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圆周率日今天是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通常也叫“π”日,也是国际数学节。“π”一般定义为一个圆形的周长(C)与直径(D)之比:π=。由相似图形的性质可知,对于任何圆形,的值都是一样,这样就定义出常数。3.1415926,相信很多人对这个π近似值应该都能脱口而出,除了黄金比例外,很少有一个数字让我们印象那么深刻,3.14的背后呈现了一种伟大、精妙和神秘。远古时期,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测量靠的是实物,精度也就可想而知。造个圆的车轱辘都难于上青天,把π精确小数点后两位,更是花费了人类不少时间。后来,“数学家”这种生物出现了,世界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个车轱辘,而是简洁的线条和抽象的规则。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的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取π=3。汉朝时,张衡得出,即(约为3.162)。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包含了求极限的思想。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刘徽在得圆周率=3.14之后,将这个数值和晋武库中汉王莽时代制造的铜制体积度量衡标准嘉量斛的直径和容积检验,发现3.14这个数值还是偏小,于是继续割圆到1536边形,求出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圆周率3.1416。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在之后的800年里祖冲之计算出的π值都是最准确的。奠定了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