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刘震云(1958—)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1973--1978服兵役。1978--1982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1991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作品:《单位》《官场》《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温故1942》《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刘震云是当代文坛一位风格卓异、成就斐然的实力派作家。他集记者、作家、演员、编剧、制片人等众多身份于一身,他的作品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与言说空间。二、创作(一)早期——现实存在的畸形与异化对人的生存状态、命运悲剧、人性的反常与扭曲的审美观照。尤其是物质生存的极端匮乏导致了精神生存的异化和扭曲。《瓜地一夜》《塔铺》《新兵连》社会权力话语运作机制下生存极端严峻、人性扭曲、理想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和杂乱……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拒绝多于接受。我不理解那些歌颂故乡或把故乡当作温情和情感发源地的文章或歌曲。因为这种重温旧情的本身就是一种贵族式的回首当年和居高临下的同情感的表露。”——“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二)“新写实”——主体性的消逝和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单位》《一地鸡毛》“在这个世界面前,任何人都是输者。”(刘震云)对存在的真相的发掘和勘探,对下层,尤其是众多庸常的小人物灰色人生的冷静审视,令人心生敬意。(三)“新历史小说”——历史存在的荒谬性真相1、权力争夺的生死场。《头人》《故乡天下黄花》2、历史的丑陋与庸俗。历史的非人文、非理性、非人性的存在景观。《故乡相处流传》《温故一九四二》《故乡相处流传》以及长达两百多万字的《故乡面和花朵》三、批判意识(一)权力的批判站在平民立场上对无处不在的权力进行了审视和批判。《故乡天下黄花》所表达的是以权力斗争解释历史的更替,历史就是一部夺权史,超越党派叙事。(二)文化的批判1、“官本位”文化的反思:《官场》《故乡天下黄花》2、民间文化的审视:《故乡天下黄花》。《故乡天下黄花》马村的头头以前是李家,孙家对李家一直很恭敬,称呼是“东家”。但到了孙老元和李老喜这辈,两家势力相当,也互称名字。李老喜对此不满,只有在一个场合—村公所,孙老元才会称呼李老喜“村长”。怪不得李老喜对儿子说:“我就喜欢村里开会,一开会,我才觉得我是李老喜了!”后来民国三年,县上乡里才革命,村长也换成了孙老元的儿子孙殿元。两家展开了血腥争夺村长的历史。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我觉得直到现在评论家看懂的不多。他们认为是另一种真实的历史,我写的时候强调的是文化,就是说在社会的整体性框架中,到底哪种文化更有生命力?更强大?是正统的力量大?还是一代代革命的思想力量大?(革命有从不正统到正统的过程)还是民间文化力量大?我看还是民间文化的力量大。民间文化几千年沿袭下来的道德、风俗、习惯是线性的力量,而一个时代主导思想的提倡只是断面的。……宗教也是如此,佛教、天主教来到中国,很快被农村吃掉了,成为家长里短的东西,中国民间文化之胃的消化能力是很可怕的。”(三)人性的批判1、人性的自私–《塔铺》–“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2、人性的迷失《我叫刘跃进》四、反讽叙事1、话语表述层面。“委员长在富丽堂皇的庐山别墅的态度,一颦一笑,都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生死和命运,委员长思索: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他们思索:我们向哪里去逃荒?”——《温故一九四二》“大家看我的黄水和曹丛相的黄水有些相似,便相信了。曹承相的黄水,是人们争相保存的雨露,装在透明的试管里。当晚便有人给我爹送猪杂碎吃。……”——《故乡相处流传》2、情节结构层面使用一系列错位的事件构成一连串的反讽情节,从而达到整体结构反讽的目的。如《一地鸡毛》《官人》也是一出政治斗争的闹剧。《一地鸡毛》刘震云写作风格通过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一地鸡毛》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非常传统、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以冷峻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单位的纠缠和磨损中一步步地放弃理想,消解诗意,不断沉论。围绕着小林展开两条线索:一是小林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二是小林在单位工作中的尴尬。每天周围都是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小林不断沦落的过程:(一)日常生活的纠缠和磨损(二)理想的放弃和诗意的消解1、由学习往买豆腐的转变.2、看足球(精神生活)——买蜂窝煤3、人生追求——生存妥协(三)原则,操守和良心的丧失1、成熟——圆滑世故2、加入其中——同流合污启示:看来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卖咸水鸭、骂保姆、忘记老师1、小林的沦落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所造成的;2、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3、整个《一地鸡毛》皆可看作是小林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的如实记录;意象“豆腐”“可口可乐”“炭火”“微波炉”“蚂蚁”和“鸡毛”等有特征性的意象,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呈现了一个在现实生存环境的支配下逐渐丧失个性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价值失落后的庸常人生。成功的运用意象,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困境。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锲而不舍的描摹,认真的记录事实以求再现的“真实感”,进而去深刻地阐释“人”受“环境”而非“意志”的控制与支配,最终导致了人在生存环境中的迷失自我。一、豆腐:“精英”与“平民”的双重尴尬《一地鸡毛》通过讲述一个既平凡活又琐碎的生活故事,旨在冷静地剖析人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思想变异,作品隐喻了在庸常生活中人就像豆腐一样,环境会发生质变。小林夫妇由对理想的憧憬转到面对现实,他们渐渐遗忘了崇高,滑向庸俗的生活,导致他们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就是无形的权力运作。二、可口可乐、炭火、微波炉:“权力”的运作1、“可口可乐”:证明了知识的“贬值”,权力的“升值”2、“炭火”:强化了知识分子生存的困境3、“微波炉”:揭示了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运用中的蜕变。三、蚂蚁、鸡毛:个人理想的磨损与丧失结尾:小林半夜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了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起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鸡毛与皮屑就是那些琐碎而无聊的日常生活的折射,使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欲罢不能,在销蚀性磨损中,失去了一切有棱角的特质。我的想法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