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上学期复习试卷试卷分Ⅰ、Ⅱ卷共37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66分)1.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A.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B.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2.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代王令的这首《晚春》诗体现了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应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3.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霍英东:“聚散有道,义利兼能,国旗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这表明:A.人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B.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符合多数人的利益C.人的价值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D.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差异性4.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她能使我们更加理性的面对社会,面对自己,从而促进我们更加全面发展。辨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A.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B.继承别人、前人的经验C.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D.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5.毛泽东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上述论断表明()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符合规律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6.“取消中医中药”的呼吁,是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的抹杀,违背了唯物论的A.坚持矛盾的观点B.坚持发展的观点C.坚持哲学的观点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7.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说明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B.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C.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D.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8.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C.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9.“桃花源”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真实地名。而仅仅是一座掩映在诗人内心深处的一个设想而已。一些地方在缺乏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然坚称本地“桃花源”乃陶渊明“桃花源”之正宗,这表明A.某些观点不一定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错误观念是主观自生的C.人的主观认识往往受其所处立场的影响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10.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观赏京剧可以根据脸谱区分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唱腔辨别不同的流派。这表明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11.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12.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13.儒家学说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处理人与人的准则。这表明:A.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事物处于历史联系中C.社会意识的影响是第一性的D.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14.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②产业的合理布局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2005年1月6日,我国内地人口达到13亿,这使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17.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B.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作用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8.“因地制宜”是作物栽培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看水土、气候等,盲目种植,那么就必然导致失败。这说明:①利用规律必须坚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③任何规律的作用都是有利有弊、一分为二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前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D.正是由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0.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哲学依据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执政为民B.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D.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21.“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主题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主观符合客观,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3.红军长征的艰苦,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在二万五千里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中,红军战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冻馁,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草地,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长征路上。长征精神的精髓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A.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D.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24.“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这—观点违背的哲理主要是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物质的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25.“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列对这句古训理解不正确的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C.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D.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自1977年8月恢复高考,到2007年高考已进行了30年。回答26—27题。26.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精神下,高考从未停止过改革:从1977年高校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到1990年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从2001年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到2003年为了避免天气炎热,考期提前一个月,再到2007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高考改革体现了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7.分省命题是国家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决定的,2007年我国有16个省份实行分省命题。高考不再“一卷试天下”,使得分省命题省份可以根据本省实际编制试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这体现了①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8.“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和谐世界’’崇尚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同B.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不同的C.矛盾具有特殊性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9.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的正确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A.真理与谬误就一步之遥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C.事物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D.正确与错误是无法判断的29.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里提到了一种神奇的泥土,只需有一点点落在人间,即如酵母发面、核子裂变般生长不息,这就是“息壤。青岛有个“微尘,数次为社会公共事业捐款,每次都不留真名。他(她)总是以平常心对待社会的赞誉,一贯以低姿态回避媒体的追寻,却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伸出援手。人们都说他(她)就像爱的“息壤。这一事例给我们青年学生的人生启示是①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排斥追求个人利益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要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④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0.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达人当顺境一视,而欣戚而忘。意思是豁达的人对于顺与不顺应该一视同仁,对于欣喜和悲戚要一起忘记。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31.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32.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对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总纲作了个别修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大再次对党章进行了修改。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C.社会意识对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反作用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33.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都以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这说明A.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