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从细胞的纤维、亚显微、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质粒:能够独立于基因组DNA之外,自我复制的环状结构。细胞质溶胶(cytosol):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细胞骨架结构之外的区域,协助完成物质运输、能量传递、信息传递等细胞活动。类病毒:仅由感染性RNA构成。阮病毒:仅由感染性蛋白质亚基构成。密码子: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蛋白质中Aa的排列顺序。反密码子:tRNA反密码环上的三个碱基组成反密码子,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结合,参与蛋白质合成。核酶: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单元。酶: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糖蛋白:共价结合糖的蛋白质,常见连接方式是N-糖肽键和O-糖肽键。糖脂:含有糖的脂质,包括4类,鞘糖脂(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存在)、甘油糖脂、类固醇衍生糖脂、磷酸多萜醇衍生糖脂。细胞培养(cellculture):从机体内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使能继续生存、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胞融合(cellfusion):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使2个或2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杂种细胞(hybridcell):细胞融合所产生的细胞,分为同核体(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产生)、异核体。转化(transformation):将带有外源性基因的克隆载体或表达载体导入原核细胞的过程。若导入的是真核细胞则称转染(transfection)。蛋白质组(proteome):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某种细胞、组织或器官所含有的全部蛋白质。膜脂(membranelipid):细胞膜上的脂类,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膜蛋白:细胞膜中所含的蛋白质,约占膜含量的40%-50%,包括内在膜蛋白(整合膜蛋白或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外周蛋白)、脂锚定膜蛋白(脂连接蛋白)。作用为受体蛋白、连接蛋白、载体蛋白和酶类。膜糖:细胞膜中含有的糖类,约占细胞膜重量的2%-10%,包括糖蛋白和糖脂,有助于蛋白质在膜上的定位与固定,参与细胞识别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细胞外被(cellcoat):大多数真核细胞膜外表面富含糖类的周缘区,也称“糖萼”。有保护、细胞通信、细胞识别、物质运输等功能。脂筏:脂质双分子层不是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内部存在富含胆固醇和鞘脂以及特定种类膜蛋白组成的微区。膜转运蛋白(membranetransportprotein):细胞膜上负责转运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穿膜的物质(如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各种代谢产物)的蛋白质,包括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与特定溶质分子结合,通过构象改变进行物质转运,既介导被动运输又介导主动运输。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在膜上形成亲水孔道,贯穿脂双分子层,介导特定离子转运,仅介导被动运输。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通过简单扩散或异化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输,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代谢能。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载体蛋白介导,利用代谢能驱动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异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在特异性载体蛋白介导下,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消耗细胞代谢能,属于被动运输。协同运输:由NA-K泵或H离子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分为同向运输(如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伴随Na进入)和对向运输(物质跨膜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反)。膜泡运输(vesiculaitranspoort):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过程。胞吞作用(endocytosis):指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又称入胞作用或内吞作用,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胞吐作用(exocytosis):也称外排作用。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质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合,把物质排到细胞外的运输过程。有被小窝(coatedpit):是质膜上受体集中的特定区域,此区域质膜向内凹陷,内表面覆盖一层由衔接蛋白和网格蛋白组成的毛刺状电子致密物。有被小泡(coatedvesicle):细胞外溶质同有被小窝处受体结合后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网格蛋白聚集在有被小窝胞质侧,有被小窝进一步内陷,与质膜断离后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细胞表面(cellsurface):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杂体系,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复杂功能的部位。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和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微绒毛(microvillus):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的细小指状突起,直径约0.1um,扩大了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同外环境的物质交换。纤毛和鞭毛: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长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能摆动,是细胞表面特化的运动结构。褶皱:细胞表面的扁形突起,也称片足,与吞噬有关。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密切相关的膜性细胞器的总称,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各种转运小泡以及核膜。髓样体、孔环状片层:都是由内质网局部分化、衍生而来的异型结构,前者存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后者存在于生殖细胞、癌细胞。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能够协助多肽链转运、折叠和组装的结合蛋白,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在羧基端有KDEL序列,也称“驻留蛋白”。