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陆江:抓好资源整合发展现代物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抓好物流功能、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现代物流的发展。一、抓好物流功能整合,发展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现代物流理念的本质,就在于以系统的观念进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传统物流的功能环节是分散在生产和流通各个领域,单独运行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首先,是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扩展到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功能整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通过整合,逐步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和发展。一是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集成和延伸原有服务功能。如诚通中储依托原有的仓储业务,不断开发了经销、质押监管、加工、配送、信息等服务项目。2003年在配送增长29%,仓储增长20%的情况下,所属20家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授信额度突破20亿元。二是通过系统开发和运用,增强服务功能和效率。如宝供在2003年年初,引进全球领先的仓库管理系统,开始在苏州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与原有工作流程的无缝集成,提高了库存控制能力以及物流设施的使用效率。三是通过资本重组,促进企业转型。如,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2003年向母公司收购中远物流49%的股权,兴建区域分拨中心、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和完善销售网络,实现从“全球承运人”到“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目标。四是专业物流系统间的战略合作。如,铁道部和国家邮政局2003年9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整合铁路的运输优势和邮政的网络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五是中外物流企业加强合作,运用本土网络优势,引进国外现代物流管理和运作经验。当前,我国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求,主要是现有的物流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我国物流企业虽然号称几十万家,但真正能够按照第三方物流的运作要求,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并不多。物流企业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整合不够,功能不强,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如何把分散的物流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群体,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物流市场将逐步放开,我国物流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抓好企业物流整合,培育社会化物流的需求基础企业物流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物流活动的主体。我们在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物流的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正是从制造业物流的高度发展开始的。如在日本,准时制成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理念,最初也是丰田公司作为一种生产库存制度,首先在制造业中得到有效使用的。国外许多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也是从企业物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看,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相互融合、转化和共同发展,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各类企业加快了物流需求整合的步伐。一是物流外包。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包括通用汽车、戴尔、摩托罗拉、麦当劳、雅芳等,以及国内部分有影响的工商企业,如联想、国美电器、长虹电子、石家庄制药、青岛啤酒等,都把自身物流需求的全部或部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企业流程再造。如海尔集团通过建立以订单为中心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创造了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模式,并积极向社会物流拓展。三是合作联盟。如北京物美与和黄天百的物流合作,三联家电与家电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众多中小型流通企业采取的采购联盟、共同配送等。多种形式的企业物流整合,有利于向供应链管理的方向发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跨上新的重要台阶,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均突破1000美元。在现代物流发展的推动下,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物流运作集约化、社会化程度低,经营分散、粗放,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也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相当多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仍然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和仓库,独立设置经营网点和人员,自成体系,自我服务。这是造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差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严重障碍。为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企业物流面临新的选择。要提倡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抓好企业内部流程改造和资源整合,提高自身物流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间的物流合作,逐步建立供应链管理的合作伙伴关系;支持企业剥离、分立或外包物流功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改善供给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培育社会化物流的需求基础,也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三、抓好区域物流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首先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的,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走在全国的前列,区域物流合作的趋势逐步加强。2003年,中央政府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港澳货运企业申请并获准参与内地运输市场经营,港澳“零关税”货物进入内地市场,许多粤港澳物流合作项目启动。2004年6月,内地9省区和港澳特区正式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必将推进这一区域物流合作的“一体化”进程。2003年8月,苏浙沪三地物流主管部门齐聚杭州,共同探讨构建“长三角物流圈”有关事宜。会议决定,建立长三角物流合作联系制度,突破行政区划的禁锢,积极推动区域物流的合作与发展。环渤海地区紧邻日韩东北亚经济圈,背靠东北和华北腹地,正在成为日资和韩资企业登陆中国的首选地。积极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在东北亚物流中发挥更大作用,是环渤海物流发展的明显趋势。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类似,我国物流发展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明显。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物流运作水平还比较落后。不少地方缺乏必要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缺乏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更缺乏物流技术和人才。因为物流条件的限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农副土特产品运销不畅,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年区域物流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区域经济和物流需求的实际,竞相提出“区域物流中心”的设想。区域内“多中心”势必导致重复建设,影响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党和国家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发展现代物流应成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从区域经济和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明确区域物流分工与定位。要运用现代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改造现有物流资源。要高度重视“三农”物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现代化进程。要沟通城镇与乡村、东部与中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通道,建立起高效、通畅、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只有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才有可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抓好基础设施整合,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近年来,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为现代物流运作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物流园区建设急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有的地方在物流规划尤其是物流园区建设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缺乏明确的需求基础和客户群体,也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机制,一味地贪大求全,蕴涵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从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凡是那些定位明确、贴近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起来的物流园区,运作情况都比较好;而那些定位不清,盲目上马的园区,有的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物流园区大多是投入高、占地多、回收期长的项目,而且涉及到城建、交通、生态、环保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慎重行事。我国现代物流虽然起步较晚,但物流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基础。据了解,仅商贸领域的仓储面积就达3亿多平方米,利用率平均还不到40%。大量物流基础设施,分散在各个地区和部门,整合的任务非常艰巨。要重视现有物流资源的利用、整合、改造和提升,不一定都搞新的。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国家正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盲目建设物流园区,不符合我国国情和物流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迫切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促进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政府要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出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优惠政策,引导现代物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五、抓好物流信息整合,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灵魂,现代物流的整合,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使分散在不同经济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实现交流和共享,从而达到对各种物流要素和功能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一体化运作的目的。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上海、深圳等地的电子通关平台,不仅整合了报关信息,还整合了税收、银行支付、运输等环节的信息,加快了通关速度,降低了物流成本。厦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汇接了海港、空港和电子商务中心三个EDI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低成本的公共信息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物流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但从总体上来看,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信息功能不够完善,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资源的企业还不多,信息化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特别是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物流信息分散,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我们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物流信息化应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协调发展,要从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从信息资源整合入手,抓好物流资源的整合,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六、抓好人力资源整合,造就现代物流发展的人才队伍物流人才是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02年,上海将物流人才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3年,北京将物流专业列为10类紧缺专业之一。为解决物流人才的急需,物流培训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协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根据此项标准组织专家编写了教材,从2004年起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认证。此外,也有一些机构和组织引进了国外比较权威、规范的物流人才资质培训项目,但培训机构名类繁多,又缺乏规范管理,加上竞争过度,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有关部门制定的培训标准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在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方面,2003年,有47所大学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至少有70所重点大学招收相关方向的博士或硕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