产生的失败。•缺点:对系统开发过程管理较为困难,难于控制,易造成混乱,原型法对于很多内部处理程序和拥有大量逻辑运算的功能模块等均无法有效模拟,从而造成开发障碍。•原形法的适用场合:•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整体上仍使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而仅对其中功能独立的模块采用原型法。•3、面向对象法•面向对象法从分析组成系统的对象开始,是基于数据抽象的类的组合的自底向上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法的四个阶段:•(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用户的具体需求。•(2)系统分析阶段。从复杂问题中抽离识别出对象及其行为、结构、属性等。•(3)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文档资料,进行抽象、归类与整理,运用雏形法构造出系统的雏形。•(4)系统实现阶段。根据系统设计阶段文档资料。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实现。•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1、封装性。指系统操作程序和数据封装在一起,针对对象的操作隐藏在行为中。状态有对象的属性来描述,通过对象中的行为来改变,外界一无所知。•2、抽象性。抽离实体的本质和内在属性,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属性。•3、继承性。指子类共享父类的属性与操作的一种方式。•4、动态性。指对象之间统一方便及适时的信息传递机制。•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①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的现实世界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因而用它开发的软件更易于理解,易于维护。•②面向对象的封装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③面向对象的继承性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4、Case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即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辅助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严格地讲,CASE方法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开发方法,具体开发时,仍需与其他方法结合。•CASE方法采用的软件工具有:•⑴查询语言。是指用来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的高级语言,如SQL。•⑵报表生成器。•⑶图表软件。•⑷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⑸应用软件包等。•Case法特点:•1、解决了从客观世界到软件系统的直接映射问题•2、使结构化方法更加实用•3、自动检测的方法提高了软件的质量•4、使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法付诸实施•5、简化了软件的管理和维护•6、加速了系统的开发过程•7、简化开发者的工作流程和任务•8、使软件各部分都能够重复使用•9、产生出统一的标准化的系统文档第三节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一、战略规划的重要性•1、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信息系统建设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管理环境,和企业人财物各种资源的配置,战略规划是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先期工程。•2、是系统开发的纲领。规划规定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方法、步骤以及开发人员和需共同遵守的准则,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手段。•3、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规划是系统开发的导向,也是参照对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偏差进行微观调控,及时修改完善计划。•4、是系统验收和评价的标准。规划中确定的系统目标、功能、特点等是对新系统建成运行后进行验收评价的标准。二、物流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即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设计信息系统。于20世纪70年代由IBM提出,也称为业务系统规划法。此方法的核心是信息支持企业运行。2、信息系统架构法(ISA)即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描述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主要从三个角度描述:对企业重要的对象的数据、操作这些数据的过程或功能、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部分的位置。•3、价值链分析法(VCA)•即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企业通过在在价值链过程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于1985年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提出)•4、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关键成功因素的4个主要来源:个别产业的结构、竞争策略和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环境因素、暂时因素(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组织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领域。•)。•关键成功因素的主要步骤:•(1)了解企业目标•(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3)识别性能的指标和标准•(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国际一流大学教学成果学术水平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程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力量更多科研成果......组织目标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性能指标事例•5、战略集合转移法(SST)•战略目标集转换法是威廉·金1978年提出的,他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目的、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复杂性、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其基本出发点是将该集合转换为MIS战略与目标。信息系统目标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约束公众客户政府股东管理者雇员组织使命组织目标组织战略组织支撑因素识别组织的战略集描绘出各类人员识别每类人员的要求定义每类人员识别系统相应的使命及战略解释和验证组织的战略集将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根据组织目标确定信息系统目标,对应组织战略集的元素识别相应信息系统战略的约束,根据信息系统目标和约束提出信息系统战略。•6、组合规划法(PP)•指对未来的信息系统投资的数量和范围的决策,是确定规划层次和资源以及IT组合影响的方法。•7、战略信息系统法(SISP)•指在组织IT基础结构的所有投资中,,确定一种特定的IT应用类型,并且规划其实施,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第四节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一、物流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