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99Z51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DB51/T1068—2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2010-2-10发布2010-3-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1068—2010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24现状调查............................................................................25样品采集............................................................................26检测方法............................................................................57评价方法............................................................................68产地环境评价报告编制................................................................7DB51/T1068—2010II前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洪、杨素芝、程康宁、黄峥荣、陈静、杨远、罗瑞、刘丽、沈晓玲。DB51/T1068—2010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现状调查、样品采集、检测方法、评价原则和产地环境评价报告编制。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的监测与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6920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7467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7475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7484水质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T7486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与判定GB/T11896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GB/T11914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GB/T1526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6488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GB/T17137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8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22105.1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光度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22105.2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光度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NY5010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3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NY5020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116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332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NY5358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NY/T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7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DB51/T1068—20102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玻璃电极法NY/T1121.12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SL327.1水质砷的测定原子荧光光度法SL327.2水质汞的测定原子荧光光度法DB51/T336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条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区域,区域内农田基本设施较健全,土壤适宜指定作物生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指标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NY5010的规定执行。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NY5013的规定执行。水稻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NY5116的规定执行。大田作物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NY5332的规定执行。食用菌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NY5358的规定执行。茶叶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NY5020的规定执行。除以上标准以外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产地申报产品所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的环境质量指标执行,无对应标准的按《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DB51/T336)的规定执行。对于采用大田轮作方式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指标按其对应的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从严执行。现状调查调查原则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产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调查方法采用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自然环境特征。包括自然地理、气候与气象(年均风速、主导风向、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等)、水文状况(河流、水系、水文特征,地表、地下水源及利用等)、土壤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背景值等)、植被及自然灾害等。社会环境概况。包括工业布局和农田水利,农、林、牧、渔业发展情况,农村能源结构情况等。产地利用概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建设规划及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工农业污染及其影响。包括工矿污染源分布、“三废”排放情况及其影响、农业副产物(畜禽粪便等)处置与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及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地表水、地下水、农田土壤、大气质量现状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资源合理利用、清洁生产情况与污染防治措施等。样品采集DB51/T1068—20103水样品布点原则1.1.1.1产地农灌水、加工用水水质监测点布设应坚持样点的代表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1.1.1.2对存在污染的产地,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优先布设最有可能对产地环境造成污染的方位、水源(系)或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其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水源。布点方法1.1.1.3用江河水进行灌溉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布点方法直接引用大江大河进行灌溉的,应在灌溉水进入农田前的灌溉渠首附近的河流断面设置采样点;以小型河流为灌溉水源的,应根据用水情况分段设置监测断面。灌溉水系监测断面设置方法,对于常年宽度大于30m,水深大于5m的河流,应在所定监测断面上分左、中、右三处设置采样点,采样时应在水面下0.3m~0.5m处和距河底1m处各采分样一个,分样混匀后作为一个水样测定;对于一般河流,可在确定的采样断面的中点处,在水面下0.3m~0.5m处采一个水样即可。1.1.1.4湖、库、塘、洼的布点方法:10hm2以下的小型水面,一般在水面中心处设置一个取水断面,在水面下0.3m~0.5m处采样即可;10hm2以上的大中型水面,可根据水面功能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片,按上述方法设置采样点。1.1.1.5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在地下水取水井处设置采样点。布点数量——对于水资源丰富,水质相对稳定的同一水源(系),样点布设1~3个;若不同水源(系)则依次叠加。——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质稳定性较差的水源,则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采样点数。——生产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或直接食用的产品(如生食蔬菜),采样点数适当增加。——对可能用污染的区域,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粮油作物、木本植物等,采样点数可适当减少,同一水源(系)的采样点数,一般1~2个。——对于农田灌溉水系系天然降雨的地区,不采农田灌溉水样。——食用菌生产用水,每个水源(系)各布设1个采样点。——加工用水、每个水源(系)各布设1个采样点。采样时间一般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灌溉期采样一次。其他采样要求按NY/T396的规定执行。土壤样品布点原则1.1.1.6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点布设,以能代表整个产地监测区域为原则。1.1.1.7坚持最优监测原则,优先监测代表性强或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最不利方位、地块。布点方法1.1.1.8在环境因素分布较均匀的监测区域,采用均匀网格法布点。1.1.1.9在环境因素分布较复杂的监测区域,应根据不同区域特征,采用相应的方法布点。1.1.1.10在可能受污染影响的监测区域,应根据不同的污染源类型,采用相应的方法布点。布点数量——蔬菜栽培区域,产地面积在300hm2以内,一般布设3~5个采样点;面积在300hm2以上,面积每增加300hm2的,增加1~2个采样点。如果栽培品种较多,管理措施和水平差异较大,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其他作物产地,面积在1000hm2以内,布设5~6个采样点;面积在1000hm2以上,面积每增加500hm2的,增加1~2个采样点。如果种植区相对分散,则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DB51/T1068—20104——设施农业种植。大棚、温室栽培:产地面积在200hm2以内,布设3—5个采样点;面积在200hm2以上,面积每增加50hm2的,增设1个采样点。食用菌栽培:只测培养基,按土壤样品分析测定、评价,一般1种培养基采集1个混合样。——野生产品生产区。对于土壤地形变化不大、土质均一、面积在2000hm2以内的产品生产区,一般布设3个采样点。面积在2000hm2以上的,面积每增加1000hm2的,增设1~2个采样点。——以县(区)整体为监测单元的农产品产地,根据申报的产品按相关标准的要求和规定执行。对于土壤本底元素含量较高、土壤差异大、地质条件特殊的区域可因地制宜酌情布点,对于有可能受污染影响的监测区域应适当增加布点数量。采样时间土样样品一般应安排在作物生长期内或播种前采集。其它采样要求按NY/T395有关规定执行空气样品布点原则1.1.1.11空气监测区的确定原则空气监测中常会出现污染物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应十分注意监测(采样)地点和时间的选择。依据产地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结论和产品工艺特点,确定是否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进行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区域,应根据当地植物生长期内的主导风向,重点监测可能对产地环境空气造成污染的污染源的下风向地区。1.1.1.12可不测空气的区域——产地面积2000hm2以内,产地边沿直径5公里,主导风上风向20公里以内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的区域。——大棚栽培及食用菌生产区的大棚内空气。布点方法1.1.1.13空气监测点设置在沿主导风走向45°~90°夹角内,各监测点间距一般不超过5公里。1.1.1.14监测点应选择在远离林木、城镇建筑物及公路、铁路的开阔地带。1.1.1.15各监测点之间的设置条件相对一致,保证各监测点所获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采样点数1.1.1.16产地面积2000hm2~4000hm2,无工矿污染的区域,布设1~2个采样点。每增加2000公顷的,增加1个采样点。1.1.1.17以县(区)整体为监测单元的农产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