内质网的标志性分子伴侣为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糖基化(glycosylation):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发生在粗面内质网中的主要为N-连接糖基化,发生在高尔基体内的主要为O-连接糖基化。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只含酸性水解酶而不含被消化物质(底物)、尚未进行消化活动的溶酶体。囊泡(vesicle):真核细胞中的膜泡结构,均由细胞器膜外凸或内凹芽生而成,其产生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我装配过程,并总是伴随着物质的转运。有网格蛋白有被囊泡、COPII有被囊泡、COPI有被囊泡三类。囊泡转运(vesiculaitransport):指囊泡以出芽形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断离后又定向与另一种细胞器膜融合的过程。其承载的双向物质运输不仅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基本形式。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对于细胞的形状、运动、物质运输、染色体分离、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包括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微管(microtubule;MT):由微管蛋白原丝组成的不分支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约25nm,是细胞骨架成分,与细胞支持和运动有关。纺锤体、真核细胞纤毛、中心粒等均系由微管组成的细胞器。微管组织中心(MTOC):是微管形成的核心位点,微管的组装由此开始,常见的MTOC为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微丝(microfilament;MF):真核细胞内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直径为5~7nm的骨架纤丝。微丝结合蛋白(MAP):是一类对纤维状肌动蛋白的结构、行为起调节作用,与微丝的装配及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包括单体隔离蛋白、交联蛋白、末端阻断蛋白、纤维切割蛋白、肌动蛋白纤维解聚蛋白和膜结合蛋白。中间纤维(intermediatefilament,IF):是三种骨架纤维中最稳定细胞骨架成分,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故称之为中等纤维。核孔(nuclearpore):核内外两层核膜融合形成的圆环状结构。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也称核孔复合体(NPC),四种组分为胞质环、核质环、辐、中央栓。其介导的核-质间物质交换为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可通过主动、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行。亲核蛋白(karyophilicprotein):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核定位信号(NLS):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特殊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通过NPC被转运到核内。核纤层: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染色质(chromatin):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在细胞核内。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高迁移率组(HMG):含量最丰富的一组染色体非组蛋白,常动态、可逆结合于染色质活性基因部位,参与调控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常染色质(euchromatin):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位,均匀分布,多位于核中央。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可转化为常染色质)。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圆盘状颗粒。螺线管(solenoid):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在组蛋白H1协助下,由核小体串珠结构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着丝粒(centromere):染色体中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起来的区域。由无编码意义的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是动粒的形成部位。主缢痕(primaryconstriction):中期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一向内凹陷、着色较浅的缢痕。动粒(kinetochore):位于主缢痕两侧的特化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是纺锤丝微管附着处,参与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的迁移。次缢痕(secondaryconstriction):染色体上除了主缢痕外的缢缩部位,数量、大小、位置可用来鉴别染色体。端粒(telomere):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G的端粒DNA和蛋白质构成,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与完整性,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不能完全复制而逐渐变短。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酶,可使端粒长度增加,常见于生殖细胞和肿瘤细胞。随体(satellite):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棒状结构,主要由异染色质构成,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相连。核仁组织区:含有rRNA基因的染色体区域。核仁组织者:从染色体上伸出的DNA袢环。能转录合成rRNA的DNA序列所在的部位,可组织形成核仁。核型(karyotype):某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带型(band):染色体经过一定处理、用特定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示深浅各异、宽窄不等的带纹。核仁(nucleolus):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光镜下为均匀、海绵状的球体。核仁周期(nucleolarcycle):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核仁出现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的周期性变化。核骨架(nulearscaffold):又称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了核膜、染色质、核仁之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是DNA复制的支架,在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细胞连接(celljunction):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分为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三大类。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anchorprotein):组成锚定连接的一类蛋白,一端将特定细胞骨架同连接复合体连接,另一端与跨膜粘连蛋白相连。跨膜粘连蛋白(transomembraneadhesionprote